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之「原舞曲」、「原氣一番」

 


活動名稱:多元文化教育之「原舞曲」、「原氣一番」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范雅惠

 

 

適用對象

國中二年級

活動時間

50分鐘

設計者

范雅惠

準備器材

視聽器材、學習單、「快樂的豐年祭」音樂CD

單元名稱

多元文化教育之「原舞曲」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體驗多元文化的不同面貌,並能給予尊重。

2. 培養學生團隊的精神並增進情誼,了解合作學習的重要。

3. 培養學生對基本人權的尊重與認識。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具及教學資源

 

 

 

 

 

 

影片欣賞

 

 

 

 

 

暖身活動

 

 

 

 

 

 

 

 

 

 

 

 

 

 

 

 

 

 

 

 

 

 

 

 

一、準備活動

1.前言: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原舞曲」,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阿美族的豐年祭,那麼我們現在來欣賞一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發展出來的舞蹈,待會我們會讓大家試試看喔!

 

2.引起動機

(1) 播放阿美族豐年祭影片

http://www.sinica.edu.tw/~video/main/index.html

A迎靈B宴靈C送靈D都市豐年祭

(2) 教師介紹阿美族豐年祭的由來及意義

(詳見附錄一)

 

3.暖身活動:跳山地舞

※指導語:各位同學,我們要來學山地舞,現在先把準備好的腳鏈鈴鐺戴上,然後站起來依照組別排排站,選擇一個適當的位置不要和其他組別撞到囉!再來把你們的手交錯牽起來,不會的看老師這邊示範。

    活動進行

引導學生走、跑、跳、轉等動作的練習:

(1)讓學生按照組別一字排開,並將手牽上

(2)用不同的速度前進、後退、跑步或跳躍。要注意間隔,以免碰撞。

(3)重心壓低向前快走或小跑步。

 

二、發展活動

()老師示範說明舞步,引導學生練習舞蹈的基本動作。

1.第一段:捕魚及狩獵(走步、走踏步)

(1)前進走步:重心於右足(一拍),左足跟進(一拍),雙手自然上舉左右搖擺。

(2)走踏步:走走走點踏(前進四拍,後退四拍),左踏(一拍),右踏(一拍),右點點。

 

2.第二段:敬老(跺步、併跳蹲步)

(1)內圈人坐姿、單足舉膝、抬腳原地跺步

(2)外圈→右踏一步(一拍)左足併跳蹲(一拍)手由右後斜前擺(左邊反之)。

 

3.第三段:祭祖、慶豐年(全體牽雙手、順時間反向前進)

(1)交叉→側進步

(2)左足側前踏(二拍)→右足交叉前踏(二拍)→左足後退側踏→右足交叉後踏(二拍)

 

三、綜合活動

1.學習單小組討論 (附件一)

2.心得分享

方向(1)合作學習的感想

    (2)面對異文化該有的態度

3.結語:

相信大家都對活動過程有了一些想法及心得,老師希望這堂課能帶給你們一種全新的角度,去體驗和我們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懂得去尊重,去包容,並且體認到和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重要。

 

 

 

 

2

 

 

5

 

 

5

 

 

 

2

 

 

8

 

 

 

 

 

 

15

 

 

 

 

 

 

 

 

 

 

 

 

 

5

5

 

 

 

3

 

 

 

   

 

 

 

視聽器材

 

 

 

 

 

音樂CD

 

 

 

 

 

 

 

 

 

音樂CD

 

 

 

 

 

 

 

 

 

 

 

 

 

學習單


 

*附件

[附件一]學習單                          我是第____    姓名:__________

1.      在必須與他人配合跳舞的過程中,你的感覺如何?

2.      請分享四段舞蹈影片中令你最喜歡的部分並說明理由。

3.      請分享親身參與的三段舞蹈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4.      相較於不同文化下的產物,你的看法如何?

