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生命喜悅!』、從自殺看生命價值、我的未來不是夢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5級 沈怡吟、陳柔岑、蕭穎妍、陳怡螢、李宛芸、楊淑宜、易怡欣
單元名稱 |
生命教育之『生命喜悅!』 |
次數 |
第一次 |
人數 |
40人 |
|||
時間 |
50分鐘 |
地點 |
一般教室 |
|||||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寶貴該好好愛惜生命。 2.讓學生了解到生命的可貴。 3.培養學生面對重大事情時調整心態的能力。
|
|||||||
準備器材 |
黑板、PPT、海報、A4紙、彩色筆、剪報、影片、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學習單、小卡、輕音樂、CD player。 |
|||||||
設計者 |
沈怡吟、陳柔岑、蕭穎妍、陳怡螢、李宛芸、楊淑宜、易怡欣 |
|||||||
活動名稱 |
活動流程 |
時間 |
器材 |
備註 |
||||
暖身活動
影片播放
分組活動
討論
生命圓餅圖
分享
回家作業
預告下次上課 |
一、引起動機 1. 制定班級生活公約:約定班級公約,要求學生遵守。【教師帶領學生念上課規範加以解釋,並要求學生切實做到】「老師今天有幾條規定希望同學可以遵守,這是我們上課的共同小秘密,希望大家可以按照規定,那我們現在大家一起唸一遍吧!」。 2. 影片播放:以電影「生之喜悅」帶入,讓學生們了解到生命的誕生及演化過程是非常寶貴的,希望以此提醒同學要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 3. 將成員分組:分成十組,並發下名牌要求組長配戴上,以方便教師於課程進行中點組別起來回答問題。 4. 討論影片內容:教師會發下學習單,請各組分別討論對於該部影片有何看法及感想,討論完後,請各組派代表上台分享。
二、發展活動 1.教師分享個人生命圓餅圖: 老師事先畫好一張生命圓餅圖,圖上包括從出生到現在所發生重要的點點滴滴,「老師畫了這一張生命圓餅圖,記錄下我獨一無二的生命,和各位同學分享,現在老師發下白紙希望每一位同學都可以畫下屬於你自己最特別的生命圓餅圖,記錄下你覺得最特別的事情,無論是好或是壞,畫好之後請跟你的組內夥伴一起分享喔!分享完後,老師希望各組都有自願的同學,願意和全班一起分享你最特別的生活喔!」 2.介紹生命圓餅圖的作用: 這一張生命圓餅圖一定沒有任何一個人跟你的是一模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最特別的,所以老師希望每一位同學都好好的想一想,你有什麼特別的人生大件事,願意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的,一一的把它描畫下來吧! 3.學生自行描繪生命圓餅圖: 教師發下A4紙之後,要求學生安靜的思考,盡力的畫出自己的生命圓餅圖。 4.分組討論活動: 與組內成員分享自己的生命圓餅圖,將自己人生最特別的部分一一的分享給組內的成員聽,組員必須用心、仔細聆聽,並試著同理分享組員的心情。 5.全班分享: 教師詢問有無自願分享的同學,請同學站起來分享他們的生命圓餅圖,說說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請班上同學仔細聆聽,同理該位同學的感受。 三、綜合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最獨特的生命歷程: 「老師希望你們可以想想自己這麼獨特的人生過程,和組內的夥伴分享完之後,相信大家一定都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特別,每一個人都像天空中閃閃發亮的小星星一樣,擁有最獨特的光芒,現在老師發下小卡,請你們寫下你們想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可以是座右銘,可以是任何你覺得對自己有意義的文字,甚至是圖畫,給自己一個努力、認真活著面對毎一天一個大大勉勵吧!」 2.交代回家作業: 這一次的回家作業,老師希望你們可以動動腦想一想,你們在生活中,如果面對困難你該如何解決,要怎麼做?是積極面對?還是想辦法逃避呢?認真的想一想,將你的想法寫在學習單上,下次上課時請交給老師。 3.預告下次上課內容:下次我們要討論自殺,請同學們蒐集一些剪報,一起來分享你的想法吧!
|
1’
15’
2’
5’
3’
2’
5’
5’
5’
3’
2’
2‘ |
海報。
影片、筆記型電腦、單槍
小卡
學習單
A4紙
CD player
小卡
|
教案一理論基礎詳見附錄一
詳見附件一
|
*附件
[附件一]課程回饋單:
一、請簡單敘述上完生命教育課程對於生命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二、對於自殺你有什麼的想法?你認為為什麼會有這樣衝動的行為呢?
三、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都是怎麼樣去解決它呢?是積極面對還是被動逃避呢?
四、當你聽完這麼多同學的敘述之後,你對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有什麼想法呢?
