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非語言溝通-談「眼神接觸」於團體輔導活動之應用

(下載DOC檔)

壹、前言

      完型治療法創始者Perls認為,當事人的姿勢、行為、手勢、聲音等,均說

明了事實的一些真象。他也提出警示,透過語言的溝通通常可能形成誤導。所

以如果治療者僅止於注意當事人口語的內容,就容易對一個人的本質形成誤

解。真正的溝通是超越語言文字的(李茂興,88)。Hess在所著「說故事的眼

睛」一書中,提到眼睛是身體焦點,瞳孔可以獨立運作,可能洩漏最真確訊

息。根據他所從事的跟瞳孔反應有關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看到所喜歡的人時,

瞳孔面積會增加。如以政治人物照片做實驗,受試者看到所崇拜政治人物照片

時,瞳孔會放大。反之,看到嫌惡的政治人物照片時,瞳孔會縮小。所以他警

告,別被緊抓著你的那隻溫暖的手騙了(譚家瑜,1994)。我國古人也說:「觀

其眸子,人焉廋哉」,只有在眼對眼情況下,才能建立真正的溝通基礎。王淑

敏(民82)認為有效的教師行為中,老師應示範希望學生表現的行為,例如傾

聽、眼睛注意說話的人、注意說話者口語與非口語訊息。陳美芳與廖鳳池(民

82)也談到,透過身體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歷程中,彼此有身體接觸,體驗

新鮮豐富的人際互動經驗,增加對人際關係及內在感受的察覺。如果教師能夠

偶爾在輔導活動課中應用身體活動,可使課程進行更為生動豐富。根據上述各

家的觀點,「眼神接觸」這種非語言溝通方式,自然也是從事方案設計時,一

種十分有效,可以多加應用的人際溝通技巧。因此,雖然坊間各種團體活動方

案設計的論述中,相關於這一技巧的資料並非十分豐富。筆者仍試著先從現有

方案之簡介下筆,並嚐試進一步就人際溝通、諮商、團體諮商等方面,探討此

一技巧背後所隱含之理論基礎,及其與技巧之聯結。

 

貳、方案範例簡介                                                              

一、 活動名稱:協助關係-口語與非口語溝通。(摘自:團體領導者訓練實

         務)   

1)目    的:

1.        證明姿勢與眼睛接觸對彼此的關係有幫助。

2.        使成員集中接受其他成員的非口語行為。

3.        教導基本的非口語傾聽和注視技巧。

2)一般說明:

1.        團體大小:不超過二十人為宜。

2.            間:約三十分鐘。

3.            地:寬敞之空間,且有活動桌椅。

3)實施程序:

1.      領導者藉口語與非口語的溝通經驗,指出以口語與他人互動時,非口

      語線索(姿勢、表情、聲調)也很重要。

2.      再度強調非口語運用之重要,並且示範非口語訊息如何能加強口語訊

      息,又能製造矛盾。示範矛盾的例子:走向一位成員,以生氣語調並

      緊握拳頭的說:「我喜歡你」,示範加強例子以溫暖態度說:「我喜

       歡你!」,接著擁抱你。

3.      將每兩人分成一組,共同探索座位安排的效果。向成員解釋:每組的

      兩人將以不同位置坐,當他們坐每一個位置時,必須保持緘默,但需

      覺察座位安排的效果。

4.      先指揮他們默默地背靠背坐,待他們已坐了一分鐘之後,再請他們邊

      靠邊坐,再過一會兒,讓他們面對面坐著。

5.      讓每對成員花2~3分鐘,討論對此活動的反應,然後領導者舉例說明,

      他對整個團體的觀察。

6.      再讓每對面對面的坐著,然後作出三種姿勢(每個約一分鐘):(1

      喪氣地向前彎腰垂頭(2)挺直腰桿坐直(3)身體東倒西歪的向下

      滑。

7.      每對彼此討論三種姿勢的感受,領導者也報告對整個團體的觀察經

      驗。

8.      讓每對中的一人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另一人扮演受助者的角色。

9.      仍面對面坐著,彼此沉默地做三種不同眼睛接觸(每種一分鐘):

   a.協助者注視受助者眼睛,但受助者卻向下或旁看。

   b.受助者注視協助者眼睛,但協助者卻向下看或向旁看。

   c.協助者與受助者眼對眼接觸。

10.每對討論此三種情況之感受,領導者報告其觀察。

11.領導者帶領整個團體討論在一串活動中,每個成員的個人反應,最好能

     集中於經驗的整合與運用。

4)變通變法:

1.      成員可於每個練習時交談。但談話內容最好是類似諮商。

2.      面對面的情況裡,成員可以移動椅子,以保持雙方覺得最舒服的距

      離。

3.      另可採「魚缸式」內外圈設計,讓一對坐於團體中,經驗每個練習,

      其他成員做觀察,再提出報告。

4.      可調整不同對的成員做交換練習。

二、活動名稱:鏡中人(或和諧)

1)目的:

1.        從觀察對方中了解自己。

2.        從學習對方的動作了解對方。

3.        觀察誰是主動,誰是跟隨者。

2)一般說明:

1.        團體人數:八~十二人。

2.        時間:三十分鐘。

3.        教材和場地:安靜舒適。

3)實施程序:

          兩人面對面不說話,完全用動作、眼神傳遞。一人做動作,另一人就做

 他的鏡影,可坐可站,可以掌碰掌,指碰指或完全不碰,雙方盡量保持和善的

 眼神接觸,有了默契後,可自行互換角色,或不分主從一致行動。

4)注意事項:

          「和諧」的目標:從動作中表達自己,了解對方,並學雙方配合達成和

 諧。

          「和諧」的過程:鏡中人只是做鏡影,對方進,自己也進,對方退,自

 己也退。

三、活動名稱:基本規則(摘自: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

1)一般說明:教師說明參與此項活動的兩個原則。

1.        鑽入個人和團體內部去體驗。

2.        將個人此時此地的感受說出來。

2)實施程序:

1.      學生兩人一組,背靠背坐著,靜默幾分鐘後,一人邊坐邊開始輕聲告

      訴對方,自己的感覺及他感覺到的,對方的感覺和情緒,再由另一人

      做同樣的報告。

2.      同組兩人轉身變成面對面而坐,凝視對方臉部10~20秒鐘之後,互述彼

      此的感受。

3.      兩人手拉手,閉眼,靜默數分鐘後,互述彼此的感受。

4.      恢復班級團體,讓學生討論分享剛才的經驗。

3)注意事項:

     教師可以示範如何分享個人感受,協助學生進入狀況。

四、活動名稱:眼對眼(摘自:小團體領導指南)

1)一般說明:

1.        如以非口語的臉部訊息來看一個人所擁有的敏銳性的話,這是一個很

       好的活動。

2.        成員可以在注視他人或被他人注視時,接觸到自己的感情。

2)活動程序:

1.      成員兩人一組,彼此注視對方三十秒鐘。

2.      隨聚會次數增加,領導者逐漸增加時間間隔。

3.      將眼神注視過程和溝通,作為團體的例行工作,以增加成員感到舒適

      層次。

3)注意事項:

1.      此活動適用於團體諮商過程。

2.      通常此活動可以鼓勵成員,變得對他人更開放和敏銳。

五、活動名稱:眼神溝通

1)活動程序:

1.        由自願成員向另一成員表達表達響表達的東西。

2.        自願者和他的夥伴各自站在對角上,然後在整個團體前面,逐漸走近

       對方,完全不說話而用眼神溝通。

3.        當雙方溝通結束後,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感受。

4.        團體討論他們所看到的。

2)注意事項:此方式下,參與者能夠知道某些未被他所知道的訊息。

 

參、理論探討

      前面的單元裡,呈現了五個方案範例,這個部分筆者分別就:人際溝通、

諮商、團體諮商三個範疇,各家相關論述與「眼神接觸」此一非語言溝通技巧

之聯結,做更深入的探討。

(一)人際溝通理論相關論述:

1.      Verderber夫婦的觀點:

      a.眼光接觸意指凝視、直視溝通者。眼光接觸除了可以滿足心理需求,我

們還可以經由眼光接觸檢視溝通的效果。保持眼光接觸,你可以用心分辨那

人是否在用心聽話、是否專注於你說的話、你說的話是否引起不安、和你說

話的人是否有所隱藏等。眼光接觸的多寡,因人和情況而異。Mark L. Knapp

Judith A. Hall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交談時可能有50%~60%的時間注視對

方。對說話者而言,一般眼光接觸量約40%,對傾訴者而言,一般約近

70%。我們通常在討論舒適話題時,在對一個人的見解或反應感興趣時,或

我們想要影響別人時,保持較多的眼光接觸。相反地在討論令我們不自在的

話題時,我們對話題或人不感興趣時,或當我們侷促不安、害羞,或有所隱

瞞時,我們會避免眼光接觸。當然這些只是一般傾向而已,有些人很會用眼

光接觸,以及其他線索來欺騙別人。因為人們常以眼光接觸的程度來評斷

人,所以你要確信你的眼光接觸是適當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即使在關心對方

或對交談主題感興趣、覺得有自信、沒理由害羞或慚愧時,卻保持低於正常

量的眼光接觸,此時你可能需要改變行為(曾端真.曾玲泯,87)。

     b.文化和性別考量:大部分的文化在眼光接觸方面有差異,雖然大部分美

國和其他西方文化的人,希望和他們溝通的人能「看著他們的眼睛」,Larry

 SamovarRichard Porter在他們的研究結論中說,直接的眼光接觸不是全世界

通行的習俗。在日本人們被教導不可直視別人的眼睛,要看喉結附近。中國

人、印度人和鄉下墨西哥人也認為視線放在低處是表示敬意-對他們來說太

多的眼光接觸是沒有禮貌的。相反地阿拉伯人,在交談時眼光一直保持接觸

-對他們而言,直接的眼光接觸表示感興趣。美國文化裡,眼光接觸的使用

也有不同。美國黑人在講話時眼光有較多的持續接觸,但在傾聽時較少。性

別差異方面,Donald J.CegalaAlan L.Sillars認為,女人比男人在交談時,有

較頻仍的眼光接觸。Julia T. Wood則認為女人不管和她們互動的是男人或女

人,比男人保持較多的眼光接觸(曾端真.曾玲泯,87)。

2.      Adam Kendon的觀點:他提出了注視在溝通中具有三種基本功能

 a.表現性:注視在情緒溝通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眼睛尤其是在傳達恐

懼和驚詫時具有表現性。同樣地,注視傳遞著興趣和對某人的喜歡,Ibid

的研究顯示人們在接收訊息或想接收從居於高位者處的讚賞的訊息時,會

注視得更多。此外,注視在上下打量時,時常引起覺醒。根據P.C.Ellsworth

Miles Patterson的研究,當一個人突然意識到某人在打量你時,如果你感

到動機是無害的,或你發現他在某方面令人感興趣,就可能以微笑或張望

與之聯結。但如果你歸因於對方的消極行為,就會轉身、給以厭惡瞥視或

離開(李燕.李浦群,84)。

b.規則化:注視在溝通過程中,使別人的反應規則化並能掌控之。注視首

先代表著溝通是有效的,當一個人在匆忙中不能停下來談話時,就可能假

裝著不看別人。對於僅止於認識而沒有交談過的人,就可能簡單地用眼

神、點頭、微笑傳達訊息。會談一經開始,眼神接觸就幫助了話鋒的轉承

和傳遞。但美國人一般而言,說比聽多,聽比看多,很少互看一秒鐘以

上,婦女使用注視的時間比男人來得長些(李燕.李浦群,84)。

c.監督互動:Clara MayoMarianne Lafrance 認為,談話與傾聽時,黑眼球

與白眼球比例,各有其意義。白眼球比例多可以感到聽者不是在聽,而黑

眼球比例多則可以感到聽者在過分仔細地看著,他們給予說話者更多的語

言和非語言的回饋。相反地說話者黑眼球比例多,談話時會看得比較高,

他試圖掌握聽者所給予的回饋。我們使用我們的眼球掌握回饋這個事實,

