教材教法-與爸媽共舞—親子溝通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4級楊雅婷
一、適用對象:國中二年級學生
二、對象背景分析: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期,不僅在生理上有很大的改變,例如:第二性徵的出現、內分泌…等等,在心理上的轉變也很大,逐漸向父母要求更多的自由,強調獨立自主的空間,不再如以往地依賴家庭的支助,容易受同儕影響,常與父母產生衝突、摩擦;由以上幾點可看出,青少年在此時期的身心發展將面臨很大的轉變,這需要父母親的關懷與溝通協調,幫助其身心順利、健康地發展。
三、活動目標:
1. 協助成員對父母親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2. 協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3. 協助成員能發展與家人有良好的溝通。
四、理論基礎:
Hill 和 Offer 等人的研究指出,不少人以為青少年和父母常彼此不喜歡對方,也無法和睦相處,但事實上,數據顯示,大多數青少年覺得和父母很親近,而且對父母有正面感受,對重大論題有類似的價值觀,多會尋求父母的贊同。其他的研究數據亦發現,大多數的青少年自認喜歡及敬重他們的父母,和他們有密切、溫和的關係,其中竟有四分三以上的青少年覺得自己與父母有親切關懷、互相信賴的親子關係。
然而,這並不表示青少年和父母處於一種平靜無壓力的關係中,主要是自我追尋的問題在青少年期因身體、認知、社會與情緒發展達到一個頂點而瑧於最高峰,知道自己即將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常在高低起伏情緒的騷動下,追尋認定與親密。關於認定與親密的定義,有以下專家之解釋:
w Marcia 把認定定義指為,個體與自己的慾望、能力、信仰及生活背境所建構而成的內在動態組織。
w Papalia 和 Olds 認為真正的親密,包括了允諾、犧性和妥協。
w Gilligan 的情況有異於男性:女性較少以個人的成就,但多以和他人的關係來界定自己,亦根據自己對他人和自己所負的責任和照顧能力,來評估自己,較少經由競爭式追求,多以合作式的努力來獲得認定,意思是指,女性較多經由合作,較少競爭。就女性而言,認定和親密關係,是同時發展的。
w Blyth 和 Foster-Clark,以及Bukowski 和 Kramer 的研究指出,親密關係對女孩比對男孩重要,甚至在學校中的友誼也是如此。
然而,Papalia 和 Olds 指出,青少年子女在尋求認定中不可缺少的一點,乃是逐漸獨立於父母,變成部份的尋求導致了同伴團體的出現,傾向於相信多數的其他青少年和自己擁有相同的價值觀。Siegel 認為青少年子女需要與父母分開,卻又瞭解自己有多依賴父母之間,存有一種得放棄童年時的認定,並建立他們自己的個別認定,同時又維繫與父母及家庭之間關係的持續緊張壓力,成了衝突的根源。
其實,青少年子女的衝突心情正好也是父母的心情,他們常感覺很難放手,一方面既希望孩子獨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女繼續依賴,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給子女雙重訊息,意思是指實際上傳遞的是與他們行動相反的另一回事。結果Csikszentmihalyi 和 Larson,以及 Sorensen 的研究証實,年齡已成為青少年期中一個有力的連繫因素,具有「年代性」的排斥觀,認為和同齡朋友共渡的時間最快樂,覺得自由自在,開放、參與、有趣、刺激。不過,雖然如此,青少年子女對父母價值觀的排斥經常只是部份、暫時或是表面的。
研究指出,青少年對使生活更加美好的最佳方法,例如努力工作、受較高等的教育、有愉快令人喜歡的性格、可以知人善任、有特殊才能、節儉儲蓄的價值觀,其實與父母親頗為相似。故此,出現在此過渡時期的情緒,不一定會導致與父母或與社會價值觀的決裂。
w Collins 、Hill 和 Offer 等人的研究指出,有明顯衝突的只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而且這些家庭的問題,早在子女轉青少年期前便已經存在多時。
w Offer 更指出十二至十四歲子女多數都很快樂、適應良好,擁有真實的自成映像,和父母爭論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少有「騷動」或「混亂」,而不到五分之一有過騷動青春期的經歷。
以衝突的本質大致來說,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不會為了經濟、宗教、社會或政治價值觀而爭吵。
w Carlton-Fold 和 Collins 指出,大部份的爭吵是關於功課、家庭事務、交友、約會、飲酒、外出時間和個人外觀等小事。
w Lynd 和 Lynd 的研究發生爭吵的主要原因包括夜晚回家的時間,上學日晚間外出的次數,以及在學成績。
w Panke 則發現子女社交生活與朋友,工作與用錢,衣著打扮,倒是常見的爭吵原因。
