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生命中意外的苦澀與甜美

 


活動名稱:生命教育─生命中意外的苦澀與甜美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李怡真

 

主題名稱

生命教育─生命中意外的苦澀與甜美

適用年級

高三

教學時間

90

設計者

李怡真

教材來源

電影、網路文章、書籍

教學資源

影片、多媒體器材、畫紙、筆

教學方法

講述、討論、看影片、繪圖、閱讀文章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大約十七、十八歲,即將從青少年邁入成人階段,經歷過的事情也已經夠多,應該對生命也有一番大概的體悟了,對於人生中的歡喜與悲傷的事件,難免有些心情適應上的問題。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1.      增進學生對於人生個種意外事件的接納與因應能力

2.      能夠樂觀思考事情

1-1遇到失落或意外事件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1-2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1-3引導學生如何陪伴自己體驗人生中的每件事

2-1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2-2能夠肯定自己

理論基礎

1.      問題成因分析:阿德勒人格理論(附錄一)

2.      輔導策略:敘事治療(附錄二)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時間

備註

 

第一節

準備活動

一、               課程簡介

二、               抽籤分組:六人一組

發展活動

三、               墨非定律

以一篇有趣的文章作為暖身,引起學生興趣。文章以ppt的方式呈現。

綜合活動

四、               影片欣賞:意外的人生

影片介紹

亨利透納(由哈里遜福特飾演)原本是個事業有成卻極度冷血的紐約
大牌律師,他的思想細密、詞鋒銳利,能夠在陪審團前侃侃而談,把
真實該輸的官司都打贏。但在一場搶案中,亨利不幸被開槍射中腦部
,以致喪失了語言功能,他的一切從頭開始,學話、學步、學識字、
學認人。在接受物理治療和妻女的幫助下,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連
個性都改了許多,也尋回了自我。

播放時只會播幾個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片段:

1. 亨利不但在法庭上很尖銳,連對自己的女兒都很嚴厲,他把孩子
送進嚴格的住宿學校,平常也很愛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連孩子打
翻一杯果汁,都要被他當做罪犯來審問,而且在訓完話之後,得意
地說:「看,我贏了。」可是當亨利生病回家之後,女兒打翻了果
汁,他不但不生氣,還說『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接
著開玩笑地把自己的杯子也推倒,」
 
2.當他的腦力恢復,重新能夠閱讀,回到事務所工作以後,他看見
自己以前的檔案時,他驚住了:「為什麼我以前把重要的證物藏起
來,昧著良心,打贏官司?」,他發現「過去的亨利」原來是個陰
詐的傢伙,專門幫助大公司、大醫院欺負無助小民,不能夠接受以
前的自己,在公司裡「格格不入」了一陣子以後,終於決定,自己
做不了冷血的律師職務了,重生之後的性格,再也無法與虛假、貪
婪、昧著良心妥協,他居然偷偷把證據送給受害者,使受害者能夠
平反。然後,他辭去了過去熱愛的律師工作,他的祕書出自內心地
給了他一個擁抱,用佩服和憐惜的眼光目送他離開。

                 討論分享

先與小組成員分享心得,再回到大團體與大家分享討論,首先請每組派一個同學統整大家的

心得報告,之後在採自願分享與回應,主要以主角亨利面臨重大意外事件的心情、前後的轉變及影響為討論的大方向。

五、               預告下次課程,並請學生回想自己的命故事,以方便下次上課的活動的進行。

 

 

 

5

 

 

5

 

 

 

35(看電影15分,討論分)

 

 

 

 

 

(詳見附錄三)

 

 

 

 

 

 

 

 

 

 

 

 

 

 

 

 

 

 

 

 

 

 

第二節

一、               失落的人生

畫出自己生命中經歷的3個失落的事件,和小組成員分享,針對事件分享一段時間後,老師在請同學寫下在每個事件旁邊寫下「從這個事件中我失去……及我得到……」各寫出三個,然後在請他們分享有關針對同一件事的失去與得到的看法,以及從這些事件所習得的價值。

二、               文章分享─求吉火、沒有永遠的彼德潘

文章由老師或自願的同學念,欣賞完兩篇文章由同學自願自由分享心得。

三、               總結課程及填寫心得(100~150)

             

 

30(10分,討論20)

 

10

 

 

5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

[附 錄三]

墨非定律
     一、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二、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三、別太祟拜別人,因為他跟他老婆做愛的姿勢跟一般人沒兩樣!
     
