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協助學生探討個人學習困難的原因
3.協助學生了解有效的學習策略
4.協助學生訂定學習計畫
根據Mayer〈1992〉的分類,與教學有關的三種對學習的看法是:〈1〉學習是「反應的習得」,〈2〉學習是「知識的習得」,〈3〉學習是「知識的建構」。以下分別說明之。
大體而言,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均主張是「反應的習得」。因此,不管透過反覆練習或透過增強,如果能使學生習得新的反應、建立新的習慣,便算產生了學習,而學習結果的評量便以行為改變的總量為依據。這種看法對教學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學生容易成為被動的學習者。教師教學的目的是在於增加學習者學習庫存當中正確「反應」的數量和強度。
早期〈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認知學派學習理論主張學習乃是「知識的習得」。採用這種觀點的心理學家不再把研究重點放在反應的習得,而改把重點放在「知識」的習得上面。在這種觀點之下,學習者變為訊息的處理者,而教師便變為資訊的分配者。於是,「課程」乃變成教師教學時的重心了。教師的主要目的是安排教學情境,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庫存中的知識總量。於是,以成就測驗來評估學生習得知識的總量,自然而然便變成最常見的評量手段了。
認知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之間變得更為成熟,學習被認為乃是「知識的建構」。採用這種觀點的研究者不再認為學習是知識的「習得」,也不再認為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相反的,他們認為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是可以在學習期間使用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s〉來控制他〈她〉們的認知歷程的主動學習者。所以,學習是指學習者主動的去選擇有關的訊息,並利用學習者既的知識來詮釋此一訊息的歷程。因為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所以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建構意義的歷程中,教師乃成為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者。採用此種學習者中心的觀點時,教師的的注意重點便不在課程上,而是在「學生的認知」上面。教學的重點乃在於培養學生那些適於特定學科領域的學習策略及思考策略。學習的評量也就比過去更重視質的評量,用以評估學生「如何」建構知識和處理知識,而不像過去偏重以量的方式評估學生學習量的多少。這些觀點並非全新,過去皮亞傑的同化〈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的說法均含有這種觀念在內,但是這些對最近的教學研究取向卻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是一所私立的國民中學,仍然存有升學的壓力;而有些學生總是埋頭苦
讀,卻依然得不到好成績,於是輔導室便針對這些學生著手研究,發現原
來他〈她〉們在學習上出了點問題,可能是在於學習的方法或策略以及時
間上的運用不當,所以,輔導室便想找些方法想來幫助這些學生。
2.林清山〈民86〉。有效學習的方法。教育部發行。
3.李詠吟、張德榮〈民82〉。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
:中國行為科學社。
4.林英云〈民85〉。高效率讀書學習法。臺北市: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單元一:學習診療室
活動流程 |
時間 |
附註 |
這項活動是要讓同學看看平常學習時的各種情形。
|
15
|
§教師可於學生討論時,將黑板畫分為與組數相同之等大區塊,並標明組別。
|
觀察了同學各種學習情形,進一步檢查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表現,找出影響學習效果的原因。
|
20 |
§檢查表為三點量表,自左自右分別表示符合、普通、不符合。 §填答時間需10分鐘。
|
|
10 |
§健康項目代表的學習要素可參見〈附錄三〉。 |
單元二:讀書A計畫
活動流程 |
時間 |
附註 |
讓同學合力完成一項任務。
|
10
|
§畫兩幅簡化的動物是為了增加趣味性,也讓有繪畫能力的同學表現一下。 §靶紙由內而外可分別標上100、80、50、30等得分,由老師為兩圖加圈是為了讓兩組得分難易相似。 |
教師擬定讀書計畫,有五個必要的步驟,為了將他們牢記在心,請同學花點心思將這五布驟編成最好記的「順口溜」。
|
10 |
§如學生認為有困難,教師可舉例:食〈時間〉、飯〈範圍〉、配〈分配〉、雞〈計畫〉、汁〈執行〉。 |
|
20 |
|
讀書計畫不僅是「紙上談兵」,更要緊的是付諸行動,由每日計畫〈今日工作單〉到短期計畫〈一週平時或考前的計畫〉,以後同學還可將此能力擴展到更長期的計畫〈如聯考〉,這些都是有效的學習策略。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