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活動名稱:生命教育-天使惡魔交鋒會、珍惜自己的身體、肯定自我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黃品瑄、涂姵吟、蘇姿尹

                           彰化師大特殊教育學系 94級  周佳靜、陳怡君、朱雅萱、柯美稜

 

單元一

主題名稱

天使惡魔交鋒會

適用年級

國中三年級

適用人數

35

教材來源

自編

編製日期

94/11/02

單元時間

60分鐘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講述法、腦力激盪法

帶領日期

94/12/27

編製人員

周佳靜、陳怡君

教學資源

故事情節ppt,手提電腦 ,計時器,響鈴,發言牌3個,規則說明ppt

學生分析

1. 學校位於大城市的大學校,重視升學,生活步調快速,人們互動較冷漠,學生群大多較早熟,此校上星期一國中生自殺。

2. 班級屬於前段班,大家都籠罩在準備學測的壓力之下,又因上星期隔壁班同學自殺,同學間傳言很多。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 能了解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有哪些。

2. 能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3. 能了解為何自殺不被鼓勵。

4. 能主動了解身邊朋友的身心狀況。

5. 能知道自己遇到困難怎麼解決。

 

 

6. 能知道預防自殺的方法或管道。

 

7.能選擇對自己身心好的方法。

8. 能了解樂觀思考。

1-1能說出青少年選擇自殺的原因至少兩項。

2-1能說出遇到困境的解決方法至少三個。

2-2能說岀不自殺的理由至少三個。

3-1能說出悲觀思想的盲點。

4-1會關心自己身邊的朋友。

4-2會主動問候朋友的近況。

5-1會主動找身邊的朋友分享心情。

5-2會願意與老師分享自己的困難。

6-1會告訴身邊想自殺的朋友如何因應困難。

6-2能告訴身邊想自殺的朋友有什麼方法解決困難或不愉快。

7-1遇到困難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8-1能對悲觀思考說岀理由反駁。

8-2能學習多角度的思考。

8-3能練習樂觀思考。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一、 準備活動

1.    老師預先準備故事情節及規則說明PPT,電腦。

2.    老師將全班分成五組,每組成員搬動椅子圍成圓形就座。

二、 發展活動

1.    主題簡介:

指導語:各位同學我們這堂課要談的主題是有關青少年的自殺議題,現在像青少年自殺的比率不斷的攀升,大概歸類青少年自殺有幾項原因:感情困擾、課業壓力、家庭不美滿、人際關係出問題等。在討論這個議題前我們先來聽個故事。

2.    故事欣賞:

2.1配合PPT來講述故事內容,詳細故事內容請見附件一

2.2聽完故事後,由老師幫學生統整故事中主角遇到的事情,以幫學生複習。

 指導語:大家現在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曾經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類似的感受?或者有聽同學跟你提過他想自殺的想法,這些親身和朋友的回憶有,助於接下來要進行的活動,叫天使惡魔交鋒會。

3. 天使惡魔交鋒會:

3.1規則說明

1)分5組:

AB組為天使組:充滿正面想法,會幫當事人想更積極的解決問題辦法。保持樂觀的想法,設法阻止當事人想自殺的念頭,也可思考遇到不好事情的解決方式,並且要努力駁斥惡魔的鼓動。