四、不要以為自已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
開宗明義pl
     
墨非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墨非哲學;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墨非準則;東西越好,越不中用。

     ●開始
     
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
     
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

     
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
     
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
     ●
領導人

     愚人居高位,正如一個人置身山頂,他會小看每個人。
     
每個人也會小看他。
     ●
智愚之間
     
有能力的──讓他做。
     
沒能力的──教他做。
     
做不來的──管理他。
     ●
愛情
     
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
     ●
早到與晚到

     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
     
你準時到,卻還要等。
     
遲到,就是遲了。
     ●
品質保證
     
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

     ●東西?
     
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
     
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
     ●
尋找失物
     
你丟掉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
     ●
精彩
     
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
     ●
排隊
     
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
     
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
     
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
失事報導
     
失事的地點越遠,傷亡的人數就得越多,否則寫不成一則故事。
     ●
攜伴出遊
     
你攜伴出遊,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
相對論
     
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附錄四]

求吉火

過去,有一個年老的婦女,丈夫早死,家裡唯有一個兒子。可是,天不同情老人,沒有幾天的病苦,他的兒子竟捨棄老人去世。這使老母親痛苦欲絕,經過親戚的勸解,將死屍載到塚間。這時,老婦女看到荒涼的曠野,更是悲傷不已,她心裡想著:
「我年紀這麼老,只有這麼一個兒子,現在他死了,留著我,無依無靠不如在這裡,同歸於盡算了。」
  主意打定,她就天天坐在死屍的旁邊,不飲、不吃,這樣經過了四天。
佛陀知道這件事情,想要度化這位愚癡的老婦人。這一天,佛陀帶領五百比丘,走向屍陀林的地方來(印度古時候,人死了,就把死屍棄於林中,屍陀林就是棄屍的地方。)想勸止老婦人的悲傷。
  老婦人遠遠地看到佛陀的光臨,急忙跑向前去,一邊哭,一邊頂禮佛陀。這時佛陀慈悲的問她道:
「妳年紀這麼大,有房子妳不住,一個人在這塚間,做什麼?」
  老婦人告訴佛陀說道:
「佛陀!我家裡沒有什麼人,僅有一個兒子,但現在他已死亡,我愛他心切,所以想同愛兒死在一起,不然,我就希望我的兒子活過來。」
「人已經死了,妳還希望他活過來,那我替妳想辦法好嗎?」
「謝謝佛陀!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老婦人急急地回答。
  佛陀又安詳地對老婦人說道:
「如果妳希望妳的兒子復活,我有一個辦法。現在,妳去向人家要來吉祥火,我可以令妳的兒子復活。不過,在妳要火的時候,必須先問人家,看他家裡有沒有死過人,如果有死過人,那就是不祥火了。」
  佛陀講完以後,老婦人很高興地去要吉祥火。
  可是,從第一家,到一百家,到一千家,沒有一家是不曾死過人的。老婦人沒有辦法,只有頹喪地空著手回來。
  佛陀問她說為什麼?她說:
「我走遍了全城,每家都有死過人,所以沒有辦法取到吉祥火。」
  趁這機會,佛陀向老婦人開示道: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無論是誰也免不了的。妳看,那一個人可以不死?」
  愚癡的老婦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以後,了解世間的無常,生死的痛苦,她好像如夢初醒一樣,並求佛陀允許她出家。後來就證得四聖果中的初果──須陀洹果。
  所以,希望不死的人,最好能修行了脫生死。

[附錄五]

沒有永遠的彼德•潘    李錫榕

  正在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兒子,近日又將看過許多遍的卡通影片<小飛俠>自架上取出,用稚嫩的語調央求我陪坐在他的身邊,一同欣賞他心愛的影片。我放下雜務,挨近他的身旁,糾正他的坐姿,這回總該老老實實陪他到底了吧!