5.      在今天整個活動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適用對象

國中二年級

活動時間

50分鐘

設計者

范雅惠

準備器材

視聽器材、學習單、簡報

單元名稱

多元文化教育之「原氣一番」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體驗多元文化的不同面貌,並能給予尊重。

2. 了解次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不便和限制,並進一步接納。

3. 培養學生對基本人權的尊重與認識。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具及教學資源

 

 

 

 

 

簡報分享

 

 

 

 

 

 

 

 

 

影片欣賞

 

 

 

 

 

 

 

 

 

 

 

一、引起動機

1.前言: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原氣一番」,延續上一週的主題,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原住民朋友的就業問題,以及他們面對到民族遺產該如何延續下去的問題,現在,我們先來看一份資料。

2.暖身活動:簡報分享(詳見附件一)

3.小組討論

4.心得分享

方向(1)原住民就業有哪些困難

    (2)我們能如何給予協助

    (3)同理心的運用

一、發展活動

影片欣賞

http://www.sinica.edu.tw/~video/e_movie/index.html

永遠的部落─波峰與波谷之間簡介:

夏曼•藍波安在傳統的搖籃中長大。追尋著前途,憧憬著未來,不甘心永遠只是丁字褲的命運。經歷知識與文明的洗禮,重回海島,審視了自己民族的遭逢,明白了在波峰與波谷之間推移不變的律動中,達悟族的未來是樂觀與希望的。「海是母親的奶水,島是父親的胸膛」,達悟族亙古以來是這麼的說著。影片中夏曼•藍波安對於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到台灣就學,以及當他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又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讓他決定重回蘭嶼,都有一番深刻自省的剖析。

二、綜合活動

1.學習單小組討論 (附件一)

2.心得分享

方向(1)原住民有哪些先天上的限制與優勢

    (2)原住民文化傳承上的困境

    (3)在面對異文化該有的態度(同理、尊重)

3.結語:

臺灣原住民文化隨著社會的整體發展而有所變遷,昔日他們以部落為基礎的生活內涵,因為與其他族群的接觸交流,逐漸產生融合並且吸納了外來的因素,更使原住民文化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希望我們上完這堂課後,大家能去除偏見,以同理的心態,給予多元文化的尊重。

 

 

 

2

 

2

  3

  5

 

 

 

 

26

 

 

 

 

 

 

5

5

 

 

 

 

 

2

 

 

 

  

 

 

簡報資料

 

 

 

 

 

視聽器材

 

 

 

 

 

學習單

 

*附件

[附件 一]

悲情邊緣人 15萬原住民 都市新遊民

陳慶華/專題報導 2004-12-19 15:00

 

台灣近40萬的原住民,超過1/3都已經離鄉背井到平地討生活,由於謀職不易,無法負擔高房價,絕大多數的原住民都在租屋、搭房子或四處流浪下過日子,徘徊都市外圍成為名副其實「都市邊緣人」。北部地區因找工作機會多,340年來,移居在大台北及桃竹苗的原住民佔了1半以上,不少已經安家落戶,但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在居住、工作方面無法穩定。所以,10多年前大台北週邊就有不少處原住民聚居的平地聚落,如汐止的花東新村、內湖的快樂新村等,以及新店、大漢溪畔許多水岸聚落等,後來分別受到地方政府拆除、驅趕的命運,目前北部仍存的原住民聚落已不多。政府在拆除了當時的「違建」後,都進行了後續的安置動作,提供租金補助讓他們遷居國宅,表面上暫時解決了原住民聚落違建問題,但實際上,如當時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下被安置到台北市內湖東湖國宅的住戶為例,因無法負擔每個月1萬元上下的租金,其中20戶已搬走16戶,可能早已成為新遊民。而沒有了大型聚集的聚落,並不表示遷移平地的原住民住的問題獲得解決,由於各地方政府都把原住民自行搭建的聚落視為違建,不讓他們有聚集、擴大的機會,因此,如今大台北週邊的山邊、水域原住民分佈非常零星、並且隨著可能找到的工作機會,流動非常快。原住民有蓋房子的天份,不論他們流浪到哪裡 ,只要找得著木頭、可供遮風避雨的木板、鐵板等,他們可以很快的搭起自己的房子,因此 ,在北部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原住民臨時搭蓋的房子,成為真正的「都市邊緣人」。這些原住民有著共通的找工作、用水、用電、戶籍、醫療、治安等問題,但離開了家鄉,由於原鄉也遭逢土地收回,農產品低價等問題,他們也返回不了山地部落。

 

[附件二]學習單                          我是第____    姓名:__________ 

1.你認為片中的「波峰」和「波谷」對主角而言的意義為何?

