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我的心家庭親子溝通

 


活動名稱:了解你我的心家庭親子溝通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 許雅絢

 

主題名稱

了解你我的心-

家庭親子溝通

適用對象

國中二年級學生

適用人數

35

設計日期

 

帶領日期

 

單元時間

45分鐘

教學方法

體驗教學法、媒體教學法、討論教學法、講述法

編製人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乙班 許雅絢

教學目標

1.      讓成員了解表達方式在溝通中的重要。

2.      覺察自己與家人溝通的方式,並體驗經營家庭生活的重要。

3.      讓成員學習如何運用適當的溝通,掌握這些原則以創造出和諧的家庭生活。

設計依據

透過Eri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所指出的青少年自我認定和發展任務,而Elkind亦提出在此階段青少年深受情緒狀態的影響,導致他們在與父母溝通時常會伴隨許多強烈的情緒反應,輔導人員如何讓學生從經驗中學習以進行團體輔導來協助深受情緒狀態影響的青少年,是本方案所據以設計的理論基礎。(詳見附錄)

教材參照

1.      方文菁、王漢君、馬鼎嵐、陳春謹、陳彥凱、林詠昌、陳俊廷、江柏逸等人(民94)。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團體輔導工作資訊

http://guidance.heart.net.tw/prm71.shtml

2.      建立信望愛福傳家庭(無日期)。親子懇談。民941230日,取自: http://www.catholic.org.tw/family/t8.htm

教材分析

透過彼此溝通「怎麼畫」的方式,讓同學自然而然的了解到溝通的重要性,此項活動讓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且在樂趣當中去學習。接著用播放影片的方式呈現教材,藉由觀賞片中其他人的經驗,從中討論親子衝突的問題並學習溝通技巧,尋求解決之道。最後提供學生一些小秘訣,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適當的方式以創造出更和諧的家庭生活。

學生分析

在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正面臨Eri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所指出的青少年自我認定和發展任務,深受情緒狀態的影響,導致他們常在溝通時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家長也較容易以為他們是不聽話、故意反抗,雖然多半不是故意造成的,但如此溝通不良的情況下,便容易引起爭執、吵架。

教學資源

1.筆記型電腦:播放PPT投影片

2.影片:我們這一家(出版社:木棉花國際公司

3.海報:用來說明圖形題目

教 學 活 動

時間

備註

一、準備活動:

 

 

(一)說明主題與講解規則

1.將同學以排為單位,一排為一組。每組派一人上台為「畫家」,面對黑板。

2.老師將題目告知台下各組其餘成員,台下成員必須以口頭敘述方式告訴畫家題目為何,請他畫在黑板上。

3.在畫的過程中,除了直接畫給畫家看,各組成員可以用各種表達方式讓畫家畫出與題目最相似的圖形。

【指導語】各位同學大家好!你們有沒有曾經因為跟同學溝通上出問題,導致彼此誤會或爭執?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來看看溝通與表達的重要性,等一下我們會進行一個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希望大家用心參與。現在請大家以排為單位,分成5組,每組派出一個同學來擔任畫家,各組其餘同學要協助畫家完成任務。請畫家先上台前準備,必須面對黑板,等一下老師會將題目秀給台下所有同學看,當老師說「三、二、一、開始!」後,台下同學必須用「說」的方式引導台上的畫家在黑板上作畫,看哪一組最快畫出與原題目最相近的圖形。

(二)討論

在活動結束後,老師帶領同學進行討論,問題如下:

1.畫家們在聽組員的引導時的感覺是什麼?

2.請問最快完成任務的組別是如何引導畫家,使畫家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

3.為什麼有的組別可以這麼快就完成任務呢?