CD組為惡魔組:充滿悲觀想法,總是提出消極的看法以及逃避問題。採悲觀的想法,向當事人提供想要輕生的念頭,並且反駁天使所說的意見。

1組當事人組:擁有判斷的能力,但因正遭遇困境,內心脆弱。請思考如果你是片中遇到困境的主角會有怎樣的想法,可能被天使說服,也可能被惡魔的論點吸引喔。

2)每組每人均有一次機會發言。

3)每人上台發言20秒為限。

4)每人均上台發言完,活動結束。

5 AB組的一個天使上台,以及CD組的一個惡魔上台為一回合,由一個當事人針對兩種發言做選擇,結束一回合。

6)每人上台前計時三秒內要上台。沒三秒內上台表示無法提出發言。

7)每個人上台的發言不能重複。

8)每組有發言牌一張,每個人發言時都要拿發言牌。

9)活動進行前會有三分鐘的討論時間,老師會針對各組發問題討論單。討論完後聽老師指令開始活動。

(10)如因人數不足可重複發言。

3.2活動示範:由帶領這示範活動進行的方式。

3.3進行3分鐘

3.4進行「天使惡魔交鋒會」活動

三、        綜合活動

指導語:剛剛經過很激烈的天使與惡魔的對戰,當事人應該也不好受哦!接下來我們要針對剛剛的活動進行一些討論。

1.    問題與討論

情況一:天使惡魔交鋒會中,惡魔有勝出的地方,將對其所提出的觀點,大家一起思考,討論自殺的迷思。

情況二:天使惡魔交鋒會中,如天使完全勝出,則和全班一起思考,既然天使樂觀的想法大家都想得到,也能接受,那為何還有人自殺?更深層討論為何自殺的人還是那麼多。

2. 換個角度想一想?

教師帶領學生討論,如果自己有自殺的念頭

可以怎麼做。

3.老師結語:

   透過今天的活動,老師想讓你們了解自殺的人可能會有哪些想法,你身邊的朋友遭遇到了,你可以怎麼扮演天使的角色幫助他,而當你是當事人遇到困難時,今天你也可以聽到很多天使們很棒的想法,幫助你度過難關喔!

 

 

 

 

2

 

 

 

 

5

 

5

 

 

 

 

5

 

 

 

 

 

 

 

 

 

 

 

 

 

 

 

 

 

 

 

 

 

 

3

20

20

 

 

 

 

 

 

 

 

 

 

 

 

 

 

 

 

 

 

 

故事情節ppt,手提電腦

 

 

 

 

 

規則說明PPT

 

 

 

 

 

 

 

 

 

 

 

 

 

 

問題討論單(見附件二三四)

發言牌

 

 

 

 

 

 

 

 

 

 

 

 

 

*附件

[附件一]故事劇情詳述

最近的我,好悲傷,因為覺得如果我不存在,也沒有人感覺到悲傷,父母,朋友,男友,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我快不快樂。

我的父母,是一個只重功課的人,我一回到家,第一句就是,今天的考試,考的好不好,他們從不過問我在學校快不快樂,高不高興,我曾跟他們說過學校的事情,但,他們的回應居然是,叫你認真讀書不要,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讀書,以後別再跟我們說學校的事了,這樣,算是關心嗎?

我的朋友,是一個不在乎我的人,我的朋友們都只是想要利用我,利用完我,就把我丟在一邊,像上次,為了讓朋友高興,我幫他們作弊,但是,得到的不是一句謝謝,而是,[那本來就是你該做的事,我們不需要跟你說謝謝] 這又代表著什麼呢?

我的男友,是一個很會欺騙我的人,每當我知道他在欺騙我,都只是說那是為我好,不想讓我擔心,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我這樣只會更擔心,我覺得他根本就只是想跟我玩玩罷了,根本不是真心的喜歡我。

我好想死,因為我覺得這世上已經沒有讓我留戀的事了,一了百了,死了,或許反而更好,反正,有沒有我這個人,已經不重要了,不是嗎?

[附件二]天使惡魔交鋒會~問題討論單

l          給天使們:

身為天使的你們,在活動中需保持樂觀的想法,設法阻止當事人想自殺的念頭,也可思考遇到不好事情的解決方式,並且要努力駁斥惡魔的鼓動。

【問題】

1.你身為天使,快幫故事中主角想個樂觀的辦法或想法吧!說服他好好的活下去。

2.請多想想人、事、物方面,能給當事人什麼建議?

3.可以提供當事人有什麼管道幫助他解決問題?

4.面對故事中主角的父母不懂得關心孩子,你以天使的角度會告訴當事人什麼因應方式嗎?

【注意】

1. 請專心聽另一隊天使組的發言,或許給你們新的思考哦!

2. 也要注意發言論點不能重複喔!

3. 請專心聽惡魔的發言喔!因為你們要針對惡魔的發言給予反駁喔!

4. 加油!

 [附件 三]天使惡魔交鋒會~問題討論單

l          給惡魔的話:

身為惡魔的你們,活動中須採悲觀的想法,向當事人提供想要輕生的念頭,並且反駁天使所說的意見。

例句:你真的是太差勁了,考試考那麼爛,真是笨耶!

【問題】

1. 請多想想人、事、物方面,能給當事人什麼消極的想法?