2.主角認為新一代的雅美族無法繼承的信念是什麼?

3.片中主角曾說「外地的朋友」對他們的族群有偏見,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落伍的,卻忽略了蘭嶼島上三千多人已在此以傳統方式生活了一千多年,你的想法是?

4.請分享影片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並說明理由

5.在今天整個活動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附件三]回饋單     

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活動回饋表

非常不滿意  不滿意   滿意   非常滿意

1.      對於這次課程活動的整體滿意度      1         2        3       4

2.      對於這次課程活動的氣氛            1         2        3       4

3.      對於教課老師的表現                1         2        3       4

4.      對於活動內容的滿意度              1         2        3       4

5.      對於活動所帶給你的收穫            1         2        3       4

6.      對於整個活動有無其他建議或想法?


謝謝你的參與!

附錄

[附錄一]

阿美族的豐年祭

阿美族各部落的豐年祭分別在每年七月至九月間舉行。族人辛勤耕作一整年而有所收成時,藉由舉行豐年祭, 一方面對祖靈的眷顧表達感恩之意,一方面族人也彼此相互慰藉。

統的豐年祭祭歌為神聖的歌謠,歌詞皆由ho-ha-hay等襯詞構成,不同於由ho-hay-yan所構成的一般歌謠。Ho-ha-hay 等襯詞並非是沒有意義的虛詞,它是對「神秘世界」所發出的聲音,沒有特定對象且超越時空。阿美族各部落至今仍留 傳的豐年祭祭歌,在曲調與數目上彼此都不太一樣。祭典期間,各部落便反覆唱著這些祭歌、跳著祭舞。

  傳統阿美族部落豐年祭,可以分為迎靈、宴靈及送靈三個階段。第一夜為迎靈之夜,之後數日為宴靈及送靈。迎靈時,頭目與部落長老吟唱迎靈祭歌。因為頭目具有與神秘世界溝通的能力,所以在迎靈祭歌中,頭目可加入實詞歌詞以招求 祖靈降臨。

  阿美族傳統部落社會,是透過年齡階級組織來運作的。不同的年齡階級有著不同的執掌與本分,並以此支撐起整個部落社會的生活與人際網絡。而豐年祭,這個以男性為核心的祭典,正可以看出年齡階級組織運作下所維持的部落倫理。

  祭典中,部落男性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圓形,慎重而熱情的歌唱跳舞。各年齡階級身穿不同的祭典服飾,依年齡大小次序排列著。圓圈中央象徵與部落祖靈最接近的神聖地域,退休級的老人就圍坐在這個地方。唱祭歌時,是以領唱和腔為主 要唱法。領唱是由頭目或該年齡階級的級長擔任,和腔則是由其他部落成員一起齊唱。領唱和腔不僅說明了部落的倫理秩序,也象徵著各階級團結一心。

  豐年祭的「歌」,是與祖靈溝通的媒介。然而由於各部落有著不同時空逝去的祖靈,加上地理位置的區隔,因此各部落豐年祭的歌舞便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不過,彼此間仍有些共通的元素貫穿其中。

  喝酒在豐年祭中是一種儀式。祖靈只認定且停佇在有酒杯的氣氛與光影之處。藉著喝酒,歡樂的氣氛才得以釋放。而在用力的歌舞唱跳中,自身靈魂與軀體的辛勞才能夠得到慰藉,並以自己的身體當成獻祭的器皿,一直通往祖靈引導的路 。

  以男性為主的豐年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意義,而且也承載著部落的運轉與記憶。而女性在豐年祭的結尾,則扮演「送靈」的角色。藉由女性孕育生命、安定生命的力量,使得部落族人能夠逐漸地從豐年祭的情境中,回歸至一般日常 生活。

  近年來,許多遷居都市的阿美族人也在所居住的城市裡舉辦豐年祭。然而這已經與傳統部落豐年祭的風貌大不相同了。 太多外來政治力的介入,使得都市豐年祭已經漸漸偏離承襲祖靈樣式的傳統。

 