(三)結語

【指導語】剛剛的小活動,老師希望大家能體驗到,要怎麼說才能讓畫家了解你們想表達的意思,而能順利完成圖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也是這樣,要是人和人之間能夠透過良好的表達方式來溝通,可以避免許多誤會的產生,如此一來,溝通也能夠進行的更順利。

 

二、發展活動:

 

 

1.老師讓班上同學欣賞有關溝通的影片:我們這一家。

 

2.影片結束後,老師發下學習單,請大家思考並兩兩討論。

 

3.回到大團體中,邀請同學自由分享剛剛討論的結果,老師給予回饋,並說明溝通在家人相處間的重要性。

【指導語】

接下來要請大家欣賞一段精彩的影片喔!它就是最近紅透半邊天的喜劇動畫:「我們這一家」,大家要專心看喔!我們等一下將對片中的劇情進行討論。

 

 

三、綜合活動:

 

1.播放「小秘訣」,說明小秘訣的使用方式與時機。

 

2.總結。

【指導語】

今天我們進行了兩個與溝通有關的活動,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從中體會溝通的重要性,並能瞭解誤會的產生、吵架常常是因為溝通不良所導致。很多時候你覺得你已經說的夠清楚了,但實際上父母並不一定瞭解你的意思,因此而產生誤會、吵架,其實不一定是誰對誰錯,只是在溝通上出了問題。希望大家藉由今天的活動能體會到與父母親溝通的重要,大家回去也可以試著使用小秘訣,或許會有新的體會喔!

13分鐘

7’

 

 

 

 

 

 

5’

 

1’

 

 

22分鐘

8’

5’

9’

 

 

10分鐘

7’

3’

圖形題目

(附件一)

 

 

 

 

 

 

 

 

 

 

 

 

影片:我們這一家

學習單

(附件二)

 

 

 

 

筆記型電腦

PPT

(附件三)

 

*附件

附件一:

圖形題目

附件二:

 

文字方塊: 小秘訣

 

 

附件三:

 

 

安排家庭會議

中的事情由家人共同決定,可以瞭解彼此的想法,促進家人之間的溝通

讚美自己親人

長的動力通常是來自於家人的肯定,誠心的讚美感謝,代表彼此的接納關心

特別準備禮物

物代表對一個人的重視祝福,記得在家人的生日或父、母親節的時候準備卡片禮物,感謝上天讓我們成為一家人

 

 

附錄:

一、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裡提到,在人格發展的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其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期上升,終而完成他整體的自我。

Erikson將各時期的自我發展,皆採用兩極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發展危機,而發展危機即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此就無法獲得充分的發展。青年期的危機主要產生在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對青年的自我成長而言,統合形成是一種挑戰,無論對求學或就業的青年來說,都是困難的。本來,青年期就是人生成長的關鍵年齡。在年齡上,青年期是介於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由於主觀的身心變化與客觀環境的影響,使青年人在自我成長上面臨了以下多種問題:

1)由於身體上性生理的成熟,使他感到性衝動的壓力。由於對性知識的缺乏和社會禁忌,使他對因性衝動而起的壓力與困惑,不知如何處理。

2)由於學校與社會的要求,使他對日益繁重的課業與考試成敗的壓力,感到苦惱。在求學時只模糊的知道求學成敗關係著未來,然而對未來的方向自己卻又茫然無知。

3)兒童時期的生活多由父母安排,很多事情的決定都是被動的(如選學校、購衣物等)。可是到了青年期,很多事情要靠自己作主,而且父母也期望他有能力去選擇。青年們自己則往往因缺乏價值判斷的標準,而在從事抉擇判斷時,感到徬徨無措。

 

處在青年期的國中學生,目前正面臨著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的危機,有許多

的壓力與不安導致情緒起伏大,進而易與家人發生口角或衝突。因而希望藉此方案能協助青少年能更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父母有適當的溝通。

二、情緒狀態對青少年的影響

  任何文化的青少年,甚至每一個人都會經驗到情緒,喜悅、悲傷、焦慮、憤怒與憂鬱是人類共通的體驗。情緒狀態之所以值得重視,乃因為情緒對青少年有下列的影響:

(一)情緒狀態會影響身心健康

  個體感受到情緒作用,並對情緒加以反應時,整個身體都會受到牽動。當然在刺激事件發生時,訊息會傳送至大腦及中央神經系統中,並使個體產生激起狀態,因而使身體狀態受到改變,尤其自主神經系統會將情緒訊息傳導至內臟器官及其他腺體中。經由身體各器官的作用,情緒會抑制或激發身體器官及腺體的活動,以使個體能對外在刺激呈準備反應的狀態。如果情緒越持久、情緒越激烈,對個人身體機能的影響也就越強大。當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時,也同樣會對心理的適應造成影響。

(二)情緒會影響人際關係

  人際相處常會受到情緒的左右,過度焦慮與憂鬱者不利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因為個人的負向情緒狀態會使人際關係產生不安狀態,讓對方不願意維持較

長久的關係。容易生氣的人也容易在人際中傷害他人,不利人際關係的建立。具有恐懼情緒的青少年更會自己從人際中退縮或逃避社會性聚會,因而阻礙社會能力的發展。

(三)情緒會影響行為表現

  青少年的行為表現大都事出有因,情緒狀態就是一個主要的促動力量,情緒反應常是青少年行為動機的根源。恐懼失敗的青少年會用功讀書,以獲得較高成就,但過度的恐懼,反而使青少年自暴自棄,放棄學習。可見情緒狀態兼有正向與負向功能,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也是雙向的,關鍵在於青少年情緒的類型、強度,及自我因應的策略。

(四)情緒是青少年喜悅、快樂與滿足的來源

  青少年可能因經驗到較愉悅或歡欣的情緒,而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也可能因為克服了焦慮與恐懼的情緒,感到成就,並建立了信心。欠缺積極的情緒感受不利於青少年的充分發展。情緒經驗同時也是青少年追求自我實現的動力。

 

青少年由於處於生理、心理皆正在發展且上為成熟的階段,因此當青少年感到情緒並加以反應時,整個身體都會被牽動。情緒波動影響到人際關係級行為表現,也影響到與家人的關係。希望藉著此方案讓青少年學習適當的溝通方法,以減低家庭衝突的發生。

三、溝通之定義及過程

溝通可以是積極的、建設性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破壞性的。其中,王政彥則指出良好的溝通具有刺激成長、溝通是生活的良伴、溝通發展人際關係、溝通是一種工作技能(因為溝通能蒐集意見、交換意見、促進觀念互動、表現民主精神)、溝通能幫助學習等功能,且唯有從開放、誠摯、建設性的溝通中才能體驗到,也因而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成長。

溝通(communication)一字是由拉丁字「communis」蛻變而來,原意是「分享」或「建立共同的看法」,Sanford認為溝通是訊息傳送和被人瞭解的過程,包括三項要點:通常發生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之間;包含訊息的傳送;溝通通常有其道理。Philips等人則是溝通是一種過程,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經由符號的交換而建立關係的過程,這些符號產生意義,並且經此意義而使丙此關係得以發展。換言之,溝通是「一種傳達意思給別人,且為別人覺知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只要是傳達意思,就算是溝通。」(鄭慧玲譯,199010頁)

最常被採用的溝通的定義與模式則是「藉由某種符號,將一個觀念或訊息由一個人傳至另一個人的過程」。該過程包含了三個要素:訊息的來源或傳送訊息者、訊息及訊息的目的地或接收訊息者,惟此種過程是一種單向的溝通,並不能顯示出溝通所具有的交流和互動的特質表現出來,因此Schramm加入了訊息的回饋與解釋而形成了溝通的互動模式。

該溝通模式包含兩位溝通者(一人是傳遞訊息者,另一人是訊息接收者)、溝通的訊息、以及溝通的管道,然而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影響到溝通結果的干擾因素也必須列入考量:

一、 傳遞訊息者

為了使對方瞭解所傳遞的訊息,所以在傳遞時必須先建碼(encoding),也就是訊息傳遞者將訊息轉換成他認為對方可以瞭解的符號的過程,如此,才有可能將訊息經由適當的溝通管道傳給對方。

二、 溝通的管道:

包括了符號語言、肢體語言與副語言等內涵。符號語言之文字不但具有明確意義的外延性(denotation),也可能有隱含意義的內涵性(connotation);句子或片語則有傳達特定信息而以某些順序排的字所組成的語法(locution),也可能有傳遞某種意圖的意涵(illocution)