通往夢幻王國,彼得.

童話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實現了現實生活中所做不到的夢想,滿足幼童心中瞬時的渴望。<小飛俠>這部卡通影片敘述:可愛的溫蒂帶著兩個弟弟跟隨小飛俠彼得潘飛往他的夢幻王國,與海盜虎克船長展開驚險刺激的對決。兒子看得入神,時而哈哈大笑,忽然靈機一動告訴我:「爸,我想當小飛俠。」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他天真地回答說:「因為小飛俠不會長大呀!永遠都是小孩子,那樣我們就不用分床睡覺囉!」天啊!他想起了我曾經告訴他的話:等你上幼稚園大班時,就要睡自己的小房間。

欣賞完影片後,我慢條斯理地跟他解釋:每個人都會長大的,像花一樣,開了花,結了果子,然後化作塵土。或許他年紀尚小,根本還不懂得萬物皆有興衰枯榮的道理,仍然堅決地表示:就是要做「小飛俠」,就是不喜歡變老。

在人生歲月的驛站中,青春年少的時光總是令人低迥流連,尤其對肩負家庭重任的人來說,不免心生嚮往。台語有一句俗話:「雙手抱囝兒,才知父母時。」意思是說:為人父母後,才漸漸深刻地體會到父母養育的辛勞。曾幾何時,我也曾做愛做的事,編織浪漫的美夢,從國小立志做個漫畫家,到了國中修正為出色的畫家,結果現在一切改變了;我也曾企慕長大後過著神仙眷侶的感情生活,結果修理馬桶、粉刷牆壁、張羅兒子上下學、挑燈準備明日的教學課程,以及批改一本本沈甸甸的作文簿……幾乎成了生活中的全部。

生命中不可抗逆的喜悅

起初,就像電影<懷胎九月>裡的休葛蘭一樣,為了兒子突然的降臨,改變了原本的作息,因而方寸大亂,幾乎無法適應;而我也一再地熬夜,深鎖著眉頭筆耕,無奈繆思卻頑強出走,讓我坐困愁城,紙團塞滿了簍筐,依然爬不出什麼花樣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沈思後,我漸漸能明白:人生中有許多不可旁貸的責任,養兒育女便是其中之一,我不能一再地耽湎於過往,而漠視眼前的責任;對任何事情多一些付出和投入,必然會有深刻的感受和收穫。於是,我開始悅納這樣全新的生活,享受生命成長、親子交感的喜悅。

在生命的舞台上,生、旦、淨、末、丑都有他不同的特色和地位,我們又何必妄自菲薄呢?人人都想出類拔萃,但試問:世上究竟有幾人像二十七歲的楊致遠,締造「雅虎」王國的奇蹟,而成為坐擁數億身價的全球資訊產業明星?就算你只是舞台上的一名丑角,盡力誠實地扮演好自己,一樣會贏得掌聲。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我們是橡樹,就以濃蔭覆罩大地;如果我們是小草,就為階前增加綠意。」我想,生命要永遠保鮮,倒不必死抱著彼得潘不放,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特別的意義、價值。青春年少過人的衝勁、活力,是美;難道兩鬢斑白的老者,那渾圓通達的智慧,就不美嗎?人的可敬之處,不在於體力的多寡、強弱,而在於智慧是否通達、開竅。

你知道嗎?電腦中毒當機,是不分新舊機種;人腦若擱置不用,或存心不良,青春少年時也會「秀斗」演出,那才真是值得戒慎警惕呢!讀好書,用心做好正當的事,這樣生命力才活脫脫的,永保它的新鮮、強韌。

成長一步一腳印,用不著飛

小飛俠彼得潘仗義除惡,英雄事跡固然值得效仿,但畢竟他只是人們夢幻中極樂島上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雖然擁有勝利者的驕傲與殊榮,但卻也嚐不到平凡人成長中的苦澀與甜美,更領受不到生命中起落浮沈、輪轉交替的真實人生。我想,我們應該向珍珠貝學習,在人生的大海中遍嘗砂礫的沖刷,以及一切苦樂的波動,最後才涵養出一粒粒溫潤潔瑩的珍珠。聰明如你,用不著飛,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地走過;當你嘗遍酸甜苦辣,這趟人生之旅本身就不凡了,不是嗎?

