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團體動力簡介及如何應用團體動力

於團體輔導活動課程之設計

(下載DOC檔)

壹、何謂「團體動力」

     對於團體動力的定義,有許多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學者何長珠1997)曾定義「團體動力」為「團體一旦開始運作後,所產生並持續改變的一種影響力量」。黃惠惠(1998)則認為團體並非靜止不動的,是動態而有生命的組織,這個生命體是由「人」及「他們的互動(團體的過程)」所組成,而團體的過程會產生影響團體成員及整個團體的力量,這就是「團體動力」。而Kurt Lewin1935研究團體動力時,認為團體動力乃是所有作用於團體之力,他認為這些作用力應包括內、外在對團體產生影響之力量(引自黃玉2000)。研究者認為「團體動力」是團體領導者與成員互動後,對團體的高度認同感而產生之集體意識,團體成員皆清楚團體的目標,雖然會有外在力量的介入(例如:上級指示),但所有成員會適度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團體(群性)的需求,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當團體利益發展成長時,個別利益此時亦相對增加而促進自我(個別化)發長,形成互利雙贏的結果。

貳、相關理論

(一)Lewin 在他的場地論(field theory)中指出團體應該被視為一個互動的部分所共同組成,也就是任何時間內,團體具備一個心理場地,這個生命空間(life space)中包含所有的人之內、外在特質Kurt Lewin. ,2001, Mar/Apr

    (二)Cottell 與他的小組成員在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對團體動力的概念貢獻甚多,他認為領導者對團體動力的影響相當大,領導者可以被定義為具備影響團體特質(syntality)的人。。Cottell1980年提出S=fPR),其中S就是團體特質(syntality),P就是個人特質,R就是團體的結構,團體結構及其運作方式可以從個人的表現及人與人的互動中看到,團體結構包括了政府、傳統、次團體、角色等概念(引自Gibb, 1984

參、影響團體動力的基本原素

團體成員的互動會產生團體動力,那麼構成團體動力的原素有那一些呢?各個原素又分別扮演了何種角色呢?

(一)      領導者

領導者是團體的核心且是最有力量的人,他的想法影響所及,不論團體成員或整個氣氛都因此改變。

領導者可以協助保持團體的內外關係,促進成員間的互動,以達成團體目標。他能提供計畫、組織、協調、溝通、指導、激勵、團結、考核等多項功能(黃玉,2000)。

領導者更應該熟悉各種團體的性質,例如:輔導性團體、諮商性團體、治療性團體的不同。也得明白團體的歷程,在前、中、後的不同團體階段,皆能隨時調整自己,修正自己,以團體目標為導向,以團體成員的利益為優先的前題下,使團體能順利進行。

因此領導者應強化自己的領導能力,並兼顧團體大部分成員的利益及團體成立之宗旨,對其個人及團體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二)      團體目標

       任何團體的形成,都有其團體存在或發展的目標,例如宗教團體多勸人行善。明確的目標能指引團體的方向,使成員共同投入時間及精神。反之,如果目標不明,容易使成員因灰心而離開團體,甚至於破壞團體。所以當團體目標有問題時,應即時作修正,方能使團體的凝聚力重新強化,避免團體因此被迫解散。

(三)      成員個別化特質

    團體的形成必需由個別的成員組成,個別成員皆具備不同的背景、生活環境、人格特質、價值觀。當個別成員加入團體後,在團體中與其他成員的互動,方能使團體的生命力源源不絕。因此,如果領導者能鼓勵個別成員努力表現,貢獻個別的力量,則團體必能成長茁壯。

(四)環境

團體所處的環境,不論物理環境、心理環境或社會環境皆會對團體產生影響。

其中物理環境包含1.空間大小:大空間可以安排活動性課程,空間小就得儘量安排靜態課程。 2.座位安排:分組而坐容易討論,但容易聊天,適合30人以下的團體;一排一排的坐位較易專心上課,但容易覺得無聊,老師得獨撐大梁。

心理環境主要是安全感,不論團體大小,領導者與成員間彼此的互信是相當重要的,如此才能營造安全的氣氛,教學或活動方能進行。

社會環境:團體中的次文化或小團體;團體外的城鄉風土民情。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響團體成員及團體的發展。

(五)      團體結構

     團體的結構可由幾個向度來看:

1.      大小

                         團體愈大,成員的意見愈分歧,團體規範相形愈重要,如軍隊。團體愈小,成員間的聯繫愈緊密,成員彼此的互動愈多,團體氣氛較易營造,成員個別的需求較易滿足。

2.      規範

規範是在團體或社會情境,共同認為適當的期待、想法或行為(黃惠惠,1998p.62)。也就是領導者及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愈嚴謹的團體,其團體規範愈嚴格,成員所受到的束縛感愈重,個別自由較低,但因規範程度高,領導者反而較輕鬆,可以降低其個人權力及控制。反觀愈鬆散的團體,其成員自主性高,意見表達自由而充分,但常得花更多的時間來溝通,以達成共識。