肢體語言則可能包括了臉部表情(如驚訝、害怕、生氣、噁心、快樂及悲傷)、眼光接觸(時間長短,避免眼光接觸與敵意,誠實,自信之相關等)、身體動作與姿勢(動作之符號表徵)、身體接觸(地位差異與性別)、及身體距離(親密關係[0-1.5],個人距離[1.5-4],社會距離[4-12],公眾距離[12呎以上]),從這些肢體語言中又透露出許多符號語言所沒有顯示出來的訊息。

副語言則指說話過程中的聲量、聲調節奏與強度、說話速度、聲音的猶豫及顫抖、哭笑、呵欠、呻吟、噴嚏、及音量;例如,較低的音調有傳達興奮、生氣、驚訝;但悲哀及沮喪時,卻剛好相反;又一個人在說謊時,聲音則會提高。

事實上,溝通的管道是結合了多種管道,常常是包括了符號語言、肢體語言與副語言等管道同時加以應用的。然而研究顯示,人們依賴臉部線索的程度遠大於口語線索或口語信息本身。

三、 干擾因素:

干擾因素包含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溫或低冷,空氣不佳,氣味不好等),心理因素(如正面或負面情緒或個人之偏見)及文化因素(如文化刻板化印象,價值體系,不同文化背景,語言意義及流行風尚等)。

四、 訊息接收者:

為了瞭解對方所傳遞的訊息,訊息接收者在收收到對方之訊息時必須先解碼(decoding),也就是訊息接收者知覺對方所傳送到訊息,並加以解釋及評估的過程,此時,訊息接收者在解碼的過程中也就成為訊息的解釋者,個人的文化背景、自我與歸因方式也就發揮了作用。

 

四、家庭溝通

    人生最大的快樂與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與內心最深處的寧靜感,皆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這種身屬於一個親密、溫暖的家庭所獲致的快樂,實在是無法由其他地方得到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庭不和諧呢?在大多數充滿衝突的家庭裡,不和諧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家人沒有把感受到的愛與所懷有的善意恰當的溝通出來。其實,改善家庭關係的秘訣-即是「溝通」,將自己感受到的愛和內心的善意適當的表現出來,讓家裡其他人瞭解它的愛心和善意。當然,除了「愛」以外,還有其他的情緒也要建設性、非破壞性的方式來溝通。

在「家庭溝通」一書中就提出溝通的二十原則,頗有參考價值,列舉如下:

1.    行動往往「說」得比言語更大聲,非語言的溝通比語言的溝通更有力。

2.    重要的,就強調;不重要的,就忽略。

3.    盡可能表達好而確實的溝通。

4.    溝通時要清楚且具體。

5.    言詞要切實際且合理。

6.    以言語表達來驗證你的每一個假設;在做之前要得到對方的贊同。

7.    承認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

8.    承認別人是有可能對你觀察入微。

9.    不要讓好言的討論變成惡言的爭吵。

10.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只要是有意義的問題就提出來,不要怕凡擾了對方。

11.不要用不當的溝通技巧;不要陷入惡劣的吵架。

12.溝通造成的效果比本意重要。

13.接受一切感覺,並試著去瞭解:不要接受一切行為,但要試著去瞭解。

14.要委婉體貼而有禮的尊重對方和他的感受。

15.不要說教或訓話;最好用發問的方式。

16.不要找藉口。

17.不要嘮叨,叫罵或發牢騷。

18.得幽默時且幽默,當嚴肅時要嚴肅;不要以取笑他人為樂。

19.學會傾聽。

20.不要玩惡意的把戲。

 

直接教導學生以上20個溝通原則,使他們學習正確的溝通技巧,改善家庭關係,創造和諧的家庭生活。

 

 

 

參考書目:

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2.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3. 吳政彥(1991)溝通恐懼。台北:遠流。

4. 華魯士(Sven Wahlroos1991)家庭溝通。鄭慧玲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