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布偶劇在團體輔導活動中的應用(下載DOC檔)

       壹、前言

猶記多年前曾親眼目睹國寶級人物李天祿大師操弄布袋戲,當時陶醉於人物的出場對白,那威風凜凜的口氣、栩栩如生的場景,讓人讚嘆幕後的操弄者彷彿布偶的靈魂,不僅賦予布偶生命,更讓所有觀眾的心情隨著劇情的高潮迭起,而融入劇中角色,喜怒哀樂全在一人的掌中。

相對於布袋戲複雜的生旦淨末丑角色及華麗的服裝,一般的布偶角色多樣化,而且只要用家庭中的碎布,如舊床單,不合宜的衣服等改裝,再加上毛線滾成的頭髮,就可以很輕易的作出各種不同造型的玩偶,藉著在家裡的沙發後面,或是在教室裡利用講桌、椅背,或是空箱子裁成舞台,很快就可以融入情境,不僅小朋友喜歡,就連大人也愛不釋手。

教師在輔導活動教學中如果適度運用教具,例如使用布偶,可以讓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孩子,藉由娛樂的方式說出心中的想法,它也可以當作治療的媒材,孩子們把緊張、焦慮、不安投射到布偶身上,情緒經由布偶被釋放出來,而老師和家長也可以藉此機會教育,說明情緒表達的各種方法,以助孩子達到紓解情緒、降低壓力的目的,在情緒表達的輔導活動教學的過程中,布偶成為重要的替代角色,學生在看似遊戲的活動中,不僅身心放鬆,也能達成教學目標。

許多有關表達性媒材的運用等文獻,都把焦點放在兒童的心理治療。其實,有些媒材也很適合青少年的團體輔導。本文試圖探討布偶劇運用在國中階段輔導活動課程的可行性,介紹布偶劇的意義和功能,並以輔導老師的觀點討論布偶劇實施時適用的時機、應注意的原則,最後以活動實例來說明運用布偶的實施過程。

 

貳、布偶劇的意義與相關文獻:

    一、布偶的意義: 布偶劇類似於角色扮演,都是透過實際體驗,以行動與演出,去探索或解決一些問題,有時也可以達到情緒宣洩,或因而洞察深層的內在。只是,布偶劇有別於角色扮演的地方,在於利用布偶演出時,可以因為個人的去角色和有布偶的掩飾,而可以盡情的將情感投射在布偶上。因此,布偶成了個人內在情緒轉換為外在世界、人際溝通中很重要的媒介(鄭如安 91)。在此轉換過程中,布偶具有三種心智活動在運作:

(一)生命化:個人將內在對某人或事件的影像或想像,投射到外在世界,使內在的影像或想像產生生命或意義(鄭如安 91)。不難想像將布偶生命化之後霹靂狂刀、素還真等布袋戲人物及周邊商品為什麼如此受歡迎,甚至還有同人的演出,在布偶劇中,有太多個人感情的投射。

(二)認同:個人利用外在世界的實體或行為來賦予這外在實體的另一個意義(鄭如安 91)。例如,個人用布偶來代表他想表達愛意的女孩, 這時,對個人而言,布偶是其認同的對象,布偶就成了整個活動中的主體。

(三)趣味性:趣味性在假想遊戲中佔重要地位,任何一個假想遊戲都隱含類似扮家家酒的趣味,因為它具有降低緊張、去除防衛的功能(鄭如安 91)。例如用布偶演出一個害怕黑暗的小女孩時,它可以盡情的表露這個小女孩恐懼、害怕的情緒,因為這個布偶不是「她」;是「布偶」在害怕,不是「她」在害怕。布偶因而成為重要的表達媒材,尤其對於害羞、怕生、容易怯場的個案。

            布偶劇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生,它提供一個靈活的方式,教師運用布偶在教學活動中可讓學生練習其行為及預見行為後果,也讓學生有機會去學習情緒的表達,不用擔心說錯或遭嘲笑。

二、布偶劇的相關理論與文獻:

(一)相關理論:

1、表演理論:依德國的Bertolt Brecht 的觀點,劇場是有社會學基礎的,演員的任務不在認同與進入劇中人物的生命,反而在拉大與角色的距離,且對角色人物的行為進行評斷(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 87)。戲劇治療者藉用面具、布偶及具風格化的道具與洋娃娃等投射技巧,來拉大案主太具威脅性情感的距離,如此,能留給案主安心的呈現自己課題的空間(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 87)。團體輔導中雖未必能替學生達到心理治療的目標,但在表演的課題上,有些距離,才更輕鬆自在,隨心所欲。

2、教育劇:Peter Slade1954)提出人類經由戲劇發展的四階段,其中第四階段為十二到十五歲,特徵為打破小圈圈且聚集於房間一角,並將注意力轉向觀眾(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 87);Richard Courtney1982)將Slade的模式延伸,成為六階段,其中十二到十五歲,此小型社會團體開始主控,且即興式的導向劇場、正式表演(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 87)。由此觀之,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在戲劇表演階段,想秀、愛炫,若能透過輔導活動提供各種演出方式,正符合教育劇的發展概念。

 

(二)相關文獻:

Kottman,Strother, Deniger1987)認為,遊戲對10歲以上的孩子會讓他們覺得幼稚,如果以動作、音樂、藝術、劇等的活動,藉由非語言的媒介可以消彌衝突,使的理智和情緒的經歷都得以被釋放(引自彭秀玲 民92)。依此特性,青少年會因為布偶的非語言特性而願意藉布偶與人溝通,逐漸卸下其偽裝,而顯現較真實的一面。

     布偶劇與社會劇相同的地方在於,呈現的內容都是社會生活的微縮;差別在於,布偶具有表達的特性,能發揮情緒的本質,運作時比較不複雜,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彭秀玲民92)。

Measelle等人(1998)將布偶用來做訪談,而且發展成標準化的自我知覺量表-Berkeley puppet Interview,用以了解孩童的學業能力、成就動機、社會能力、同儕接受度、憂鬱-焦慮、攻擊-敵意等情緒狀態,且證實能在不同年齡層的間做區分(引自彭秀玲 民92)。

Irwin1985)把布偶設計成半結構化的診斷工具,包括:暖身、布偶劇、布偶訪談,用來評估反映區分想像與真實的能力(彭秀玲 民92)。有關布偶劇的文獻與理論並不多,但隨著表達性治療媒材越受重視,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相關研究,以使布偶劇更能發揮在教育上、情緒上的功能。

 

參、布偶劇的功能

            布偶劇既有它的意義,對許多人而言,芝麻街裡的大鳥、百畝森林裡的小熊維尼、巧連智裡的巧虎、迪士尼的米奇和美妮、國內的一元布偶劇團,不僅是全家歡樂的美好回憶,更是因為布偶帶來教育的功能。巧妙運用布偶劇於輔導活動教學中,可能有的功能如下:

一、布偶因鼓勵演出者使用想像及創造性的思考,所以是幻想的(彭秀玲民92)。

二、布偶劇能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彭秀玲民92)。

三、學生會成為主動而非被動的學習者(引自彭秀玲民92)。

四、從選角色、編劇到完成的合作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人際關係。

五、從演出前的討論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

六、從劇情中增加認知的能力,增進學生對單元內容的了解。

七、從相同情境、不同的結局中,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八、從表演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參與感及榮譽心。

九、從演出中了解學生的問題及想法,協助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從表演活動中,讓學生學習專注力及當一位觀眾應有的禮節。

十一、   從演出後的心得分享中,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十二、   從布偶的生命化中,實施生命教育,協助學生體認生命的意義。

十三、   從布偶劇的團體輔導活動中,觀察學生的人際互動情況及行為表現,可藉此發現潛在個案,適時個別輔導,避免學生問題惡化。

 