w Remmers 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和父母爭吵,多在做錯事時,不敢告訴父母,對用車或夜間外出,限制太嚴。
w Johnstone 指出,學校、學習,與休閒時間的使用。
w Rosenthal 的研究也發現喝酒、抽煙、做家務方面,以及外出時間和頻次屬最常見的爭吵原因。
從以上的資料看來,大多數的爭論都不如想像中那般麻煩,這種社會化課題不可避免會引起某種程度的緊張,但Montemayor 卻看不出更深涵義的親子衝突。爭吵可能反映子女對獨立的渴望,也可能只是父母想教子女服從社會的規則。
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許多爭論,常是有關於「多少」和「多久」,例如,他們希望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多大多久的自主權。Sonetana 的研究亦指出,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的爭拗只在雙方對問題的看法重點不同,例如父母看事情的對與錯,多不是從道德觀念出發,而是根據傳統的風俗習俗,沒有明文硬定的社會規範作判決,但青少年子女卻多從個人自由的觀點看事情,覺得做甚麼都是自己可選擇的自由,與父母無關,他們無權干涉。
根據Steinberg,親子不和的情況一般在青春期逐漸增多,青年前期逐漸穩定,十八歲以後又漸漸減少。
w 他以為青少年期衝突的初期增加,和青春期的關係可能多於和生理年齡的關係,而部份較近的研究指出它也許是雙向進行的。
w Steinberg 又發現,隨著子女身體的發展,他們與父母的爭吵變得更多。
w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和母親吵得較多的女孩比母女關係較平靜的女孩,身體成熟得較快,原因可能是在女孩正想尋求獨立時,和母親的密切連繫會是種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影響了主宰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
Papalia 和 Olds 認為父母和青少年子女若有共同的追求時,彼此間的溝通會更自然。誠然,親子關係若溝通上有困難,很容易造成對彼此期待沒澄清的失望與誤會。真的,雖然親子關係中衝突與失敗的原因各不一,但歸根究底還是雙方的溝通出了問題,所以父母與子女都需要學習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溝通,本是一個過程,包括有1.傳送訊息的人。2.訊息本身。3.接受訊息的人。4.傳送訊息時的情境與渠道。專家把溝通分做兩大類:一是語言溝通,另一是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是指說話與文字的溝通方式;而非語言溝通,主要是指個體用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說話語調,身體姿勢,頭、手、腳的運作等等,來表達訊息。
親子溝通不單有語言溝通,特別是用說話的方式,還有各種形式的非語言溝通,所以,做父母或做子女的,要注意語言溝通的技巧,也不要忘記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專家指出,表現出正向的許諾,互相關切,分享一些共同的興趣,聆聽,查証訊息的本義,對他人內心的感觸有所認識與察知等等,都屬成功溝通的因素,但千萬要避免妨礙溝通的因素,包括有文化差異,性別角色的期待,間接式的溝道,對字句有不同的解釋,錯誤的設想、與過份的類化等等。
不少研究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與不良的親子關係,在溝通上有差異,例如,有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與子女較常討論每日所經歷的快樂事件,互相對談個人的問題,更能自由自在的討論私隱的事,討論父母與子女間所分享的興趣,經常共同討論對方的感受,領會雙方當時的感觸,體諒彼此的心情和看法,感覺大家傳達的訊息常是被了解的,常用非口語的溝通法,表達關懷與愛心。故此,有效的溝通,是指雙方完全明白了解彼此要傳達的訊息,雖然對方不一定要同意傳達者的內容。
不過,雖然人們常說溝通的好處,但其實,溝通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的溝通是指傳達者有效地把自己的訊息傳給對方,對方能夠正確地接收被傳達的訊息,並可以反應出傳達者之意,形成雙贏的局面。而負面的溝通是指傳達者的信息傳達得不清,或被傳達者的反應不是傳達者渴望要的,形成輸輸的局面,或輸贏的局面。
其實,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與父母重新商議他們以後相處方向的時期。在過程中,透過彼此的坦誠與瞭解,大家平心靜氣,理性客觀地認真體會對方在這時期內的心理需要和需求,共同考慮訂出彼此滿意又能遵守並可行的共同生活規則。
五、實施程序 :
次序 |
單元名稱 |
單元 目標 |
主要活動 內容 |
所需 時間 |
第一次 |
把「話」傳出去 |
