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分組教學於輔導活動課程之運用(下載DOC檔)

壹、前言

      個人任教國中輔導活動課程已有五年,最常於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式便是

分組教學模式,用以促進孩子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彼此溝通協調能力,以及思

考創作的習慣,進而認識自我,基於上述,其實分組教學模式是一種培養孩子

們擁有帶著走的能力,也是引導孩子們社會化的過程與方式之一,而輔導活動

教學的目標正式如此,因此分組教學是輔導活動課程時常運用的教學方式,透

過分組教學以有效達成教學的目標。社會化教學法是現代常見亦是廣泛採納的

教學方法之一,而社會化教學法實施的方式,不外乎是採團體討論或分組討

論,與團體設計,課外活動等三種方法去推展,藉以達成某一學科之教學目標

(林俊助,民68)。由此可知,分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傳遞知識,亦可培養社會

化的能力,更有助於輔導教育的推展,讓孩子們透過分組教學模式學習更多。

貳、分組教學之意義

一、意義

        既然分組教學是社會化教學法之推展方法之一,那麼何謂社會化教學法

呢?以下僅引述相關學者之定義如下(引自林俊助,民68)以了解其意義,藉

以進一步了解分組教學的意義:

(一)盧柏昆 ( Bobqins ) :「凡有團體意識,良好意志,自動發展與善意接受他

         人意見,而有團體精神者,謂之社會化教學法」。

(二)何里 ( Holly ) :「凡一班中有學生輪流主席,全體學生參加討論,即為社

         會化教學法。」

(三)吳研因:「社會化教學法所注重者,不在一種特殊之方式,而在一種根本

         精神,換言之,即利用團體生活,使兒童學習共同需要之教材。」

         綜合以上學者之觀點,可推知社會化教學法的意義是,在利用團體的方

式,共同討論與貢獻,自由發表,分組討論,善意接受他人意見,或是彼此協

調出共同的意見與看法,具備了豐富的團體興趣與民主精神,以教材為媒介或

途徑的一種教學方法。

        因此,基於對社會化教學方法的理解,什麼又叫做分組討論教學呢,我們

可以說:在一個團體或班級裡,每若干人組成一個小組,推選出一位組長來領

導組員共同討論與學習,並與大團體交互討論分享、活動,藉以達成教學目標

的一種方式,就是分組討論教學。 

二、心理背景

        或許在我們了解分組教學的意義之後,會想要知道此教學模式是否有其心

理背景以支持我們從事分組教學呢?以下僅引述相關學者之研究如下:

        從實驗結果顯示,依麥悅(E. Mayer) 博士用了很多方法,實驗兒童獨學

和共學的效率,默寫、心算、筆算、記憶、聯字等測驗的結果,都指明獨學的

效率和品質,不及共學;另外,崔璞勒第( Norman Tripplett) 試驗學生旋轉機

輪,一人獨轉的成績,不及多人來得好;還有奚蜜德 (Schmidt )教授還曾煞

費苦心的試驗兒童在校作業的成績,實優於在家作業的成績,凡此皆是證明共

學優於獨學(引自林俊助,民68)。另外,研究與與臨床的結果亦證明了,兒

童同儕增強卻有其教育效益,班級同儕是有力的增強資源,能促進與維持班級

同學的正負面行為,同儕團體的正面效應,是增進兒童學業進步與社會行為的

改善(楊坤堂,民81)。

       舊式的教學,教師講解課本,傳授知識,講完了,再叫學生跟著唸或是背

誦起來,改日加以測驗以驗收學習成效,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教材為主體,而

不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只有教師在活動而沒有學生自動自發學習的機會,

更沒有去啟發去引導學生的思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教材,盲

目的記誦考試,而不能真正理解,更不能夠用以適應生活環境,解決生活環境

中的實際問題,正所謂的獨死書。分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思想的啟發,訓練

學生的思考創意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又不須增加教師的負擔,教師只是

運用適當的方法與技巧,透過教材的準備與提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

學生學習或是討論的方法,以維持學生學習的熱誠。 

叁、分組教學的目的

     在個人接受師資培育的過程中,一直被訓練也被要求教學理念的澄清與建

立,例如:該教些什麼?要如何實施課程?教學的目標為何?……因此,教學

目的影響了教學的過程與教學的效果。那麼實施分組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呢?以

下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整理如下:

    一、可以促使每位學生均有表達的機會,藉以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二、增進學生思考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可以針對課程主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