肆、實施布偶劇的注意事項

一、布偶劇的使用時機

             故事人人愛聽,具娛樂效果的戲劇表演更是人人愛看,布偶劇巧妙的結合故事與戲劇表演,不管大人小孩,連青少年學生也都喜歡布偶劇。但並不是所有的單元通通都可以用布偶劇來設計,配合適當的單元及情境,才能發揮教材教具的功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布偶劇於國中階段適用的時機如下:

(一)國一新生入學時用於社交技巧訓練:特別是針對適應困難、害羞個案,教師可藉由布偶、設計不同情境,訓練學生社交技巧。

(二)班級人際衝突時用於表達情緒、傾聽對方心聲:國中生還在學習社會化階段,難免與人發生口角或動粗,最常見是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如何表達歉意,或是缺少同理心忽略他人感受,這時可安排布偶劇來教導學生如何表達情緒、傳遞善意。

(三)陷入兩難困境時用於澄清價值觀:類似完形心理治療的對話技術,例如一個學生手上有三百元想買書也想買CD,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例子,教師可協助引導學生設計兩種不同決定的後果,再讓學生思考、討論。

(四)探索自我時用於激發創意及想像力:為協助學生自我探索,但又擔心學生之間彼此的信任基礎不夠,不敢自我開放時,可藉由為布偶點綴、裝飾的活動,激發創意及想像力,在互動中也可增進對自己的了解。

(五)緊急事件時用於危機處理:教師可設計和學生經歷相仿但時間、地點和情境有些不同的劇情(地震風災、父母離婚、喪親、生病住院、性侵害性騷擾等),引導學生適時加入劇情,協助表達情緒及完成未竟事物。

(六)其他:與鄉土藝術、綜合活動、或其他領域課程結合,設計完成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活動。

二、進行布偶劇時的技巧-如何寓教於樂

                既要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沒有壓力,又要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於進行布偶劇時,可運用下列技巧:

(一)結合主席排的技巧:隨機分組,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任務,成員可依序成為小組中的導演、編劇、道具、檢場、佈景、配樂、錄影錄音、撰寫小組日誌等角色。

(二)形塑布偶的個性:製作可代表個人或小組的布偶,每次活動都可使用,建立學生與布偶的感情。

(三)先編故事再找合適的偶,或是先作偶再編故事:不同的單元內容,有的需由教師預先設計情境,此時可就現成的布偶中挑選適合演出的;再由學生分組完成結局,例如兩難困境;有的由老師規劃議題,先作偶,再讓學生設計情境去完成,例如兩性交往的議題。

(四)結合生活議題:劇情的安排能與社會現狀或學生的現實問題有關,讓學生以輕鬆活潑方式,自由發揮創意,使用佈景、道具、配樂等去學習單元內容。

      

         伍、教師應有的態度及準備

        一、教師的態度:布偶劇運用在輔導活動教學中,是否能達成教學目

                  標,老師的態度也是重要關鍵:

(一)正向鼓勵:除非學生涉及攻擊他人或有其他危險性,否則教師不要針對劇情內容評價,多使用正增強來肯定學生的創意,讚賞學生的表現。

(二)自我充實:了解現在青少年的想法及社會現狀,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隨時讓學生有期待,以順應潮流趨勢。

(三)勇於創新:隨時於生活中發揮創意,善用任何可塑性高及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物品,以新教具用於舊教材,激發學生學習意願。

(四)關懷接納:允許學生的任何表達方式,對於學生表達的任何情緒都能接納,再於必要時傳達正確訊息和觀念。

(五)融入其中:教師不要只是旁觀者及指導者,適當配合學生劇情演出,促進師生關係,增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教學雖以學生為主體,然而教師的正向教學態度、自我充實、創意、情意、

良好師生關係,更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教師的準備

(一)計劃:要多少布偶?多少人來演?需要其他的東西嗎?場景合適嗎?布偶能不能有替代性?觀眾能接受嗎?