1. 協助成員整理平常和父母聊天的話題,並寫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想法。 2. 透過家庭作業,促進成員和父母的接觸。 |
1. 把「話」傳出去 |
40 分鐘 |
第二次 |
腦筋急轉彎 |
1. 幫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並進而可能的解決之道。 2. 協助成員分享收獲、感想,並評估自己的參與情形。 |
1. 小小回饋 2. 腦筋急轉彎 3. 心得分享 |
40 分鐘 |
六、附件:
① 附件1-1把「話」傳出去
② 附件2-1如何與父母溝通
③ 附件2-2團體成員回饋問卷
七、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1. 董媛卿著(民86)。重塑親子關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 李長庚編譯(民73)。如何關心13-18歲的孩子。台北市:開朗出版社。
3. 朱崑中撰(民85)。青少年所知覺得親子溝通與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4. 劉玲君撰(民8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5.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一冊。
6.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二冊。
7.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三冊。
8. 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南一書局版,第五冊。
參考網站
1. 團體心理諮商資訊網 , http://counseling.heart.net.tw/index.shtml
2. 跟爸媽說清楚講明白--家庭關係探索團體 , http://counseling.heart.net.tw/group13.shtml
3. 親子之間—青少年期 ,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family/parent021f.htm
4. 淡江大學學務處à諮輔組à本組資訊à心橋文章à如何與父母溝通 , http://heart.tku.edu.tw/sa/councel/webpages/councel-info-template.asp?titleid=414
*團體輔導方案:
團體輔導方案-1
單元名稱 |
把「話」傳出去 |
時間 |
40分 |
|
對象 |
國中二年級 |
人數 |
30人 |
|
教學資源 |
教室、黑板 |
|||
教材分析 |
附件1-1(30份) |
|||
單元目標 |
1. 協助成員整理平常和父母聊天的話題,並寫出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想法。 2. 透過家庭作業,促進成員和父母的接觸。 |
|||
活動名稱 |
活動流程 |
器材 |
時間 |
|
引言
把「話」傳出去
|
一、準備活動 1. 領導者說明此次活動目的與全程進行方式與注意事項: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要進行的活動是「把『話』傳出去」,不知道大家升上國中之後,是不是常有一些心裡話不想告訴爸媽,甚至覺得即使跟爸媽講了,他們也不會懂的一些狀況?而「把話藏在心裡不說」這行為,是否讓爸媽越來越不了解你,覺得他們越來越難溝通了呢?我們今天進行的活動內容,主要是讓你把心中想跟父母說的話盡情的抒發並寫在紙上,進而向父母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二、發展活動 1. 領導者詢問成員平常和家人聊天的話題有哪些。並將成員回答之內容,大致先在黑板上歸納出幾個向度(跟附件1-1相關)。 2. 將「把『話』傳出去」附件表拿出請成員填寫,在這些向度中自己最想跟家人說的其實是什麼。 3. 請成員寫完之後,將這張表帶回家給父母親及兄弟姊妹簽名。 三、綜合活動 領導者鼓勵成員詢問家人對此表的想法,將家人的回饋寫在表上,並告知下星期要帶回,提示下次活動時會用上。 |
黑板
附件1-1(30份)
|
5分
30分
5分 |
附件1-1
把「話」傳出去
功課方面,我想說的是:
交朋友方面,我想說的是:
花錢方面,我想說的是:
生活自行管理方面,我想說的是:
時間安排方面,我想說的是:
和兄弟姊妹相處方面,我想說的是:
平常休閒活動方面,我想說的是:
其他方面,我想說的是:
來自家人的回饋
團體輔導方案-2
單元名稱 |
腦筋急轉彎 |
時間 |
40分 |
|
對象 |
國中二年級 |
人數 |
30人 |
|
教學資源 |
教室 |
|||
教材分析 |
小紙條數張、小紙盒一個、附件2-1、附件2-2 |
|||
單元目標 |
1. 協助成員思考和父母互動時的困難,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2. 協助成員分享收獲、感想,並評估自己的參與情形。 |