呈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互動過程中,在我們的視野內,眼神到底必須注

視何處、如何注視,才是恰當且合於禮節的呢(李燕.李浦群,84)?同

時這問題也更進一步提醒了我們,眼神接觸與人際互動間的重要關聯。

3.      Allan的觀點:

    a.為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別人談話時,你的視線應該和他的視線,

      相接大約60%~70%的時間。

    b.和大多數肢體語言一樣,凝視說話對象時間長短,也是由文化決定。南

       歐人注視時間較長,具有侵略性,日本人則注意對象頭部,所以使用眼

       神接觸須考慮文化背景。

    c.眼神注視範圍也會影響溝通結果,透過無言傳遞和接收,對方可能自行

      加以解釋。所以在下決定時,必須小心。

   d.依照視線範圍區分,可將視線分為商業視線、社交視線及親密視線,對

      不同對象在使用時,必須謹慎。另外,斜眼代表感興趣或敵意,如果配

      合微笑或向下的嘴角,各有其不同涵義。閉眼則是最令人懊惱的,聽話

      者可能是拒絕或輕視說話者的訊息(廖淑純,81)。

(二)、諮商理論與實務工作之相關論述:

1.Cameron-Bandler的觀點:

       她認為眼神有值得提出來的一面,其中一個重要要素是眼睛不動。不管

只是短暫的或長久的,這是個人視覺、聽覺或運動傾向思考的一種指標。舉

例而言:問一個需要運用心智的問題,如144的開方是多少?如果回答者的

眼光向上看,可能就是在腦中演算,屬於視覺傾向的人。如果回答者將眼光

往上或往左移,可能是在做內心對話,是屬於聽覺傾向的人。而運動傾向的

人眼光會向右移,表現出他正在思考的事情。但每一個人都可能同時擁有這

三種思考型態,和眼光固著型態,只是會有一種較為個人常用。一般而言,

視覺傾向的人被認為對想像性活動較擅長,聽覺傾向的人則較喜歡說與聽的

活動,運動傾向的人則熱衷於作有體能運動的活動。三種型態都可以在團體

中發現,領導者若能觀察成員的眼睛流轉型態,則能刺激成員在團體中的互

動(曾華原.滕青芬,88)。

2.Hill的觀點:

        Hill女士認為助人者不只是要傾聽個案所說的話,通常也可以從個案的非

口語訊息學到不少。如果個案是羞愧的,說話時會看著地上。如果個案害

怕,那麼他們會說得小聲,眼睛看別的地方。然而要強調的是,助人者不應

將非口語行為解釋成有固定標準的「意義」。因此,我們無法將別人的身體

語言「解讀」成普遍性的語言,但我們可將所觀察到的當線索,以了解個案

可能的感覺。當助人者和個案的口語風格不同時,會導致困擾。例如:助人

者不喜歡太多的眼神接觸,面對一個保持眼神接觸的個案,可能會假設個案

感覺舒適,而且想控制整個局面。然而過多的眼神接觸可能是防衛,過少的

眼神接觸可能是焦慮,兩種情形都令人難以親近。總之,如果助人者不是先

假定某特定行為,有某特殊意義,而能進一步去探索,那麼覺察個案的非口

語行為,就可以輔助傾聽與溝通的進行(林美珠.田秀蘭田秀蘭,89)。

(三)、團體諮商的相關觀點:

1.Morih BatesClarence D.JohnsonKenneth E. Blacer的觀點:

        他們認為雖然眼睛傳達的訊息,超乎一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領導者還

是應該盡可能正確地去了解它。眼睛閉著可能是暫時的脫離-進入自我或離

開團體。逃避眼光的接觸,則表示逃避人際的接觸。成員願與人維持眼光接

觸,可能是把別人視為物體,也可能是理智化防衛機轉的表現。這些成員的

眼睛即使看著對方,內心早已神遊不知去向了。成員常常注視領導者,可能

是想得到領導者的贊同,也可能是一種依賴。成員睜大眼睛怒目而視,是很

容易讓人家知道他的意思的,眼神所流露出來的意思是相當清楚的,眼睛注

意著手錶,所顯示的意義也很容易瞭解。

        又如眼波快速掃描,是想找一個出口,而快速地眨眼,有時是一種不同

意或強烈情感反映的表現(曾華原.滕青芬,88)。

2.Ivey的觀點:

        他運用專注行為作為個別諮商工作最初的重點,這樣的觀察對領導者

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他認為專注行為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眼神接觸。如

果領導者的眼光不與成員接觸,成員就會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傳達同理心

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眼光的接觸,因此,團體領導者應該準確的覺知自

己眼光所表達的意思。(曾華原.滕青芬,88)。

 

肆、眼神接觸在班級團體輔導之運用

       根據前述探討,筆者試著結合個人教學實務經驗與理論學習所得,提出下

列數點,如何運用「眼神接觸」此一溝通技巧於班級團體輔導之看法:

1.此一技巧適合運用於班級成立初期(班級經營課程),或新學期開始之輔

   導活動課程,例如範例四:眼對眼活動。

2.此一技巧可運用於,遇班級或活動課程成員衝突情形時,如範例二:鏡中

   人活動。

3.此一技巧對班級或團體內,人際疏離、害羞或退卻之成員,有頗大幫助,

   如範例一:協助關係

4.即為典型活動,可視實際情形運用。然根據筆者個人親身體驗,此一技巧

   運用之時,須先做好準備工作。

5.眼神接觸亦可運用於一般教室常規管理,教師可視實際情形,使用不同視

   線,要求學生表現出所預期行為。同時也可透過眼神之運用,使學生產生

   被接納與關懷之感覺。

6.任何技巧之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前提則必然在於運用者之真

   誠與一致性關懷,方得其效。

伍、結語

         EkmanFriesen認為,在所有五官中眼睛最能表現出內心真正訊息。Mahl

則說特殊的非口語行為,有其特殊的心理意義。有技巧的團體領導者,可以運

用許多非口語的技術,幫助成員進入自己的感情中。當練習的時機成熟時,領

導者憑藉自己的經驗,幫助成員突破困境,進入另一個感受自我的新境界(曾

華原.滕青芬,88)。本文筆著依序由人際溝通、諮商與團體諮商三個範疇,

就現有各家論者的論述,探討「眼神接觸」這種非語言溝通方式,在人際上的

影響。以及諮商工作者,如何將此一人類天生具有的溝通方式,轉化成技巧運

用於他們的工作實務上。並且也呈現了多位助人專業者,對此一技術在運用

時,所持的看法,以及他們特別提醒有意從事助人專業之學習者,應注意之要

點。接著,行文最後,又陳述了兩家對運用「眼神接觸」於團體諮商時的論

點,恰可與本文第二大項所介紹之現有運用此技巧之範例,作為前後對照與比

較、探討之用。藉由此一實務方案與理論之深入研討過程,筆者深感,從事任

何實務工作如有深厚學理為礎石,運用之際方能深得其妙,進而達莊子所言:

如庖丁解牛,無入不自得之境地。另一方面,則誠如前Morih等學者所言,透過

對理論之認識,也幫助了自己,突破對團體輔導與諮商此一門學科的既有概

念,有著新一層的體悟。

 

陸、參考書目

人際溝通(李燕.李浦群譯)(民84)。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

        年:1995年)

人際關係與溝通(曾端真.曾玲泯譯)(民87)。台北市:揚智文化。(原

        著出版年:1996年)

小團體領導指南(曾華原滕青分)(民88)。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

        著出版年:1988年)

王慧君(編著)(民81)。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王淑敏(民82)。班級團體輔導技巧。載於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15-25

        頁)。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有聲有色做溝通(譚家瑜譯)(民83)。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

       年:1960 年)

言語之外(廖淑純譯)(民81)。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年)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譯)(民89)台北市:

       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年)

陳美芳、廖鳳池(民82)。班級輔導活動方式。載於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

       (69-98頁)。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民88)。台北市:揚智。(原

         著出版年:1996年)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