今天兒子放學回家途中,興高采烈告訴我:「爸爸,我覺得小飛俠不厲害,我比較喜歡元氣小子。」我不假思索地說:「讓他們打架,看看誰厲害,好不好?」他反而正經地說:「兩個都是好人,怎麼打啊?」喔!我的彼得潘,不,元氣小子,你還是漸漸長大了!(發表於<彰化青年>85.3

 

*理論基礎 

阿德勒心理治療法                  

阿德勒的人格理論和治療體系的觀點,基本上將人視為一個有創造性、能負責的個體,在其主觀的現象世界中,朝著既定的生活目標前進。然而,由於自卑感的作祟,人的生活方式經常充滿著自我挫敗的步調。如果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去看需要治療的個體,這些人不是「病了」(sick),而是「氣餒了」(discouraged)。治療的任務,是「鼓勵」(encourage)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優點,是引發一個人的社會興趣,是發展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隊員有生活方式的評量和分析,採取新的行動和方向。(諮商理論,p72

.人具有主動性:

    在阿德勒之前的心理治療,瀰漫著佛洛依德精神學派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被決定的,受到潛意識、性驅力等生物性、本能性的力量驅使。阿德勒很有勇氣地提出了與佛洛依德理論相左的見解,特別是將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升到一個主動的地位。例如: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是由社會環境的刺激所引起,而不是性的驅力。(諮商理論,p73)他特別強調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有目標性的,有目的的;人們會不斷地朝向一些目標而奮鬥、努力。(遊戲治療實務指南,p162)阿德勒以為人格的核心是意識的(conscious),而不是潛意識(unconscious)。他強調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完美與成功。阿德勒認為我們是怎樣生下來的,具有哪些遺傳特質,並不是那麼重要,而主張在六歲以前的成長經驗,對成人行為模式、行為習慣具有深遠的影響。人不單單受到遺傳、環境的影響,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充分運用、發揮這些已經具有的能力,去創造自己,服務社會人群(諮商理論,p73)。

.「目的論」的人生取向:

    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主張人類所有行為均是目標導向的。我們往哪個方向走,與我們往哪個方向努力奮鬥,是個人心理學的中心思想。他以為「現在」是以「過去」經驗為基礎,而強調「未來」目標計劃的重要性。阿德勒用了一個特殊的名詞,稱為「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或「虛構的終點」(fictional finalism),來說明人類行為的目的性。所謂的虛構,是一種假想或想像,相對於「真實」;但是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真實」。對於未來即將要發生的事情,或是人類預想的一個目標,並不是一種絕對能夠驗證的「真實」。然而,人在這種「彷彿」(as if)的目標之前,會集中意志和心力,發揮遺傳所賦予的潛能,奮力的往這個目標邁進,無論這個虛構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他已經創造了新的生命歷程。例如:我們夢寐以求的希望取得一個較高層次的學位,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層層考試的磨練,有朝一日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戴上了方帽子。然而在戴上帽子的一剎那,覺得也不過如此罷了!好像沒有想像中的興奮;反而值得珍惜的是求學過程中的師生情誼、同學友誼,與自己在學問上的收穫與成長。這時候,「虛構」的目標是主觀的,「真實」的目標是客觀的,兩者間仍有大的差距(諮商理論,p75)。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決定一個人如何適應生活中的障礙,並創造出解決方法來達成目標(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p178)。阿德勒以為人人都是生活的演員、創造者與藝術家。至於生活目標確定以後,個體就會採取一連串有意義的措施,來完成這個生活目標;這個過程也塑造出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諮商理論,p76)。阿德勒相信生活方式是在早期童年中發展出來的,也相信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克服自卑感上的(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p178)。因此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大概在45歲就已奠定起來了,在過了這個時期之後,想要改變個人的生活方式將會很困難。而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方式的表達不過是早期童年生活的縮影罷了!例如:幼童如果曾經被鄰居的其他兒童欺負,他可能發展出以一種言詞來操縱其他兒童的生活方式,長大成為青少年時,可能會為自己遲交作業或成績不好,而編造絕佳的藉口,或為與朋友的失約而尋找託辭等。