*理論基礎 

多元文化教育之發展背景

隨著資訊交流愈加快速,國與國的距離愈來愈近,各族群文化交會機會增多,多元文化的存在成為事實,而我們也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多元文化教育成為未來發展不可抑扼的趨勢。為了解多元文化之真諦,需以其發展之背景為起點,基本上,有三個背景因素(Fereshteh,1995;Bennett,1986;Leicester,1992)

(一)對同化論及融爐論的反動

早在美國十九世紀殖民時期,即實施「同化 理論」(assimilation theory),期望建立一個文化政治統一的新國家; 至十九世紀末由「同化論」進入「融爐論」 (melting theory), 遠離新移民既有的傳統、文化、宗教與習俗,本身的母語亦逐漸被淡忘,由英語取代,並由原來的美國人種及其他不同的民族,融合成世界新文化。該融合理念逐漸加劇,卻引發移民族群的反動。

(二)受種族復興運動之激勵

60年代及70年代時,西方民主國家中,現有的理論不能說明複雜的種族本質,種族復興運動逐漸興起,這種一方面趨向融合,一方面著重自身文化的族群情結,引發極巨之浪潮。種族復興運動的主要目標在為使本族以外之其他種族獲得平等。種族改革者視學校為獲得釋放的重要工具,所以他們企求改革學校教育。

(三)受民權運動等的支持

1960年代中期, 有三股力量匯聚,一為民權運動 (The civil right movement) 趨向成熟與完善;二為學校教科書 (school texbooks) 受到批判性的分析,認為教科書應包含其他族群不同經驗與文化;三為立於缺點導向 (daficiency rientation) 的假設重新受到評估。民權運動開始當作一種消極的與無暴力的方式,以修正壓迫特殊民族團體 (racial group) 的法律, 到1960年代末期,民權運動成為一種積極的運動,加入美國各項有色人種的運動,導向於尋求自覺與權力。該運動亦促發1968年的雙語教育法案的訂定,並影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e-education movement)

1970年期間,早期的學校改革理想在許多教 室內出現,教育者受到多方面的鼓勵與支持,全美種族團體發展與表現出他們的特性與文化傳統,並開始認同自己的種族。

19801990年間影響多元文化教育實施的促動者為美國國會中師資培育的認可機構 (NCATE),其所擬具的教師認可標準之中,亦將多元文化教育是否列入課表及教師是否受過該訓練為認可的指標之一(Fereshteh,1995)

1980年代以後,這些支持的力量逐漸減少,但多元文化教育策略的觀念仍持續發展,迄今已變成國際性的運動,在歐洲大陸、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引起極大的浪潮。

多元文化教育之意義與目標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其他文化,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

多元文化教育應該達到何種境界,就成為早期提倡者智慧性與情緒性活動的主體。其意識形態就是社會變遷的一種意識形態,不僅統整被社會忽略的文化,而是改變社會的同一結構,包括下列兩個主要的成份:文化多元論(cultural pluralism)和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 此二者也就成為社會與學校的目標(Bennett,1986;沈六,1986)

多元文化教育主在幫助老師善於達成教育的理想:促進所有學生知能、社會、個人的發展,使每位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一般說來,多元文化教育具下列五項目標 (Gollnick,1980): 

1. 不同文化強度和價值的提昇。

2. 尊重人權,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

3. 增進人類生活選擇的向度。

4. 主張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

5. 促進各群體間權力分配的均等。

從上述目標可知: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便在自己的微型文化、其他微型文化、國家巨型文化及全球社區中,發揮應有的功能。在多元文化的推動方面,多元文化學者卡森表示「只有地方社區才能決定學校需要什麼」(Carson,1994;Blackledge,1995)。在英國 1988教育改革法案及芝加哥1988年學校教育改革法案公佈後,學校決策對弱勢文化學生的問題逐漸重視,更促發家長及社區成員參與學校改革,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價值共同塑造教育的成果(Blackledge,1995)

提德特等人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整體目標是世界和諧,使我們和不同族群的人共存於世界中。因此學校必須補充學生的文化經驗,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由自己的文化開始,激發強烈的價值感和自尊心,進而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並將同情的理解延伸至其他國家,缺乏這樣的理解和移情,語言和價值不同的人將無法和平共處 ( 黃政傑,1993),因此語言教育將成為多元文化教育的要素,透過語言教育擴充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對自己及其他文化的認知,肯定自己的文化,也尊重其他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