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我的喜與悲

 


活動名稱:生命教育之我的喜與悲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蕭穎妍

 

單元名稱

生命教育之我的喜與悲

活動時間

45分鐘

次數

第二次

地點

一般教室

適用對象

國中三年級學生

準備器材

A4白紙、顏色筆、小卡

設計者

蕭穎妍

理論基礎詳看附錄一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對生命富於意義。

2.      讓學生對於自己的失落感能有接納的能力。

3.      讓學生能體會自己的喜與悲,勇敢面對它們。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具及教學資源

 

暖身活動:如果你是上帝….

一、引起動機

1.      體驗活動: 如果你是上帝….

 【指導語】:各位同學,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課程開始之前,我們先進行一個小小的活動---如果你是上帝….

 【指導語】:各位同學都手上都有一張小卡了嗎?首先我來問問同學,如果你是上帝,可以決定自己人生中快樂與傷心的次數,那你又會怎樣分配呢?大家要留意,人生的總數不可以超過一百唷!!

2.      活動進行

 【指導語】:同學們,老師給你們1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當你寫好的時候,就把它貼到前面黑板上的上帝手中。

3.      心得分享

 【指導語】:我們的活動是想大家思考在過去或者是未來,你的人生是快樂比較多還是傷心比較多呢?

二、發展活動

1.      生命中的失落感

 【指導語】:接下來,我們在我們的A4白紙上畫一條直線。這條直線代表你的生命從你出生到現在跟未來。然後大家一起把眼睛閉上,回到自己的很早早的時候,想想看,從那裡開始一直走,走到現在,在什麼時候、有什麼很高興和很傷心的事發生了,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那麼的痛、那樣的深刻呢?當大家都想到各1件有這樣特徵的事件出來後,就慢慢地睜眼睛,把這2件事情寫在你的生命線中,記得也要把事件發生的年齡標示出來唷!!

2.      活動進行

3.      小組分享

 【指導語】:相信大家都把事件寫在生命線上囉。現在請同學就附近同學4人一討論這2件重要事件,為什麼對你而言會這麼重要呢、對你現在有什麼幫助或者是有什麼新的領悟呢?待會老師會問問看同學的經驗與想法。

 

三、綜合活動

【指導語】:剛剛大家都討論過了,應該會有一些些的想法,現在老師請同學們一起來分享看看。

結語:

其實人生的路真的很長很長,當中一定會發生很多開心或傷心的事情。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接受自己的傷心,然後把心情調適好,更勇敢的去面對將來更多的挑戰。一開始老師不是請同學寫你想你的人生中開心與傷心的次數嗎?老師是希望同學能每天都開開心心,同時也想同學能面對自己傷心,要好好正視它。傷心的事情,會讓你得到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成長。生命是要你自己給予意義才有價值。最好希望同學們能懂得珍惜生命中的喜悅與悲傷。因為它們都是有意義的。

 

 

2’

 

 

 

 

1’

 

8’

 

 

3’

 

 

 

 

 

3’

10’

 

 

 

 

15’

 

 

3’

 

 

 

 

 

 

發小卡給每一位同學

 

 

 

 

 

 

 

 

 

發白紙給每一位同學、顏色筆

 

 

*理論基礎  

榮格

榮格強調追求生命意義是以心靈取向的人格理論。人能超越過去影響而成長。個人有某些本質是終身持續不斷地在成長發展。且會朝均衡、完整前進。榮格的理論指出,每個人一生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不是遭逢生命巨變就是人到中年後突然的轉變頓悟。人在中年前後心靈能量的「走勢」大不相同。

榮格認為神話是組合靈性慾望的隱藏性表達。神話不單關心人與世界,也關心人的靈性面及生命意義的產生。

阿德勒

自卑感與優越感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補償。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門路,爭取優越感,例如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類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團結與合作。但是有些人卻訂了錯誤的目標,使用錯誤的方法來追求優越感,將他們的努力轉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摒除不談,例如缺乏勇氣的人,因為不覺得自己強壯,所以他們總是逃避困難,透過避免戰鬥,他們得到一種比本身更強壯與聰明的感覺,這種優越感是他們用來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類追求優越感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因為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這正是我們對文化的貢獻。

生活方式

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底下會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當他處在一個有利的情境底下,我們便很難了解他的生活方式,當他遭遇困難時,我們便很容易看清他的生活方式;有時我們只需和他談話並使他回答問題,就能夠預知他的未來。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必須減少他的自卑感,實際上我們也不願意完全根除自卑感,因為它是建構某些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改變他的目標。早期回憶是了解生活方式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藉由家中排行來了解。

社會興趣

   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包括: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隨著社會興趣的培養,自卑與疏離感會漸漸消失。人們由共同參與活動與互相尊重而表達出社會興趣,此時他們是往生命的光明面發展,而未具社會興趣的人會變得沮喪,生活在黑暗面。

總結

阿德勒學派認為人是主動的、富於創造性的、有責任感的,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所指引。從小時候,每一個人都積極的從過去的經驗中選擇資料建立對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或主觀的信條系統。生活型態一旦建立之後,就成為個人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人的生存永遠離不開社會、人際關係、工作與性。雖然這些行為環境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但生活型態也會決定一個人與生活環境的交往方式與內容。一個人會因持有錯誤的生活型態而產生錯誤的看法、目標、學習及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很自然的導致挫折、洩氣、失望,或失去生活的勇氣。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論者認為人生並非空無,相反的,人生存有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存在主義並認為人生有六大命題:

Ø          自我有覺察的能力:人可以自省和做決定,因為每個人都具有覺察的能力,越能覺察自己,越能增加自由之相對責任。

Ø          自由與責任並存:人生是自由的,但並不是逃避或為所欲為,自由與責任相隨。

Ø          意義之追求:人生有尋求人生意義與目的的自然傾向,同時我們也在尋找個人的完整性。不過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人本身,而存在追求過程中,是個人發展與創造出來的。

Ø          獨特性與群集性並有:人生的存有就是獨一無二的獨特性,但是人在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時,能需與他人及自然界來往。

Ø          焦慮是人生的一部份: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焦慮,但它可以刺激成長,也是體驗和重建人生的信號,所以我們要面對、忍受和接納焦慮。

Ø          死亡與不存在的覺察: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也因為人會死亡、不存在、人生才有價值,所以積極面對死亡,會使人生變得豐富,體驗人生的有限,就是人生意義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