【注意】

1.你身為惡魔,哈哈,害人的時候來了,該你們發揮嚕!請專心聽另一隊.天使組的發言,或許給你們新的思考哦!

2.也要注意發言論點不能重複喔!

3.請專心聽惡魔的發言喔!因為你們要針對惡魔的發言給予反駁喔!

4.發揮你邪惡的力量,讓當事人感到更無力,更沮喪。

5. 加油!

 

[附件四]天使惡魔交鋒會~問題討論單

l          給當事人的話:

這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將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呢?身為當事人的你,只要單純的思考如果遇到這件不好的事會有怎樣的想法,適時的表達你心中的感受。

【注意】

1. 請每一回合仔細聽天使與惡魔的對話,你要從中選擇一個比較能夠說服你的,先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自殺一定不對。

2. 請試著去感受與比較天使與惡魔的說法有什麼不一樣?作出屬於你的選擇喔!

3. 請大膽的上台做出你的選擇。

4. 加油!

 

 

單元二

主題名稱

珍惜自己的身體

適用年級

國中二年級

適用人數

36

教材來源

自編

編製日期

94/11/06

單元時間

45分鐘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講述法、腦力激盪法

帶領日期

94/12/27

編製人員

黃品瑄、涂姵吟、蘇姿尹

教學資源

影片、筆記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專用喇叭、單槍、學習單

學生分析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學生能了解身體的重要性

 

2.能珍惜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3.能去體驗有缺陷朋友的世界。

 

 

4.能增加自己的抗壓性和肯定自己的力量。

 

5.能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

 

 

 

6.體會身心殘障者的不便的重要性。

 

7.學習幫助殘障者。

 

1-1學生能正確說出身體器官的功用

1-2學生能分享自己生病時的經驗

2-1能跟別人說,我為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而高興。

2-2能舉例生活中如何運用自己的健全身體的優點。

3-1能說出當自己看不到時,有哪些不方便?或是哪個器官變得敏感?

3-2能說出最珍惜自己身體的哪一部分?

4-1能從同學的分享中互相同理體諒和肯定自己。

4-2說岀自己對自己肯定的話。

5-1能說出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

5-2能說出如何運用自己的優點幫助別人。

5-3能說出如何運用自己的優點支持自己。

5-4能說出自己的重要性

6-1學生能說出身心殘障者的不便之處。

6-2學生能分享幫忙身心殘障者時的感受。

7-1學生能說出何種情況下可以幫助殘障者。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準備活動

1.放一部影片

指導語 :

        各位同學,上週的生命教育主題帶大家討論過如何預防自殺的議題和遇到困境的解決方法。今天老師想要帶大家探討有關珍惜自己身體的主題。今天看的影片中的女孩,她的名字是蓮娜瑪麗亞,她沒有雙手,但她卻可以用她的雙腳來代替手來完成很多事情,甚至都比我們有健全四肢的人厲害呢!那我們現在就一起來欣賞這部影片,也假想自己若是跟她一樣的情形時,是否能夠像她一樣地勇敢面對。

2.體驗活動有愛無礙

指導語 :

          各位同學,相信剛剛在看完影片後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想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但是呢,為了讓你們更加地體驗到沒有健康的身體是怎樣的感覺,所以現在我們要進行一個體驗活動,這個活動名字為有愛無礙,那現在老師先幫大家分組,再來為大家說明這個活動要如何進行。

2-1分組: 從教室的某個位置開始報數由1報到6。報數為1的為一組,報數為2的為一組以此類推。共有6組,一組6人。之後,讓學生依照組別為成圈坐好。

2-2說明活動規則

每組兩個人配一隊,所以一組有三隊,一個人扮演視障者,一個人扮演聽障者,彼此攙扶走過約五十公尺的一段路,聽障者必須指引視障者方向,但不可以話語溝通,可以用拉哪一隻手指來當暗號,路途中會設有障礙物體,例如:桌子、椅子等等,到達終點由視障者取得目標物即可。

※說明注意事項及配合事項

1】攙扶者必須隨時注意狀況,以安全為最高考量。

2】扮演視障者必須確實地閉上眼睛,千萬不可因恐懼而張開眼睛。

3】澄清問題:不清楚皆可以發問,大家了解後即可開始動作。

4】每組依序進行活動。

2-3開始進行活動

3.小組討論

指導語 :

          各位同學,從課堂剛開始時我們一起欣賞了蓮娜瑪麗亞的影片和剛剛的體驗活動,相信在過程中大家一定有非常多的想法想要與大家分享,因此我們現在就開始進行討論。

  3-1分給各組問題單,給予 10分鐘討論,之後由一人帶表發言統整出來的感想。

  *問題:

1)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是否因為小挫      折折而對生命失望?