單元名稱 |
從自殺看生命價值 |
次數 |
第二次 |
時間 |
50分鐘 |
|||
人數 |
40人 |
地點 |
一般教室 |
|||||
教學目標 |
1. 了解自殺是不良行為。 2. 了解自殺所帶來之結果與後果。 3. 讓學生思考面對問題時該具備的解決能力或方法。 4. 藉由角色扮演之過程體會自殺與不自殺所帶來結果之差別,進 而領悟生命價值的意義。
|
|||||||
準備器材 |
新聞剪報或片段文章、手提電腦、單槍、籤條、學習單、碼錶、角色的故事大網 |
|||||||
設計者 |
沈怡吟、陳柔岑、蕭穎妍、陳怡螢、李宛芸、易怡欣、楊淑宜 |
|||||||
教學活動 |
|
時間 |
教具及教學資源 |
備註 |
||||
暖身活動
體驗活動 : 角色扮演
動動腦 :活動感想之分享
總結 |
一、 引起動機 1、前言 指導語: 各位同學,今天老師想要請你們想幾個問題。假設今天你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覺得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離開?(病死、為國捐驅、意外死亡<車禍等>、老死或者是「自殺」)那你又覺得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幾歲呢?接下來,老師讓你們看看一個最近大家都很熟悉的新聞。 ☆播放「徐子婷」自殺新聞剪報的PPT。 二、 發展活動 指導語: 那剛剛同學都看到了徐子婷自殺的新聞剪報,現在老師請你假設一下,今天如果徐子婷是你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做出這樣的行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及想法?不過在討論及分享之前老師有個小小的叮嚀:請大家先不要討論徐子婷為了什麼原因自殺,老師希望你們討論的是她自殺的行為,就你站在好朋友的立場看來,對你或身邊的人及她自己的影響會是什麼? 三、 綜合活動 1.分為5組(以5~6人為一組) 2.指導語: 現在大家對自這個行為都有一些些自己的想法,每一組手邊應該都有拿到老師剛剛發的故事大綱了;接下來老師希望大家可以試著扮演徐子婷或是她的家人或者朋友,在遇到困難(不一定是愛情問題,可以是所有你認為很難解決的問題)時,除了自殺這個方法,還可以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去面對或解決。 3.活動開始: 請同學就故事大網進行討論及組內角色分配和呈現方式,並將討論結果紀錄於紀錄單上。 4.各組分別上台表演,各組表演時間為2分鐘。 四、 活動感想討論 1. 指導語: 剛剛相信大家都看過彼此的表演了,老師覺得每位同學心中應該都有不少的想法或疑問,那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大家的想法或疑問是什麼?那老師也希望大家說說看除了自殺的方法外,還有哪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對於各組分享之內容或發言做統整,並做課業最後之結語結尾。 結語: 今天老師請大家想了很多除了自殺以外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有很多的解決方法,只要你能勇敢面對,事情一定都可以解決。自殺所帶來的影響跟後果,在剛剛得活動中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其實自殺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最親近你的人受到傷害,而且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裡老師也希望大家多關心支持身邊的人,並且愛惜自己的生命,勇敢的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對下一次課程作預告及提醒要準備物品。
|
3”
3”
3”
5”
10”
8”
4” |
剪報的PPT
分發學習單(新聞剪報)---詳見附件二
分發故事大網(每組)、抽籤及紀錄單---詳見附件三及附件四 (每組---學員留著)
回收學習單(每個人—收回) 分發及回收回饋單(每個人—收回)---詳見附件五 |
|
*附件
[附件二]
生命教育之「從自殺看生命價值」課程單元學習單
姓名: 班別: 學號:
1. 假如你是徐子婷的一位好朋友,她這樣的行為,對你的感覺會是怎樣?你對她這樣的行為又有怎樣的看法?
2. 生命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擾,你認為用自殺的行為對面,值得嗎?為什麼?
3. 自殺的行為對於家人的影響會是什麼?
[附件三]
生命教育之「從自殺看生命價值」單元課程紀錄單
日期: / / / |
組員: |
單元名稱: |
|
組別: |
紀錄者: |
討論內容: |
[附件 四]
故事大綱
故事主角:徐子婷
徐子婷是一位14歲的國中生,最近她的心情一直都不好。數學老是考不好;這次的段考成績又退步了,回家還因此跟爸媽大吵一架;到學校的時候因為心情不好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發生爭執,兩人賭氣,誰也不讓誰,氣氛冰到最高點。徐子婷覺得自己真的是衰透了,覺得自己為什麼偏偏這麼不幸運,遇到這麼多倒楣的事,一度想死了算了、一了百了,但是………………………..