    而就生活方式的內涵來看,阿德勒認為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歸納在工作、社會和兩性關係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有相當可觀的成就,愛情和婚姻生活甜蜜而溫馨,平日交友廣闊,熱心公益活動,這種生活的型態是健康而又富有創造性的。

.社會興趣:

    阿德勒以為,我們並不是人類的族群中唯一的成員,我們四周還有其他的人,我們活著,必然要和這些人發生關聯。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孤單地活著,而且只想以自己的力量來應付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他必然會滅亡。所以我們必須和別人發生聯繫。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努力的想使自己變得重要,但是如果不能體認到,人類的重要性是依他們對別人生活所作的貢獻而定,那麼他們必定會踏上歧途。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理論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概念。大凡對別人發生興趣,喜歡與人交往,而且願意貢獻社會的人,通常身心都比較健康,也比較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難題(諮商理論,p77)。

      如果一個人缺乏社會興趣和隸屬感,那麼這個人可能是自私自利的、傾向於貶抑他人並缺乏建設性的生活目標(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p181),如: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

  .自卑與優越:

   「自卑」一詞是阿德勒理論中最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概念。所謂的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指個人對自己的消極態度,對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及所做所為的表現感到不滿,對自我的存在價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對環境生活的應付缺乏安全感,對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按照阿德勒的理論,自卑感是人類的普遍現象,而且也是正常現象。自卑感起於依賴成人撫育的嬰兒時期,在成人的保護與管理之下,在嬰兒的心目中,成人是偉大的、是萬能的,而自己是渺小的、無助的。以後漸漸地長大,一方面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意,另一方面對需要滿足的追求力不從心,更加重了兒童的自卑感。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對個體人格發展仍有其積極面,因自卑而求補償,而淬勵奮發,力求超越,自卑反而做了成功者的內動力(張氏心理學辭典,p330)。由此可知,兒童自幼依賴成人,生活無法自立自助,在成人的權威下自然會有自卑的感覺,以後在生活歷程中,在對人、對事的應付上,或者因為自己身體的缺陷、自己能力的不足,失敗的機會多過於成功的機會,造成的威脅,更加重了個人的自卑感。個人在自卑的心理作用之下,有的適當的處理,可以將自卑轉變為奮發上進的內在動力,就是健康的表現,有的處理失當,因自卑而逃離現實,終而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不敢面對現實的習慣。像這種因自卑感(意識的)而轉變形成的內在(潛意識)的心理傾向,阿德勒稱之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如果由長期的自卑感累積而轉變為自卑情結之後,就會阻礙個體人格的正常發展。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有其積極的作用,當人經驗到自卑感時,追求超越的內在動力會因此產生,個人會過分地誇張自己的優點或條件(如:相貌、學歷、財富、社會地位等),藉以貶低別人,從而提昇自己的心理傾向。其實,懷有優越感的人,其自覺的優越條件,未必是客觀真實的,此種人只是由於內心空虛而表現的一種防衛作用。此人表現的優越感(superiority feeling

,他的用意只是用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張氏心理學辭典,p638)。

    一個人因為自卑感而產生的優越感,是促進人類文明進展的一大動力,不過阿德勒所指稱的超越,並不是完全意指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潛在能力的深遠意義。在這種不斷的超越過程中,一個人由害怕而大膽,由自卑而自信,克服弱點成為優點,由弱勢變成強勢,最後到達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人漸漸發展出獨特的奮鬥風格、獨特的人格,這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精隨(諮商理論,p76)。

  .出生別:

    阿德勒在探討一個家庭中出生順序的影響,的確是獨具慧眼,而且開拓了一片廣闊的研究空間。有許多人會問,為何同一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差異會那麼大?科學家將其解釋為遺傳的結果,阿德勒卻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可信。阿德勒把兒童的成長比喻為樹木幼苗的成長。一群幼苗叢聚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一棵因受惠於陽光及土壤,長得特別快,它的發展便會影響其他株體的發育。一個家庭中,如果有這樣的成員,他會遮住其他人的陽光,吸取了別人的養分。

    阿德勒曾經界定了五種心理位置:長子,兩兄弟中的次子,中間、老么及獨子。這裡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對其在家庭中位置所做的解釋,比實際的出生序來得重要。通常,長子是眾人注目的焦點,個性較為獨立。次子一出生就在與長子競爭,如果長子在某一領域中出類拔萃,次子會轉移興趣的領域,避免可能的失敗,排行居中的小孩子常被忽略,較為偏激。老么則是被寵壞了的孩子,無法自立。獨生子則希望永久做為眾人注意的中心。

    一個人出生別以及他對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解釋,會無形中影響他成長後與人交往的方式。在家庭中所形成的信任感、自信心、隸屬感、愛、對別人的興趣等,會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到他整個適應環境的生活方式。在阿德勒諮商法中,重視家庭動力的影響,特別是手足的關係,是治療過程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很多適應困難的原因,可以在此找到解答(諮商理論,p78)。雖然我們應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們做硬性的歸類,但是阿德勒的說法,幫助我們了解幼年時期的手足敵對關係,所形成的性格傾向,對於日後與人相處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p174

 

敘事治療簡介 --- 林杏足教授主講

一、敘事諮商的基本假設
         1.
敘事的隱喻:
         (1)
敘說是人類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說其故事。
         (2)
故事是有生命的東西,每個人用其故事來展現其人生。
         (3)
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發生的事很多,但我選取其中的情節

一、敘事諮商的基本假設
         1.
敘事的隱喻:
         (1)
敘說是人類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說其故事。
         (2)
故事是有生命的東西,每個人用其故事來展現其人生。
         (3)
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發生的事很多,但我選取其中的情節來成為我的故事。人會過濾生活事件中何者會進人我的主要故事(dominant story)
         (4)
人經歷事件,也不斷詮釋其意義。
         (5)
總有特定的事特別突顯,不斷的儲存記憶。成為圍繞著某個主軸、曲調的我的主要故事; 不符合這個主軸、曲調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稱為替代故事(alternative story)
         (6)
治療師應相信生命中有其他部分,雖未被描述,但仍在許多可能性,治療師的職責即在求與當事人共同尋求新的事件,創造新的故事敘說,並賦予新的生命意義。一個替代故事可以納入當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調之一時,即使有問題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繼續存在,但當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2.
社會結構與後現代世界觀:
         (1)
權力深植文化中,壓迫著我們。
         (2)
社會中的主流論述經常決定我們應如何說故事,限制我們述說故事的創造力。
         (3)
替代的故事,經常是無法納入主流論述而被遺忘。
         (4)
解構主要故事的文化信念,可以帶來新的可能性。
         (5)
多重的述說,多動的真實,代替主流論述與唯一的真實。
         3.
人與問題的關係:
         (1)
「問題」才是問題,人不是問題。問題本身有其生命,問題運作時會影響此人,但此問題不是此人。
         (2)
看到問題是一故事,但可有另一個故事,問題的出現是有其世界觀。
         (3)
每個人都是專家,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由其來評斷其生活或問是好不好。
         (4)
見治療師之前,早就自療一段時間了。
         (5)
許多問題都是種族、階級、性取向、性別等文化環境所營造出來的。
         (6)
尋求幫助會造成低估自己能力,會限制他們自我資源的應用。
         (7)
再度對生命取得主權,會重新取得自我的資源。
         (8)
問題的控制力不會絕對的掌控的。人的一生當中,總有幾回不被問題影響的經驗,問題是不會百分之百操縱人的。
二、打開生命故事的重圍--- 發展外化式的對話
         1.
外化對話的基本概念:
        