|||
活動名稱 |
活動流程 |
注意事項 |
時間 |
|
引言
小小回饋
腦筋急轉彎
心得分享 |
一、準備活動 1. 領導者說明此次活動進行方式與目的: 各位同學大家好,上次的活動試著讓同學們寫出內心想對父母說的真心話,之後請同學們帶回去給家人簽名,並詢問家人的想法,不知道同學們後來得到的家人回饋是什麼呢?這次活動一開始是要同學分享上次作業的回饋內容,並說說你的想法與心得。再來呢,請同學們試著想出會跟父母產生衝突的情境,並做一些討論活動。 二、發展活動 1. 請成員將上次的「把『話』傳出去」作業單拿出,說一下家人看完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之後的想法,並分享自己的心得。
2. 讓成員花三分鐘左右的時間去思考--和家人相處時,可能會出現什麼衝突。 3. 讓成員將自己所想到的情境寫在小紙條上(每人不限一個),接下來將每個成員所寫的小紙條置於一個小紙盒中。 4. 領導者接下一一抽出成員所寫的內容,詢問大家這個情境可以的解決方法為何。 5. 領導者將可以促進親子溝通的一些秘訣以書面方式發給成員,帶領成員一起來看,並鼓勵成員能多主動去和家人接觸。 三、綜合活動 1.領導者詢問成員參與活動過後的收穫及心得為何。 2.領導者發下團體回饋單請成員填寫。
|
準備小紙條數張、一個小紙盒
附件2-1
附件2-2
|
3分
7分
20分
10分 |
附件2-1
如何與父母溝通
如何與父母溝通呢?與父母溝通的最好方法,就是採用「先傾聽後表達」的原則。所謂先傾聽是指:面對父母嘮叨的時候,最重要是要克制自己的急於解釋的欲望、按捺住不好的感受,先靜下來聽聽父母到底在說些什麼,等到適當時機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傾聽時,不只要聽到父母的想法和看法是什麼?更要進一步,將父母所表達的想法和看法,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給父母聽,一方面檢查自己有沒有聽錯,再方面讓父母感受到你確實了解到他們所要表達的事情。這也就是「同理心的溝通」。在表達傾聽內容時,要反映父母所說事情是什麼?反映父母的想法及要求?反映父母的感受?甚至要反映出父母嘮叨背後的關懷之意。
在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時,我們要幫助父母來瞭解自己。如果我們能幫助父母來瞭解我們,就能使父母瞭解我們已經長大,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愛與關懷?以下有四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的父母瞭解我們:
1. 以「我」的訊息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例如:我最近常看電視沒錯,因為期中考剛過,我想輕鬆一下,而且我只看一個小時左右,並不是整天看電視,什麼都不做。
2. 多告訴父母自己的學習心得或生活感受
例如:最近有一個同班的男孩子要追我,我不知道該不該跟他交往才好?
3. 多與父母討論自己的想法及看法
例如:我比較喜歡程式設計,所以我希望朝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發展,不知道爸爸覺得好不好?有沒有什麼建議?
4. 關心父母、體諒父母的立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
父母並非萬能的,他們也會有他們的苦惱,也需要別人的關心與安慰,如果你能多關心父母,就能讓父母感受到你已經長大,有能力照顧自己,也是一個父母可以共同討論的人。
親子間的衝突,常常是因為彼此的溝通不夠多、不夠深入或是因為立場不同、觀念不同引起的誤會。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諧的關係,多一份瞭解、多一份的尊重與信任,就能運用親情的特性,創造良好的互動與溝通。
附件2-2
與爸媽共舞—親子溝通
【團體成員回饋問卷】
各位親愛的成員們,經過這次活動的參與,身為團體領導者實在很想知道大家是否有所收穫,及過程中帶給大家的感受。領導者會很尊重你的意見,也希望你用輕鬆愉快的心情做答,謝謝你的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相當不符合 相當符合
1 2 3 4 5 6 7
◎我能在這次團體中表達我的想法 □ □ □ □ □ □ □
◎我覺得家庭作業安排的很適當 □ □ □ □ □ □ □
◎在團體中我樂於分享我的心得 □ □ □ □ □ □ □
◎我喜歡這次的團體活動 □ □ □ □ □ □ □
◎我對與父母溝通的方式越來越瞭解 □ □ □ □ □ □ □
◎我喜歡領導者的帶領 □ □ □ □ □ □ □
◎團體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最大的成長與改變是什麼?
◎我最想對領導者說的一句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