2)平常自己最重視自己身體的哪一部份?

3)自己最不想失去哪一部份?

4)若失去某一部份,你對自己的想法又    什是什麼?

5)對整個活動的感覺和在這堂課學到什麼?

4.老師做總結

   同學先閉上眼,跟老師回想今天一整節   課,我們看到了蓮娜瑪莉亞的堅強和他永不氣餒的精神,我們也體驗了視障者和聽障者的活動,有人說了他覺得,也有人覺得,最後的討論,大家的感想是,我希望大家能更珍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給予肯定去完成自己的願望,一起對未來充滿希望。

 

 

10

 

 

 

  

 

 

17

 

 

 

 

 

 

 

 

 

 

 

 

 

 

 

 

 

 

 

 

 

15

 

 

 

 

 

 

 

 

 

3

 

 

 

蓮娜瑪麗亞影片

 

 

 

 

眼罩

障礙物

 

 

 

 

 

 

 

 

 

 

 

 

 

 

 

 

 

 

 

 

學習單(見附件一)

 

 

 

 

 

*附件

[附件一]蓮娜瑪麗亞 影片內容:

影片中描述了一個來自瑞典的女孩-蓮娜瑪麗亞,她一生奮鬥的過程,雖然她出生以來就沒有雙手,左腿也只有右腿一半長,但她從來不因為肢體殘缺而低沉,相反她不但上一般學校,受正常教育,各樣生活更是通通自己來,煮飯、打毛衣、刺繡、彈琴、甚至出外開車,對她來說都不是問題,活潑開朗的她,甚至還代表瑞典參加世界盃游泳比賽拿下金牌。

[附件二]

小組學習單

(1)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是否因為小挫折而對生命失望?

(2)平常自己最重視自己身體的哪一部份?

3)自己最不想失去哪一部份?

4)若失去某一部份,你對自己的想法又是什麼?

5)對整個活動的感覺和在這堂課學到什麼?

 

單元三

單元名稱

生命教育之肯定自我

次數

第二次

人數

36

時間

45分鐘

地點

一般教室

教學資源

色筆、cdcd player、圖畫紙

設計者

朱雅萱、柯美稜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能了解自己的特點

 

2.能喜歡自己的優點

 

3.能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優點

 

 

4.能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

 

1-1能說出自己的優點至少兩項。

1-2能舉例生活中如何運用自己的優點

2-2能說出喜歡自己的優點

2-3能說出喜歡自己優點的理由

3-1能從同學的回饋中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優點。

3-2說岀發現別人眼中自己的優點的感覺。

4-1能說出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

4-2能說出如何運用自己的優點幫助別人。

4-3能說出如何運用自己的優點支持自己。

4-4能說出自己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1-1

2-2

2-3

4-1

 

 

 

 

 

 

 

3-1

3-2

 

 

4-2

4-3

4-4

 

 

 

 

一、準備活動

1.教師開場白

各位同學,上週的生命教育主題帶大家討論過了面對生命中的挫折要如何面對。今天老師想要帶大家探討有關自我肯定的主題。一個人是不是可以面對困境而不放棄,要看看這個人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價值,並肯定自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價值吧!

2.建立班級默契

  當老師將食指舉起來放在嘴巴前,全班也要跟老師做同樣的動作,並且要安靜下來

3.暖身活動給我一個理由

3-1分組: 從教室的某個位置開始報數→1~8。數到1的為一組,數到2的為一組以此類推。共有8組,一組5人。之後,迅速將教室桌椅分成8區。

3-2說明活動規則並進行活動

每組由一個人先當「老師」,「老師」手中握有代幣「老師」,其他同學要輪流和老師要代幣,每個人限時在一分鐘內說出各種理由說服「老師」給代幣,其過程中「老師」的責任在於一直的否決成員提出的理由。

3-3與同學討論:剛剛有誰成功要到代幣?有誰是中途放棄?為何放棄呢?並請同學體驗過程中是否感受到懷疑自我或是否定自己的感覺?

