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並用—談人際溝通的技巧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7級 黃韻寧
主題名稱 |
口耳並用—談人際溝通的技巧 |
適用年級 |
高中二年級 |
適用人數 |
40人 |
編製日期 |
95年12月 |
帶領日期 |
95年 |
單元時間 |
150分(50x3) |
編製人員 |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97級 93110058黃韻寧 |
||||
教學方法 |
團體活動、PTT教學、作業練習、小組討論 |
||||
設計依據 |
在約16到18歲的青少年階段(約高二時期),正處於適應學校課程並拓展人際關係的階段,每個人都需要有效的溝通技巧幫助自己適應社會互動,適當且適量的自我表達可以幫助別人更了解自己,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也不斷的從和別人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的形象。每個人的溝通模式受著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很深,了解各種不同的非語言訊息涵義,促進溝通技巧。透過了解自己對別人的行為解釋,可以增進更多的自我覺察,正面的解釋模式也幫助自己能夠保持正面思考。 根據人際溝通理論,自我表達技巧可以幫助自己使別人更瞭解自己,傾聽和反應技巧可以幫助自己解釋他人的涵義並且分享所接受的涵義。社會學家顧里(Cooley)在「鏡中自我」理論中的概念有說到,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是受到我們如何考慮他人觀察我們的方式所影響。依據石兆蓮(民91)的溝通表達技巧理論裡,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週遭重要他人的互動模式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已特有的溝通方式,語言技巧、非語言技巧,包括有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表情動作等,還有傾聽和反應技巧、表達技巧、與人互動技巧。 Heider認為對別人的行為予以歸因解釋時,一般遵循兩大原則,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原因來自情境因素叫做情境歸因 ,將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歸之於個體本身的特點或其所具的條件叫做個人傾向歸因(性格歸因)。Huey & Rank(1984)指出,有效的自我肯定技巧是可以教的,一個人接受自我肯定訓練之後,就能達到理想的與他人交往的目標,且相互尊重、了解之下有效的與他人進行溝通。Bill(2000)認為要多使用我訊息而非你訊息,要避免動用權力、避免敷衍的遊戲對話和責備性的口吻,我訊息可以為自己的感覺和思考負責任。 (詳見附錄一) |
||||
教材參照 |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http://guidance.ncue.edu.tw/ |
||||
教材分析 |
1.團體活動:此活動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動、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學會傾聽和同理心。 2.PTT教學:此教材可以讓學生認識非語言訊息。 3.作業練習:此練習可以增進學生對性格和情境歸因、我訊息的熟練度。 4.小組討論:此活動可以增進我訊息的技巧運用,學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傾聽別人。 |
||||
教學資源 |
筆記型電腦、白紙80張、彩色筆40支、空白小卡40張 |
||||
學生分析 |
對普通高中二年級的學生而言,需要面對和適應環境,拓展人際關係成為主要課題。建立並形成有效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更加得心應手。 |
||||
教學目標 |