敘事治療最廣為人知的策略 : 問題外化(extematizing of problems)是由 Michael White and David Epson二人發展出來的。
         (1)
問題會運作衝擊或滲透人的生活,是獨立於人的東西,化外是此

信念的實踐。
         (2)
問題外可以打開空間,讓當事人做自己故事的作者。
         (3)
外化的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4)
問題外化不是要消滅、剷除、殺死問題。透過外化是要創造一種語言的和關係的情境空間,讓原本被問題給擠壓、壓迫、和控制的個人滿能夠想像並活化個人如何與問題有不同的關係或較偏好的關係。
         (5)
外化對話已漸替代問題外化,其意義在於外化的態度與使用,是在諮商關係中不斷持續開展的。
        
         2.
如何進行外化:
         (1)
客觀化 : 將問題和當事人分開,使當事人有一空間來省視問題和自己的關係。諮商師可以透過修飾當事人使用的語言,使問題客觀化,例如「他的誤解是如何讓你感到難受?」、「內向是怎樣讓你無法和人形成朋友關係?
         (2)
命名 : 在經過一段談話後,諮商師可以請當事人對其描述的困擾或經驗給個名字,例如「後已談了不少有關你在學校裡的一些事情,不曉得如果要為你在學校裡碰到的討厭的事,取個名字的話,你會叫它做什麼?
        
在諮商的初期,當事人的敘述仍不充分時,命名可能會有困難,此時可暫時以「它」或「這個困擾」來指稱,等資訊較多時再請當事人命名較妥適。
        
         (3)
擬人化 : 這是較具戲劇效果的方法,是將問題視為有生命的個體,它是有動機、有想法、有感受的東要,它會侵入當事人的生活領域、人際關係。例如「衝動這個傢伙經常對你說些什麼?」、「逃避這個壞東西似乎會溜進你的學校生活,你知道它的有什麼企圖嗎?
         (4)
探索「問題」與人的相對影響問句 :有四個方向著手
         >
問題發展的歷史長度 :例 「這個問題跑出來多久了?」、「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還是變得比較好?
         >
問題統治的幅員 : 例「它影響你的生活有那些層面?」、「它似乎影響了你的學校生活,還有其他部分?比如在家?
         >
問題效應的深度 : 例「它影響你的朋友關係有多深刻?」、「這個問題的壓感有多重?
         >
問題如何達成上述的影響 : 「自責是如何告訴你,你應該要對父母的離婚負起責任?」、「孤單是如何侵入你的家庭,偷走了你所有的快樂?
        
三、照見生命故事中的例外與閃亮時刻 -----獨特結果的問話
1.
獨特結果的意義:
        
獨特結果是指那些無法由充滿問題的主要故事所預測的情節或經驗。
         2.
獨特結果的問話:
        
透過發問引導當事人尋找過去、現在時間中,症狀問題沒有發生的

例外情形,當事人對付問題有效適應生活的例子,以找回這些正向、有能力感、自信的情節,以破除舊有故事的強勢,以創造新故事的可能空間。
         >
關於既有的獨特結果 : 例 「過去兩週中和母親衝突中,有沒有那個時刻,你曾覺得衝突有減弱的跡象?
         >
假設經驗的對話 : 例 「如果沒有自信已經把你控制了,那時會發生什麼事?
         >
不同觀點、背景與時間架構的問話 : 例 「關於你怎麼適應這種困境,你的祖母會怎麼說?」、「懶惰影響你全部的生活,還是只影響學校生活?
        
四、結語
        
敘事諮商經由問題外化、獨特結果及發展替代故事的對話過程,發現已存在當事人生活經驗中,但未說出的或遺落於原先自我敘說之外的閃亮時刻及獨特結果等事件,催化當事人得以和充滿問題的人生故分開,他們將體驗到原屬個人的自主力量與動能,這種賦權給當事人的過程,是相當具有力量的。
        
然而,敘事諮商更重要的衝擊,應是在開啟諮商輔導工作者對於專業權威也可能是一重壓迫的反思,凹力鏘看待當事人和其問題的視框,由內在病理轉變到發現並重視當事人內在知識和正向力量,這基本上是一種看待生命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世界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