3.      吸引力

     團體吸引力,又稱為團體凝聚力,根據Catwright 1968提出四個吸引團體成員的因素:(1)、親和、安全需求 ;(2)、團體的資源及誘因,如團體目標;(3)成員對團體有益及重要結果的期待;(4)比較此團體與其他團體的結果(引自黃惠惠,1998)。團體的成員為自願參加性質時,團體較易整合,團體氣氛佳,群體目標較易達成。如果非自願成員較多時,團體的吸引力相對較低,成員的想法及行為皆無法統整,容易造成成員的流失與團體的解散。

肆、如何增進「團體動力」

想要增進團體動力,就得先了解團體動力形成的過程,再來就得探討如何選擇適當的活動,及可使用的技巧為何呢?以下將依序說明。

一、團體動力的過程

   廖永靜(2000)提供一個團體動力過程的模式,認為團體動力得靠領導者在團體開始時,提供動、靜態的活動,讓團體暖身,才能催化成員的互動及學習。

 

暖身

活動

 

信任

活動

 

教育

活動

 

結束

活動

 

研究者認為上述的理論容易讓人誤解「團體動力」形成的過程主要在團體活動開始時的暖身活動。研究者認為團體動力比較像是團體的能源,隨時可以感受此時團體的力量之強弱與方位,領導者也應隨時加以強化,團體成員也彼此投入,方能使團體保持活力。

二、活動選擇和設計的考量

   了解團體的動力形成之過程後,接下來應明瞭選擇活動時該考慮什麼?

1.      所選活動的目標需符合團體的整體目標

2.     選擇的活動必須是領導者所能主導及能力範圍內的,例如;治療性團體就需要心理醫師來帶領。

3.      團體目標中至少要有一項以上符合團體成員的需求,才能吸引成員的投入。

4.      活動是成員能勝任的

5.      活動的場所是否恰當,開放式的或有隱密的空間或場地。

選擇好的而且是正確適合的活動,對團體全體成員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領導者應慎選或設計適合的活動方式。

三、團體過程可用的技術(引自潘正德1988

   團體動力的促進有賴領導者施與某一種外力,以下就是 Kenneth Benne Paul Sheats 所提到的一些工作技巧。

(一)   團體剛建立時可用的技巧:

1.      鼓勵(Encouraging):使同理的技巧,用溫暖、關愛的態度對待團體的成員。

2.      調停(Mediating):協調團體成員不同的意見,使團體能繼續進行。

3.      守門(Gate Keeping):努力在每次團體時間內,所有的成員都能發言並分配每個人的發言時間。

4.      標準的設置(Standard setting):訂定團體規範,包括團體時間,團體倫理守則。

5.      跟隨(Following):配合團體的發展,接納成員的意見。

6.      消除緊張(Relieving tension):努力減少成員的負向情緒,並將注意力由不愉快轉到愉快的事件上。

(二)   團體工作期,促使團體有效的進行之技巧:

1.      起始(Initiating):鼓勵建議新觀念,或以不同立場提議新活動,能使團體充電,成員更能投入。

2.      意見給予(Opinion giving):儘量給予團體正向的建言或信念,避免互相攻擊不斷上演,領導者應將團體帶領至正向的發展之路。

3.      澄清(Clarifying):討論團體的問題與釐清相關觀念。

4.      苦心經營(Elaborating):建立並擴大團體已有的觀念或動力。

5.      居中調整(Co- ordinating):澄清不同觀念間的因果關係,同時嘗試將這些觀念或建議整合起來。

6.      定向(Orienting):隨時檢核是否依據團體的目標進行。

7.      探測(Testing):在團體進行過程中,檢核團體的現狀,確定是否進行下一個步驟或活動。

8.      摘要(Summarizing):對內容要點摘述。

伍、團體歷程及促進團體成員互動的活動舉例

    增進「團體動力」的方式大致上可依照團體的過程分為四階段,並可採用不同的輔導形式或內容。

(一)團體的初始階段:

團體剛開始時,成員對團體的認同度低較低,此時團體大致上有幾個重點目標或工作:包括協助成員彼此認識、澄清或訂定團體目標、領導者以身作則擬定團體規範。這時可安排的活動舉例如下,以便促進團體成員的互動: 

1.班級你我他: 新生報到後的必備工作,藉由活動的帶領,使班級成員彼此介紹及認識。

2.瞎子走路:待同學們彼此認識後,第一要務為增進彼此的信任感,通常在團體成立幾天後實施。

(二)團體整合及凝聚力強化階段:

此時團體成立已有一些時候,團體成員對團體的認同度中等。團體大致上有幾個重點目標或工作:協助成員彼此溝通協調、強化成員彼此的互動、成員能彼此關心。此時可安排的活動如下:

1.教師應安排一系列的團體活動,可配合童軍、家政課程或甚至是跨領域的協同教學,藉活潑而彈性的上課方式,使學生的向心力增加。

2.支援前線:以分組進行的方式,強化成員間的互動。

3.腦力激盪:藉分組討論,互相激盪彼此的思考能力及想像力。

(三)團體生產力暴發階段:

因全班同學的向心力十足,教師只要稍微指導或鼓勵即可有不錯的成績。切記,不論班級同學認同度多高,切不可因此而認為不需鼓舞或加油。此時可以開始作一些較私人性質的探索活動,如果班級到了三年級,教師發現其凝聚力仍不佳時,切勿冒然實施下述活動,以免成員彼此互相取笑而造成傷害,如果是祕密,也得教導成員守密的觀念:

1.     家庭樹:個人以樹木的整體結構,分別畫出根(代表爸爸)、莖(媽媽)、大枝幹(大哥)等。

2.     墓誌銘:在一個盾牌的形狀中,最下面寫上自己希望獲得的墓誌銘。

(四)團體結束階段,成員對團體依賴最深:

          這個階段是團體領導者最輕鬆,但卻得最用心的時候。好的團體在結束階段通常能使成員彼此互助,並在祝福聲中分離。在團體結束後,還能將團體驗帶回日常生活中,但卻不會干擾正常的生活。因此,慎選團體結束時的活動,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尤其是分離情緒的整理更是重要。

陸、應用團體動力概念於學校班級團體輔導課程

學校輔導活動課程是連續的課程,因此從國一到國三,面對不同階段的班級,輔導教師應視需要給予不同的團體動力之營造,以利班上的團結一致,有益班級氣氛的改進,授課教師較容易上課等的好處。

新生開始可以說是團體的初始階段,需要使用較多的團體動力技巧或概念來營造上課氣氛。一般到了國二下學期,各班的應該都有相當的團體凝聚力存在,不需要太多的著力點。到了三年級,由於升學壓力大,多數班級上課前皆需要輔導教師花一點時間營造上課的氣氛,方能使學生投入分組討論的活動,如果仍以較嚴肅的方式上課時,就會看到許多呆滯的眼神看著自己。

當該班的團體凝聚力高時,一般輔導活動教師並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可以很快地使全班學生一起配合做活動。當然,導師的班級經營技巧非常重要,而班級經營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該班的團體凝聚力。所以,最好每位教師皆能具備營造團體動力的能力,這樣才能有營造較佳的上課氣氛,同學學習意願也相對的提高。

柒、結論

        團體動力可說是一種魔法,其中最主要的操弄者是領導者,如果領導者能以團體全體利益著想而對團體施以各種操弄技巧,原則上是符合專業倫理的要求的。反過來說,如果領導者操弄團體動力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虛榮心),這樣的領導者可能得有所自覺才行。

舉例來說,一般宗教團體中的成員都有很強的向心力,如果領導者稍加施以操弄,就會出現強大的團體動力,例如:非洲國家烏干達的宗教集體自殺案,統計有四百七十人喪生、其中還包括十多名兒童。其實,宗教集體自殺的案例,過去也發生過好幾起。1979年,非洲圭亞那就有九百個人,在美國籍教主吉姆瓊斯帶頭下,自願或被迫喝下毒汁自殺的案例。 一九九四和一九九七年,美國各地也分別發生過太陽殿堂和天國之門等教派集體自殺案件,超過一百人死亡,死者中不乏幼童。(真佛報世界版,200033日)

由例子中可以看到團體動力的操弄所引發的效果如何,所以善用團體動力應該是每個領導者及成員所應共同注意的。

捌、問題討論

1.      團體動力的形成主要來自領導者的帶領,請問領導者該注意的倫理規範為何?(操弄成員或團體要素或造成傷害)

2.      團體動力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團體的順利進行及成員的個別需要?

3.      團體的過程愈順利,成員對團體的依賴愈深,個別的成長有可能停滯,該如何避免呢? 

玖、參考書目

何長珠(1999)。班級團體的動力性輔導 學生輔導 648-25 

何長珠(1997)。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宗立 1997)。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 51112-117

真佛報世界版(200033日)。近代四大教派集體自殺案真佛報世界版, 267 。擷取http://www.tbsn.org/chinese/journal/TBN2/267/p267-02-01.htmAPA,2001,P.273

黃玉(1985)。團體動力理論與團體活動。教師研習簡訊,7412月,19-23

黃玉(1986)。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談學生團體活動的發展。中等教育275),42-48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 高中教育,107-14

黃惠惠(1998)。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廖永靜(2000)。親職教育的方案設計:一個團體動力取向 。家庭教育課程與方案論文集,1-38

潘正德(1988)。團體動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Gibb, C.1984.The Influence of Cattell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group dynamic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9 , 193-206.

Kurt Lewin.2001, Mar/Apr.Psychology Today, 34 , 92.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