1.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 2.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特質。 3.了解自己對他人行為的解釋模式。 4.練習用正面的解釋模式幫助自己運用正面思考。 5.了解傾聽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6.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學會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單元一:我是誰?你是誰? 一、老師開場與介紹活動 (一)介紹活動 教師介紹接下來的三堂課將會帶領同學們有關人際溝通技巧的活動,希望活動結束後同學們都會對人際溝通有新的領悟和學習。 指導語:「從這個禮拜開始連續三週我們將進行有關人際溝通技巧的課程,透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大家學習到更多溝通方面的資訊,待會我們將要進行人際溝通技巧的第一堂課。」 (二)建立上課規範和默契 教師會按手按鈴指示學生聽見鈴聲時需要終止活動並保持安靜。
二、認識自我的人際風格 (一)介紹自己 請同學們按照座號兩人一組(座號1號和座號2號一組、座號3號和座號4號一組…以此類推),請同學調整座位和自己的夥伴可以就近討論,然後指示同學們依組別向對方互相介紹自己的基本資料、個性、喜好等。 指導語:「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夥伴了嗎?找到後就可以開始向你的夥伴介紹你自己,包括你的基本資料、個性及喜好。」 (二)介紹別人 介紹完自己、也了解你的夥伴後,教師利用座號抽籤,抽到座號的同學要向全班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夥伴,包括剛才互相介紹時彼此所透露的訊息,以及你對他談話後的印象。大約抽10-20個同學,教師可依照時間做控制。 指導語:「大家都已經和自己的夥伴互相介紹完自己,那接下來請依照座號,每個人用簡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的夥伴,包括剛才彼此介紹完後你對他的了解、以及你們談話後你對他的印象。」 (三)引導思考 教師向同學們解釋剛才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察覺屬於自己的人際風格,包括如何介紹自己、如何介紹別人,也發現到其他同學和自己的介紹方式是有所落差的,因為每個人的環境和背景並不相同,所以所發展出來的人際溝通的方式也會不一樣,還有溝通時每個人傳遞和接收訊息都會有所差異,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針對此議題請同學們作思考,並請同學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指導語:「你們或許已經發現每個人介紹自己和介紹別人的方式並不一樣,那是因為每個人的環境背景並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也會有不同的介紹模式。有沒有人想要發表對剛才活動的心得?」
教師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發給每個同學一張白紙,請同學在白紙上以匿名的方式列舉出對班上某一個同學的印象或特質(內在特質和外在特質皆可),指示同學不必將被描述者的姓名寫上。 收回時請同學們將白紙對折,方便教師抽取。由教師任意抽取已對折的白紙,將白紙裡的內容唸出,並以請同學舉手的方式詢問全班紙條內所描述的印象或特質是屬於班上哪個同學。接著教師再尋找寫下這張紙條內容的同學,並請他公佈出紙條內被描述的同學是哪一位。大約抽10-20張紙左右。 指導語:「拿到白紙後列舉出你對班上某一個同學的印象和特徵,不必寫下你和他的姓名。寫完後請幫老師對折,然後請每排最後一個同學幫忙收回來。」
單元二:發展人際溝通技巧(一)-解讀非語言訊息 一、回顧第一堂課的內容 教師帶領同學們回顧第一堂課的內容,包括自己的人際風格,你是如何介紹自己、如何介紹他人,並提醒上堂課建立好的上課規範,也就是手按鈴。 指導語:「大家還記得我們上堂課已經暸解了自己的人際風格,別忘了我們上課的默契。」 二、關於非語言訊息 (一)認識非語言訊息 教師向同學解釋何謂非語言訊息,也就是指除了用語言表達之外的任何讓人可以解讀的肢體動作,包括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每個人透過語言和肢體配合所傳達的訊息,來理解他人想表達的意涵。 接著教師放映PPT(見附件2-1),向同學們介紹手勢在各個國家所代表的涵義,放映完後引導同學思考相同的肢體動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裡擁有不同的涵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誤解別人的非語言訊息,或者經常表錯情,讓別人不小心會錯意。
指導語:「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意思,除了用耳朵聽別人的話語之外,還要用眼睛看別人所傳達出的肢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勢。許多相同的手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各式不同的涵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誤解別人的一個動作或眼神。」