二、發展活動

1.優點自畫像

1-1每組發下圖畫紙與色筆,一邊播放輕柔的音樂,教師請同學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樣子,自己有哪些特點,喜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呢?

1-2請學生張開眼睛,將剛才腦海中的自己畫出來,可以是任何物體、動物或植物等。

1-3小組互相分享自己的自畫像,並說出自己的優點及特點。

2.看不見的優點

2-1教師每組再發下A4紙與雙面膠,請每個人貼在背後背後,給大家7分鐘時間去相互寫別人背後的紙,寫下優點或鼓勵的話,也可邀請別人來寫自己背後的紙,期間不能把自己背後的紙撕下來看

2-2回到小組分享,有那些是優點是自己沒發現的

3.人小力量大

3-1教師發下活動單

3-2請同學填上自己的優點,並想想如何運用這些優點影響他人,幫助他人呢

三、       綜合活動

1.老師結語

說明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點,我們要努力看到自己的優點,肯定自我

 

1分鐘

 

 

 

 

1分鐘

 

10分鐘

 

 

 

 

 

 

 

 

 

13分鐘

 

 

 

 

 

 

 13分鐘

 

 

6分鐘

 

 

 

 

 

1分鐘

 

 

 

 

 

 

 

代幣

 

 

 

 

 

 

 

 

 

 

 

色筆

圖畫紙

CD

CD player

 

 

 

A4

 

 

 

 

 

活動單

 

*附件

[附件一]人小力量大

1.         我覺得我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                         

   而且我還發現,這個優點可以                              

                                                              

2.           我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                         

   並且,這個優點可以                              

                                                             

3. 除了這些優點之外,我還有很多很好的優點,就是                         

   這些優點可以                               

                                                             

 [附件 二]課程回饋單

1.今天的活動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個活動?為什麼? 

2.在今天的課程中,你有哪些收穫?

3.對今天的上課內容,你想回饋的是…

4.說說看,上完這堂課,心裡的感覺是…

 

 

*理論基礎 

青少年的發展

青年期的一個中心問題便是「我是誰?」、「我該往何處去?」。這也是未來生活的主題之一─對認定的需求,使我們有別於其他個體。「我是誰?」這個問題始於嬰兒期,嬰兒首次發現自己是與母親分開的個體。當兒童開始認識自我的界限,拋開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式,由同伴的反應中評斷自己的行為和價值時,便是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心理分析的觀點

佛洛伊德學派對發展的看法
(
)人格結構: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
)發展階段:
   
口腔期(oral stage)
   
肛門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潛伏期(latency stage)
   
兩性期(genital stage)
(
)青少年的性衝突
   
佛洛伊德認為,青少年對性的衝突來自於其幼年時期的Oedipuscomplex。倘若一個小男孩的母親非常性感,而他的父親十分嚴厲,則造成小男孩在那個時期的固著(fixation),長大甚至會成為唐璜型
的男性。
   
然而,安娜佛洛伊德則認為,青少年的困擾來自於性成熟的緣故,造成性驅力上量與質的改變。內在性驅力的衝動,使青少年變得易怒、好鬥以及冷酷、自我中心。衝動的增加削弱了童年時期用來對抗的防衛機制,因而使得青少年變得既依賴又拼命想獨立,對性表現出十分好奇卻又極力批判。因為這些內在的衝突造成青少年矛盾的行為。

    青少年知道父母不允許他們接受一些性誘惑的資訊,但是青少年必須在兩個極端的衝突下選擇,對於他們的性需求作自我否定,或是自我放縱。然而,父母對於青少年的管教太嚴格,會導致青少年過於死板、、拘泥,但是,管教過於鬆散,則造成青少年過於衝動、挫折忍受
度低以及過度自我放縱。
(
)青少年性衝突的應對機制
   
佛洛伊德與安娜佛洛伊德都認為,青少年時期受到驅力和衝突的激發,有很大的焦慮感,因而產生防衛機制來因應。

 

atvbull2.gif (147 bytes)  壓抑
  (repression)

文明的生活就必須有相當程度的壓抑,青少年或成人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的性慾壓抑住。

atvbull2.gif (147 bytes)  昇華
  (sublimation)

潛意識中將自己的性衝動轉向成為較被社會接受的活動。例如將好奇心放在學術上的追求。

atvbull2.gif (147 bytes)  替代
  (displacement)