(二)規範:演出前、中、後的規範,對觀眾的規範

(三)演練:如時間許可,分組彩排

(四)討論:演出結束後,每組成員就內容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回饋:教師給回饋,要求學生就單元內容填寫學習單。

 

陸、布偶劇用於輔導活動教學的實例

           以下提供兩則教師可運用布偶及設計布偶劇於輔導活動教學中的實例:

  範例一      單元名稱布偶與我(用於自我探索活動)  適用:國中一年級

1、教師事先準備粗棉手套(五金行可買到),全班每人一隻。(也可請家政老師配合本單元,讓學生事先剪裁手掌大小的布兩片,縫合後翻面即可,不需加工)並準備各種不同可用於手套、手偶上的材料,如各種不同顏色的毛線、顏料、鈕扣、針線、彩色串珠、碎花布、亮片、其他裝飾物等(可到家政材料行購買)。

2、引起動機:教師展示初生的嬰兒、小動物照片說明每一種生命或物體都有不同意義。請同學想想,自己可以賦予布偶什麼意義?

3、製作:題材不拘,請同學運用各種材料在自己的布偶或手套上,完成可代表自己的布偶、手套。

4、隨機分組,讓同學於小團體中說明:自己手偶的命名、手偶的特性、與自己的連結(相似性)、如果手指偶會說話,它會說什麼?再請其他同學說說對自己手偶的看法。

5、教師解釋:不要以手偶的美醜來評價他人,而是要針對特色來回饋。

6、如果時間允許,試著讓每個人能在大團體中說說自己的手偶。

7、教師總結: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手偶代表每個人的特質不同,要能欣賞自己的特質,發揮長處。

範例二       單元名稱:青春悲喜劇  用於人際衝突時適用:國中二年級

1、教師事先設計情境:(國二學生周杰崙,在掃地時間匆忙將眼鏡隨手置於桌上,就急著到外庭打掃環境;這時,負責教室內地板清潔及桌椅排放的嚴承旭,不小心將周杰崙的眼鏡摔落地上,恰巧被正好經過的同學蕭雅軒一腳踩碎。等周杰崙回到教室,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呢?)引起學生動機。

2、全班分成四組,每組89人,分別以周杰崙、嚴承旭、蕭雅軒、旁觀者為主角,討論接下來可能的局面,編寫劇本,安排結局。

3、選擇適合的布偶做為劇中主要角色,並可運用配角,如加入老師、家長、服務股長、其他同學;以布偶演出的方式,完成各組的布偶劇。

4、教師指導:每組出場的主角,要先表達心中的情緒和想法:例如真倒楣、憤怒、生氣、活該、害怕、擔心被罵、無所謂趁機向爸媽多拿一點錢等,再使用方法為自己的立場解決問題。

5、四組演出完畢後,再討論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心得分享。

6、教師總結: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於勇敢坦承自己的錯誤以及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基礎上。

 

柒、結語

           綜觀以上介紹,布偶劇確有在國中輔導活動中運用的價值,實際執行

     時,老師需要調整態度,除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如果學生家裡有現成的填充

     玩偶、麥當勞兒童餐附贈的玩具都可以成為布偶劇中的道具,也可順勢發

     展成班級代表人物,由學生共同討論賦予布偶個性、口頭禪、名字、喜愛的

     偶像等擬人化,於班際活動時可成為班級精神象徵,凝聚同學向心力。

             布偶劇的發展已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歷久彌新,教師不妨試試,運用布

     偶劇於輔導活動中,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參考書目

 彭秀玲(民92)玩偶在諮商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092328

 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 (林玫君編譯)(民83)。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

          年:1986年)

 鄭如安(民91)假想遊戲的內涵與應用。諮商與輔導1961216

 海德˙卡杜森  查理斯˙雪芙爾   (民 89 )。遊戲治療101。(陳志鵬翻譯  林美珍審閱)台北市: 張老師。(原著出版年 1997年)

 羅伯˙藍登 (民87)。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洪光遠、曾蕙瑜 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年)

 王澤玲、陳淑琬、謝芬蘭、姚呈慈、謝貞娥、張美玉、李坤琪 編著 (民89

 輔導活動教師手冊二上。台北市:康軒出版社。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