    四、增進學生的概念學習,使學生建構明晰而有系統的概念。

    五、培養民主、自由、開放及尊重的學習態度。

    六、可以養成學生團體生活的習慣,學習達成團體的共識。

    七、能充分發揮班級教學制的功能,與社會精神的養成。

    八、能改變學生對學校作業的態度。

        由上述的可知,唯有在充分了解分組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方能有助於教學

活動的設計與課程安排,也才能有計劃有目標的進行教學活動,協助學生有所

收穫與成長。

肆、分組方式

     既然本文在描述分組教學的運用,那麼分組應是分組教學不可或缺的前提

要素,也是課程設計與安排的重心之一,茲分列出分組型式、座位安排、組長

安排來對分組方式加以詮釋:

一、分組形式:

                分組的意義在於激發成員腦力激盪,共同發揮創造思考能力,以探討

        主題的內涵,尋求一致的共識,做為日後執行某特定事務的方針與工作分

        配的基本原則,組別的樣貌有如下:

 (一)兩至三人一組

                 討論的主題屬於較個人化,而且比較深入,亦即經驗分享類,或者分

         組討論的時間較緊迫,都是兩至三人為一組時的考量。

(二)四至六人一組

                討論的主題屬於知識建構與累積,個人經驗分享成分少,而且分組討

        論的時間也較充裕時的分組方式。

(三)二、四、八法

                先二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得出初步結論後再與另外二人組合併為四人

        一組進行討論,而後再將兩個四人組合併為八人進行討論,以得到最後的

        結論,經過三次討論後所得的結論必然是深思熟慮,不至於偏頗的。另外

        此分組方式也能產生趣味與成員流動的新鮮感。

                另外,有些基數人數的分組法是遷就於團體總人數,例如三、五、七

        人的分組,總而言之,團體的分組應盡量趨於隨機化、多樣化、變動化、

        異質化,而且要極力避免有學生落單,使其成為分組教學活動的受害者。 

二、座位安排

        分組後的團體宛如是教室內的一間間小小班級,透過座位的安排以形式化

的區隔每一個不同的小團體,因此就整個班級來說,各組的位置分配因人數的

多寡而有不同的樣貌:

 

 

 

 

 

 

 

        四人組與八人組即在三人組與六人組增加,盡量以能使學生方便討論為原

則。

        還有,李祖壽提出小組討論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正式小組討論,需要適當

的座位,亦即上述所提之分組形式;另一是非正式小組討論,亦稱蜂鳴法

buzz technique),此法不需適當座位,也不需主席,學生坐在原位上即可,

自然自動形成若干小組,少則二至三人,多則七八人,討論時間短,也許三兩

分鐘即可結束(引自李祖壽,民70)。蜂鳴法的基於機動而且便於使用,也是

分組教學活動常廣泛運用的分組形式之一。

        此外,我們必須考慮到的幾個編排原則:

()小組長的領導、協調容易。

()學生個個能充分發揮學習活動。

()發言容易聽到,而且不妨害別組的討論。

()教師對資料、教具之收發方便。

()不妨害學生進出教室的安全考量。

()為不影響學生的視覺習慣,最好是每二∼四星期讓各組的學生,互換位

      置。

()視課程主題、教材教法之不同,得便於臨時調整各組人數座次。

        無論採取何種形式的座次,須培養學生做到討論時,大家面面相晤,侃侃

而談,遇到老師綜合結論或講述說明時,便利其從各角度自動轉向黑板,凝神

諦聽,方能增進學習效果。 

三、組長安排

        一個小組就是最基層的小團體。根據教育社會學的理論,一個團體的存

在,至少有幾種要件(林俊助,民68):()共同目標的確立及認識,()任務

的分配(領導者與合作者)及常規的約定,()活動的計劃及進行。團體沒有目標

便失去存在的價值,團體沒有組織便成為一盤散沙,團體沒有活動便成為有名

無實。是故,在教學中欲使小組活動生氣勃勃,能物色到一位卓越領導的小組

長,實屬重要的關鍵。小組長的任務,大概可列下面幾點:

(一)領導組員參觀、觀察、實驗或訪問,調查或搜集資料。

(二)領導組員研究問題,調配時間與分工,以共同完成作業。

(三)綜合組員的意見,代表組員與教師或別組連繫。

        在分組教學的教學歷程中,各組的小組長宛如是教師的助教,與教師共同

達成教學目標,也因此顯見小組長的重要性。此外,透過小組長制的歷練,也

能夠造就與訓練一個個的領導人才,可謂分組教學的附加價值。 

伍、分組教學之進行

     在個人的分組教學經驗裡,總是讓學生自行分組,更能彰顯分組教學的精

神,培養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然而在進行分組之前,不論是幾人為一

組,都會發生有學生落單的情形,這裡面當然牽涉了許多的因素,本文暫不探

究其中原由,個人的權宜之計也總能奏效,使學生心甘情願而且各有歸屬,就

是依照學生意願讓他們自行找組員,唯一的條件就是不能有同學落單,否則老

師將收回分組的權利,這個分法可是屢試不爽呢!分組的大事底定之後,方能

進行分組教學活動:

(一)教師事先規劃主題與子題細目,說明之並規劃時間後分配給各組討論,

            若有獎勵制度也一並解說。

(二)接著由小組長分配組內成員工作與任務。

(三)然後各組進行活動,或是討論學習。由組長歸納整理出初步結果。

(四)再由各組組長於綜合座談時報告組內結果給全體同學分享。

(五)最後是評鑑,主席將各組報告歸納結論經紀錄彙整出一套有系統性的方  

            法與有步驟的可行辦法後,公開施行之。討論時以民主、開放、自由、

            尊重為原則。

           JoyceWeil1986年提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引自林生傳,民88),便

是讓學生表現自動自發的學習行動,使學習不斷的推進,本文藉此印證個人所

歸納出的分組教學歷程之進行:

        階段一:

        確定有助益的情境,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表現其感情或情緒。

        階段二:

        試探問題,鼓勵學生確定問題所在,教師接受並澄清學生的感覺。

        階段三:

        發展悟解,學生討論問題,教師支持學生。

        階段四:

        計劃與決定,學生提出決定計劃;教師澄清可能的決定。

        階段五:

        統整,學生洞察更深,並發展更積極行動。教師再給予支持。

        分組教學再其精神上也是一種非指導性教學模,並非是局限於課堂上學習

的那一瞬間,要成為一次成功的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師在事前有充分的教學準

備,學生也能於課前先自行預習,並搜集參閱有關之資料,所以分組活動的先

期展開,加上活動期間的投入與活動結束後的落實,才是分組教學活動的完整

與成功。 

陸、教師應有的態度與扮演的角色

     教師是一個團體分組活動的領導者,那麼教師應該不是置身於團體外的統

治者或者指揮者,而是團體的一分子,教師的意見也和學生的意見相同,並非

具有特殊價值,也不具任何Yes or No的決定權,教師所要做的是催化、引導、

鼓勵,協助學生思考與討論,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程序安排者:使團體的目標明確,促使討論能把握重點。

二、是位鼓勵者:協助學生思考的增進,與討論活動的進展。

三、是位協調者:尊重少數意見,適當的處理學生的發問與答語之態度(林俊

        助,民68)。

四、還是一位折衷者與標準安排者:處理教室內分組活動時可能發生的任何問

        題。

        羅吉斯(Carl  R.  Rogers)在1969年提出學習者中心教學,說到課程學習之

評鑑重點不在於學生學習到需學的內涵,而是在於是否學習所需知識上有所進

步(引自李咏吟,民72)。因此,教師扮演的角色重點也不在於評鑑學生分組

學習是否有具體的成果,而是應著重於學生透過分組學習是否在知識上、人際

上、自我成長上有所進步,因為教師能給予的有限,而學生才是自己學習的最

佳領航員。

        總而言之,教師在分組教學活動中,應該是在扮演建立團體態度與團體道

德的角色,是整個分組教學活動的靈魂角色,評鑑變得不是重點,因此,扮演

好教師的角色也得充分發揮教師的功能,方能讓教學活動發揮最大的教學效

果。 

柒、結語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活動發生困難或厭倦,往往不單是學習能力的不足或是

學習態度的怠惰,學生心理因素、教師教學方式亦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謂

「不是學生素質不好,而是教師還沒找到適合的教學方式」,因此,本文透過

探討分組教學在輔導活動課程之運用,提供個人教學經驗的一些見解,以及相

關文獻的佐證,提供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期望對教師同僚在從事教學活動能

時有些許助益,還望有所指教,以激勵彼此精益求精,共同為學生的最大福祉

努力。 

捌、參考書目

李咏吟(民72)。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遠流。

李祖壽(民70)。教學原理與教法。臺北市:大洋。

林生傳(民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俊助(民68)。分組教學輔導。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坤堂(民81)。教學與輔導。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