教師分給同學們講義(見附件2-2),利用講義向同學們解釋何謂情境歸因和性格歸因,請同學思考生活中自己常使用何種歸因模式,兩種不同的歸因模式會帶給自己何種感受,請同學自由舉手發表想法,教師接著鼓勵同學們多使用情境歸因來促進自己的正面思考。
指導語:「認識性格和情境歸因後,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用哪種歸因來解釋別人的非語言訊息,兩種不同歸因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受?同學們可以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師依照座號分成兩大組,座號奇數的為A組、座號偶數的為B組,教師請A組的同學走出教室外並想一個最近一個禮拜發生的愉快經驗。接著教師指示在教室裡的B組同學待會A組的同學們進來教室後會和你們分享愉快經驗,請B組的同學要裝成心不在焉、沒有仔細聽的樣子。 教師請A組的同學進來教室後,指示同學們依照座號兩人一組(座號1號和座號2號一組、座號3號和座號4號一組…以此類推),接著請A組的同學向B組的同學分享愉快的事。 A組的同學分享完愉快的經驗後,教師請A組的同學舉手發表剛才訴說時,看到B組同學的反應時的感受。然後教師向同學們說明剛才活動的用意,每個人在訴說自己的事情時,都希望能夠被對方專心地傾聽和同理,而不是被忽略,所以當別人在和我們分享經驗時,我們不但要用耳朵去聽,也要用心去仔細聆聽。 指導語:「當你明明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困擾,想要找個人訴說時,對方卻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想必你會很難過,所以當我們面對別人在訴說困擾時,是不是也要保持專心在傾聽、用心去同理?」
單元三:發展人際溝通技巧(二)-溝通技巧 一、回顧上課內容 教師帶領同學回顧前兩堂課的內容,包括認識自我的人際風格、對非語言訊息的正面思考、傾聽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指導語:「同學們記得上兩堂課的內容嗎?我們了解自己的人際風格後,也認識了非語言訊息在每個人解讀裡的不同,還有傾聽和同理的重要性,千萬別忘了我們的上課默契喔。」 二、關於「我訊息」 (一)了解「我訊息」:我覺得、我想要、我認為… 教師教導學生使用「我訊息」來減少人際溝 通的衝突和不愉快,說明表達不愉快時應該少用「你如何如何…」的說話方式,宜改用「我想…」、「我覺得…」等用「我」字開頭的話語,才能解決問題而又不致於傷害彼此的感情。教師分下作業(見附件3-1)請同學們練習如何運用「我訊息」。 指導語:「我們常用開頭是『你』的句子來表達自己心中不滿的情緒,但這類句子往往都容易造成衝突和誤會,應該用『我』開頭的句子來清楚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現在分下的作業有兩個溝通需要改進的例子,同學們請利用我訊息的技巧來完成這個作業。」
(二)心情塗鴉:運用我訊息 教師分給每位同學一張白紙和一支彩色筆,
請同學用圖畫來表示最近的心情,畫圖時間大約5-10分鐘後,請同學就近分成3人一組,分別扮演觀察者、傾聽和回饋者、訴說圖畫者。教師請訴說圖畫的同學使用「我訊息」的技巧和自己的小組分享和解釋自己的圖畫,而傾聽的同學也給予適當的回饋,結束後請扮演觀察者的同學發表感想。 三、總結和回饋 (一)總結 教師針對這三個禮拜一系列的活動做摘要和結語,並感謝同學的配合與參與。
指導語:「我們這三個禮拜做了許多的活動,包括怎麼介紹自己、介紹別人,學會運用我訊息來和別人進行溝通,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傾聽和同理別人。非常感謝同學們這三個禮拜的合作,希望你們都能夠學到很多溝通的技巧。」
(二)填寫回饋單 1.同學間的回饋 教師分給每位同學一張小卡,讓同學之間針對這次活動可以互相回饋。 指導語:「現在每人手中都可以拿到一張小卡,你可以針對這次的活動寫給一位同學,寫下你想給他的回饋和鼓勵。」 2.對教師的回饋 教師分給每位同學一張回饋單(見附件3-2),了解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的心得和建議。 指導語:「現在每人手中都有一份回饋單,填寫完後要收回來,感謝同學的參與和配合。」
|
5’
30’
10’
10’
10’
15’
3’
27’ 12’
15’
20’
5’
30’ 10’
20’
15’
5’
10’ |
器材:座號抽籤筒
器材:白紙40張
配合PPT(見附件2-1)、 器材:筆記型電腦
講義(見附件2-2)
配合作業(見附件3-1)
器材: 白紙40張、彩色筆40支
空白小卡40張
回饋單(見附件3-2) |
*附件
[附件2-1]
[附件2-2]
一、認識內外在歸因
1.何謂性格歸因?
把行為歸諸於行為者個人的特質所造成。
2.何謂情境歸因?