用其他情感上的較安全的物體或人來替代性衝動。例如將興趣放在運動上。

atvbull2.gif (147 bytes)  認同
  (identification)

對師長、同儕等的認同來減低焦慮。由此可知,青少年迷戀偶像的短暫,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的表現。

Erikson的觀點

Erikson的心理社會論認為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辨識與認定的階段,需要獲得自我獨特感,此時期的發展危機主要是與其辨識、認定或認同有關,如果發展健全,則個人對自己了解深刻,知道人生的意義;相反的,則會形成負向的自我認定,而迷失自己或逃避責任。

Erikson認為青少年正處於「認定危機」,此時期必須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將來才能成為獨特的成年人。藉由一連串的探索與嘗試,青少年選擇自己所忠於的價值觀和人,而不單是接收父母那套想法,形成自我認定。所謂穩定的自我認定是一種感覺,它涵蓋對過去的延續、瞭解現在的意義及知道未來的方向(Cote & Levine , 1983)。

三、Piaget的階段論:

就皮亞傑的階段論而言,青少年的發展以進入形式運思期,思考能力漸成熟,能運用概念的、抽象的、純屬形式邏輯的方式去推理。依此特徵,使得青少年有充沛的思想,但因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劇烈變化,產生「自我意識」。而皮亞傑認為一個人若無法人我之間的差異,就會形成「自我中心主義」。又「自我中心主義」有一重要特徵『想像的觀眾』,是青少年自我傷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自殺者會把他們的行動視為對那些她覺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種處罰,他們會沉溺想像那些他死後所留下給後人的哀傷何後悔之中。

而青少年一方面缺乏經驗,一方面面對自我辨識與認定、自我統合的危機,因此,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容易導致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加上社會的變遷,青少年生理發展比心理發展早,身心的失衡,造成情緒的困擾,而遭受挫折即內心的不平衡以致對人生產生消極的態度。嚴重者,會導致自殺念頭的產生。

四、Buhler 將人生劃分為四階段,其中青少年階段著重於擴充對活動的參與,以試探及發展生活目標發展(Reker , 1984);意義治療大師Frankl1986)認為青春期的青少年最易受到生命意義問題的衝擊,認為個人的生命意義是有待發現,而非被創造;Meier & Edwards (1974)也曾做過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應該也包括對生命意義及目標的試探與追尋(宋秋蓉,民81)。

五、Robert Havighurst的青少年發展任務
   
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是結合個體的需求與社會期許的角色。Havighurst認為,這些發展任務有一個最適的發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比較容易學習,而這些發展任務需要生理上的成熟來作準備,還有該年齡所應有的社會期許來幫助個體從事發展任務。青少年的八個發展任務:

1.
接受自己的身體形象,並且作最有效的運用。
2.
扮演好一個男性會女性的社會角色。
3.
與同儕或兩性間發展成熟的關係。
4.
與父母或其他成人達到情感上的獨立。
5.
就業準備。
6.
婚姻及家庭生活的準備。
7.
有社會責任感並且實現。
8.
對行為有一套的價值觀作為標準。

六、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
   
根據Bandura的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來自於家庭中的模仿,他的研究中指出,有攻擊傾向的孩子,他
的父親較常拒絕他,並且傾向以嚴厲的處罰方式來對待孩子的不守規矩。倘若孩子觀察到的攻擊行為之後並沒有懲罰,反而是獎賞的話,這種替代性的增強,更會加強孩子的模仿行為,例如電視上的犯罪節目以及暴力運動等。一旦當人們在生活上為了暴力而付出了代價之後,他們才會給予自己增強的作用,這種自我增強(self- reinforcement)的效果,和外在給予的增強效果同樣能夠影響行為。