把行為歸諸於外在環境的因素。
二、想想看
1.日常生活中自己常用哪種歸因模式?舉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情境和性格歸因對上述例子做個解讀,你分別有哪些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3-1]
練習運用「我訊息」
在人際溝通中,使用「你…」開頭的句子,較有責難他人的意味,而「我…」
開頭的陳述句,較不被他人排拒,也可以清楚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請利用下面的兩個例子做「我訊息」句子的演練,你可以依照下列公式:
1.我覺得_________因為_________,我一定要告訴你這件事。
2.我想_________因為_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一
小華用壞了我新買的筆,我很生氣的對他說:「看看你做了什麼蠢事!這是我新買的筆,你要負責賠償我!」
利用「我訊息」,你可以這麼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二
曉莉前天和朋友去逛街竟然沒約我,我很生氣的對曉莉說:「為什麼你昨天去逛街沒有約我,虧我把你當好朋友!」
利用「我訊息」,你可以這麼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3-2]
回 饋 單
非
常 非
不 不 常
同 同 普 同 同
意 意 通 意 意
1.我可以更了解自己常使用的人際溝通技巧。 口 口 口 口 口
2.我了解相同的手勢在不同文化裡的解讀並 口 口 口 口 口
不一樣。
3.我願意使用外在歸因讓自己有更多的正面 口 口 口 口 口
思考。
4.我願意使用傾聽和同理心和別人溝通。 口 口 口 口 口
5.我可以更清楚的使用溝通技巧,如我訊息。 口 口 口 口 口
6.大體而言,我覺得這次的活動讓我受益良多。 口 口 口 口 口
我有話要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論基礎
一、人際溝通的功能
人際溝通具有心理、社會和決策等功能,和我們生活的層面息息相關。
1.心理功能:
(1)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他人溝通-
在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人與他人相處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相等重要。如果人與其他人失去了相處的機會與接觸方式,大都會產生一些症狀,如產生幻覺,喪失運動機能,且變得心理失調。但山居隱士們採自願式選擇遺世獨立,是一種例外。我們平常可與其他人閒聊鎖事,即使是一些不重要的話,但我們卻能因此滿足了彼此互動的需求而感到愉快與滿意。
(2)為了加強肯定自我而和他人溝通-
由於溝通,我們能夠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要如何得知自己有什麼專長與特質,有時是藉由溝通從別人口中告訴你的。與他人溝通後所得的互動結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來源,人都想被被肯定,受重視,從互動中結果就能找尋到部份的答案。
2.社會功能:
人際關係提供了社會功能,且藉著社會功能我們可以發展與維持與他人間的關係。我們必須經由他人的溝通來瞭解他人。藉著由溝通的歷程,關係得以發展、改變、或者維繫下去。因此在與某人做第一次的交談後,可能會決定和此人保持距離或者接近他亦或遠離之。
3.決策功能:
人類除了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之外,也是一種決策者。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決策,不論是接下來是否要去看電視,明天要穿哪一套衣服,或者是否該給對方一個微笑與否,都是在做決策。但有時可能是靠自己就能決定的,有時候卻提和別人商量後一起做的決定。而溝通滿足了決策過程中兩個功能,一個是溝通促進資訊交換與溝通有影響他人兩種功能。而正確和適時的資訊是做有效決策之鑰。有時是經由自己的觀察,一些是從閱讀,有些是從傳播媒體得來的資訊,但也有時是經由與他人溝通而獲得的許多資訊。而今天我們也藉著溝通來影響他人的決策,如和朋友去買衣服,他的詢問意見與你的傳達意見之間的互動就可能會影響到結果。
藉由單元一的自我介紹活動裡,可以使同學了解到每個人的語言技巧、自我表達的方式並不相同,而每個人都需要藉著任何溝通形式來維持和發展人際關係。在介紹別人的活動裡,也可以察覺訊息的傳遞和接受是因人而異的,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所以每個人都應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來增進人際溝通的技巧。
二、鏡我理論
社會學家顧里(Cooley)在「鏡中自我」理論中的概念提到,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是受到我們如何考慮他人觀察我們的方式所影響,基於他人的態度及反應的好壞,使個人瞭解了自我,因而產生一種滿意或羞慚的感覺。幼兒
逐漸社會化過程中,從與他人互動,他人的態度中發現自我。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是受我們如何考慮他人觀察我內容所影響。「鏡中之自我」的概念:
(1)想像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2)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評價。
(3)由形象產生自我的感覺。
在單元一的認識別人眼中的我的活動裡,可以使同學察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藉由察覺別人的反應來形成對自己的自我概念。別人的反應就如同一面鏡子,隨時都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三、非口語訊息和傾聽技巧
非口語的語言部分大多是指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我們在表達意見的時候,常常會輔佐以身體的動作、語調或是面部表情等等,來幫助我們傳遞想法和訊息,如果在對話的場合,我們可以從對方的反饋回來的肢體言,來理解對方是不是重視彼此的對話,如果他擺了一個無精打采的姿勢,拼命的玩著他的手指、或是直視的盯著地板,這就表示他可能覺得無聊,想終止談話,而這場溝通便不會達到功效。Mandic(2000)認為溝通的非語言形式有八種如下:
1.聲調的(Vocal):沈默有時候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語言:當你傳達出要使別人注意聽你說的時候,你就容易將自己的音量提高。
2.面部的(Facial):臉部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表達部分,喜怒哀樂的表情易隨著所要溝通的內容而變化。
3.手勢的(Gestural):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常常會佐以手勢來突顯說話的內容,例如我們常常會用食指來強調方向。
4.姿勢的(Postural):整個身體的姿勢,也是溝通的語言,例如:內心有抗拒的時候,常會以兩手抱胸;對話題有興趣的時候,身體會向前傾。
5.人際距離(Proxemic):溝通時,人和人身體接觸的程度,敵對,可能站得遠;親密可能站得近。
6.空間的(Spatial):選擇站或坐的位子也可能透露出所要表達的隱晦溝通意涵。
7.節奏、律動(Rhythm):呼吸的頻率、眼球的轉動、手腳的狀況,例如同意某人的談話,頭就一直點。
8.動作(Movement):比較鉅觀的陳述,具有完成性的價值。
在單元二裡的非語言訊息的教學,讓學生學習到非語言訊息傳遞的重要性,也了解到溝通形式受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單元二傾聽和同理心的訓練裡,讓學生了解到傾聽在溝通裡的重要性,專注的傾聽可以促進人際溝通的技巧,讓他人有被同理的感受。
四、
Fritz Heider的樸素心理學理論
Heider是最早研究歸因理論的學者。Heider認為人們為了更好地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生活,需要控制周圍的環境,預見他人的行為,因而每個人都會致力於尋找人們行為的因果性解釋。Heider把這種普遍現象稱為"樸素心理學"。樸素心理學認為,為了預見他人行為並有有效地控制環境,關鍵問題在於對他人的行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Heider認為對別人的行為予以歸因解釋時,一般遵循兩大原則:其一,認為別人行為的發生原因來自情境因素,如個體的周圍環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強制作用、外加獎賞或懲罰、運氣、任務的難易等,這叫做情境歸因 (situational attribution)。情境歸因屬個人自己之外的因素,故又稱情境歸因為外向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其二,將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歸之於個體本身的特點或其所具的條件,如人格、品質、動機、情緒、心境、態度、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個體所具備的特點等,這叫做個人傾向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因為個人傾向屬於個人的自身因素,故而又稱內向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
在單元二的情境和性格歸因的活動裡,使學生了解對於別人的行為和非語言訊息,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特殊的解釋模式,而不同的解釋模式會影響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讓學生增進對自己想法模式的了解和覺察。歸因模式的作業演練,讓學生比較兩種歸因模式帶給自己的感受,訓練學生多利用正面思考來解決問題,並帶給自己正面的情緒、產生自我肯定,成為適應良好的人。
五、「我訊息」理論
傳送出正確的訊息,來表達我們的情緒和思考,如果 表達人沒有辦法表達出清楚正確的訊息時,就會讓別人猜測,有時候別人可能會猜錯,如果沒有再進一步的確認、澄清,就可能導致沒有對話產生。(Kelly 1905~1967)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一套建構的系統,他會跟據自己的經驗建構去選擇和解釋現象,任何一件事情或是一個現象,都沒有固定和絕對的意義,人們對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看法和解釋。
Bill(2000)認為要多使用我訊息(“I” messages)而非你訊息(“you” messages),要避免動用權力、避免敷衍的遊戲對話和責備性的口吻。我訊息(“I” message):為你的感覺和思考負責任,陳述出在什麼情況下及為什麼你這樣感覺,利用簡單的我/何時/因為這個句子,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這是不同於責備的語氣,例如:『我覺得生氣,因為你今天晚回家,我很擔心。』而另一種責備的語氣則是『你看你又晚回家了!』,這兩句話換得的反應和溝通的效果全然不同。而且也積極性的陳述(positive statement)來得有意義,例如:『我喜歡你很細心,注意小細節,讓我們的計畫能夠很順利』和『你真是個好員工』,哪一個是容易與人清楚的溝通語句,讓人一看就可以一目了然。
單元三的我訊息作業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對溝通技巧的運用,讓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感受負責,避免一味的責備別人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和紛爭,利用小組討論演練雙向溝通,也可以促進學生自我表露的技巧。
*參考資料
1.「人際溝通導論」。網址:http://mis.im.tku.edu.tw/~rex14a/p&p/chapter1b.html
2.Jose B. Ashford,Craig Winston Lecroy,Kathy L. Lortie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雙葉書廊。
3.「人際溝通導論」。網址:http://mis.im.tku.edu.tw/~rex14a/p&p/chapter1b.html
4.「四川天一學院──學生工作部」。網址:http://www.tianyi.org/06news/show.aspx?id=383&cid=79
5.「九年一貫綜合活動教學資訊網」。網址:http://course.ncue.edu.tw/article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