七、Jocob提出解釋青少年自殺的長期壓力模式,可分為五個階段

  1. 長期的心理混亂與家庭衝突:自殺的青少年,其家庭常有混亂、衝突、婚姻不合、不穩定的情形,父母無法提供孩子所需單全感,以建立其自尊、自信、信任與希望,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問題。
  2. 家庭問題的擴大與個人的衝突:由於父母的極度控制、語言虐待、心理的懲罰或忽視皆使青少年感到不被喜愛、不被了解、被拒絕,而想要還擊。如果事情為好轉,則自我懷疑、無價值感會日益嚴重。
  3. 問題解決技巧逐漸失敗,與社會孤立程度的增高:青少年可能會以服從來討好父母,或以好的成績、成就、甚至服裝來獲取父母的贊同,如果這些行動無法得到父母的愛、了解或支持,則青少年會產生外觀的偏差行為,社會孤立的增加使青少年的支持系統斷絕,孩童時期所有的空虛感,無價值感的感受會日益嚴重。
  4. 希望的結束:一個壓力事件或圳後的打擊使青少年感到無望,此無往趕來自長期的挫折,而非單一的危機事件。
  5. 人為自殺是唯一的方法:在最後的階段,青少年由於無法獲得充實的生命而選擇死亡。

貳、生命教育

一、生命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目的何在?人的價值與功能為何?人為什麼要活著?生與死有何差別?……等一連串對人生的疑問困惑是自人有人類以來及長期存在著。中國文化上諱死,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很忌諱談到死亡的部份,自然在處理面對生命失去的方式便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近來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奪走了兩千多人的生命,受傷、財產失去的人更是不記其數,雖然本校不在災區內,但希望也能培養學生面對並處理自己的失落情緒。

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的現象,積極面對死亡,才不至於使人深陷面對死亡的恐懼與迷思─人性上只想擁有不願失去。如同Adler「自卑與超越」的觀念一般,適度的自卑可刺激人努力向上,生命有限性的壓力,亦可刺激我們創造存在的意義。

二、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論者認為人生並非空無,相反的,人生存有(being)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存在主義並認為人生有六大命題:

◎自我有覺察的能力:人可以自省和做決定,因為每個人都具有覺察的能力,越能覺察自己,越能增加自由之相對責任。

◎自由與責任並存:人生是自由的,但並不是逃避或為所欲為,自由與責任相隨。

◎獨特性與群集性並有:人生的存有就是獨一無二的獨特性,但人在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時,能需與他人及自然界來往。

◎意義之追求:人生有尋求人生意義與目的的自然傾向,同時我們也在尋求個人的完整性。不過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人本身,而存在追求過程中,是個人發展與創造出來的。

◎焦慮是人生的一部份: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焦慮,但它可以刺激成長,也是體驗和重建人生的信號,所以我們要面對、忍受和接納焦慮。

◎死亡與不存在的覺察: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也因為人會死亡、不存在,人生才有價值,所以積極面對死亡,會使人生變得豐富,體驗人生的有限,就是人生意義的所在。(黃德祥,民73)

由這樣的觀點來看,人生並無固定模式與答案,人生是一種歷程,所以要去覺察、去嘗試、去體驗,畢竟人生是有限的。

三、死亡概念的發展  張淑美(民82)研究國內國中生死亡概念的發展其研究發現如下:

a、國中生大約在學前階段即瞭解死亡,59歲後對死亡的瞭解更趨明確。

b、國中生對死亡的生物性層面之瞭解頗為成熟,國中一年級以後至國中二年級(約132個月)開始達到完全成熟的瞭解。

c、國中生對死亡的不可逆性與無機能性的瞭解,多能以較複雜的、深化的方式解釋死亡,而且頗有靈魂輪迴、死後世界的觀念,對其死亡態度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d、國中生均能瞭解死亡的原因性,有內在的機能因素或外力因素。

e、國中生均相當贊成學校課程中實施「死亡教育」,對死亡教育的需求度及接受度均高。

綜合上述各學者理論,我們知道國中生之人格的發展及死亡概念的認知發展,國中生一方面正面對著成長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面又得面臨目前更多元複雜的社會更需此情意教育,透過學校的生命教育的潛移默化,建立國中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學習面對挫折與正像向的思考以協助其自我發展。

學校的生命教育與自殺防範教學是一種預防自殺的好方式,對於整個教學本質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青少年透過對死亡及自殺的認識與了解,更能珍惜自身的生命和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對於死亡及自殺有錯誤觀念或偏差行為的兒童、青少年,也可以透過生命教育和相關的自殺防範教學而得到適當導正的機會,免於陷入死亡或企圖自殺的不歸路!此外,工作員、教職員共同參與的研習會、有關壓力調適、家庭互動、錯誤觀念或其他與自殺有關的課堂教學都是有益於防範自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