[附件五]團體輔導
生命教育之「從自殺看生命價值」課程單元回饋單
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性別:男_____女_____
非常不滿意 不滿意 不確定 滿意 非常滿意
1.對於這次課程活動整體的滿意度 1 2 3 4 5
2.對於這次課程活動的整體氣氛 1 2 3 4 5
3.對於報告同學(老師)的表達能力和表現 1 2 3 4 5
4.對於整個活動進行的方式 1 2 3 4 5
(教學方式)
5.對於整個活動內容帶給你的收穫 1 2 3 4 5
6.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參與度 1 2 3 4 5
7.對於這次活動有什麼建議和任何想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您的參與,並祝您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單元名稱 |
我的未來不是夢 |
次數 |
第三次 |
人數 |
42人 |
|||
時間 |
50分鐘 |
地點 |
一般教室 |
|||||
教學目標 |
1. 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程度的了解 2. 開始做生涯規劃 |
|||||||
準備器材 |
黑板、PPT、海報、 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學習單、小卡、輕音樂、CD player。 |
|||||||
設計者 |
沈怡吟、陳柔岑、蕭穎妍、陳怡螢、李宛芸、楊淑宜、易怡欣 |
|||||||
活動名稱 |
活動流程 |
時間 |
器材 |
備註 |
||||
暖身活動:歌曲欣賞
職業猜猜猜
老師講解
|
一、 引起動機 歌曲欣賞 【指導語】 各位同學大家好,從上個星期我們探討從自殺看生命價值,想必大家都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一定的認識了,而我門今天延伸的學習是要探討未來的生涯規劃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想必大家對這首歌也不陌生吧,我們現在就來聽聽這首歌,在聽完後我們會進行一些小討論. 二.聽完歌後:進行討論 【指導語】 各位同學,在聽完這首歌之後,請問大家對這歌詞的內容有任何想法的?可以舉手發言. 三.老師解釋主題並帶出"對生命的願景” 【指導語】 這首歌在說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不管如何辛苦,都會努力地撐下去,也不會自暴自棄,或許剛開始時會有些迷惑或是徬徨失措,但一旦確定了,便會勇往直前!在聽完這首膾炙人口又勵志的歌曲,是否讓你編織起自己對生命的願景了呢? 二、發展活動 一.主要活動:職業猜猜猜 【指導語】 今天我們要玩一個小遊戲,叫做職業猜猜猜。 ◎活動內容說明 【指導語】 1、就是老師這邊有幾個題目,老師抽出其中一個,然後每組輪流發問,老師只會回答你是-不是,並且給一些小提示,然後知道答案的組,請在黑板上寫下答案。 2、答對最多的組,老師會在你的獎勵卡上蓋印章喔,集滿可以換獎品喔! 3、好,現在我們請幾個同學來示範。 ◎ 活動進行 ◎ 活動結束 【指導語】 1.好,相信同學都對於一些職業有些了解與認識了吧!
二、主要活動:你好,這是我的名片 【指導語】 經由剛才的活動,相信大家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有一些想法,現在,我門來為自己設計一張屬於20年後自己的名片。 ◎活動內容說明 【指導語】 1.大家手邊都有一張空白的名片,有誰沒有拿到的? 2.大家先看黑板,這是老師我的名片,你們可以寫上你的名字、任職的公司、職業等等。 3.並且可以幫它裝飾喔。 ◎ 活動進行 ◎ 活動結束 【指導語】 1.好,大家都設計好了嗎?再一分鐘 2.大家和自己的組員分享。 3.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怡欣老師。
三、綜合活動 一.主要活動:分享與討論: 【指導語】 各位同學,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把自己的名片設計好了,那請各小組為成一圈,彼此分享你們各自設計的名片,以及你對未來想要從事職業。
二.統整: 【指導語】 那我們今天從開始分享歌曲─我的未來不是夢到職業猜猜猜,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對幾種行業的特質與內容有所了解?其實當我們想要往心目中想要的職業時,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特質以及工作內容,讓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才來考慮未來要不要從事,以免選錯行。 那剛剛的名片活動也讓同學自己寫下自己未來的名片,相信同學自己心目中已有中意的行業,那接下來就是朝這個目標去實現與努力。像老師小時候的願望就是當一個國中老師,後來我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師範大學就讀,慢慢朝向我的目標走。那就像老師一樣,當你們對未來的行業已經有所期待就要慢慢的朝向這個目標前進,進而在未來選擇先關科系就讀。
3.讓夢想飛向天空 【指導語】 那接下來我們請小組派一個人把你們的名片貼在這片雲朵上,象徵我們的願望一起飛向天空,那這張壁報紙會先收在老師這邊,等過了10幾20年後,歡迎大家回來再翻翻你們寫的名片。
4.回饋: 我們今天談了一些職業與你們未來想從事的行業,也希望大家能夠朝著自己計畫的目標,慢慢前進。而各行各業不分貴賤,重要的是你是認真且負責的。我們這學習單元就到這邊一個段落,謝謝同學們的配合。 |
6’
5’
2’
15’
10’
5’
4’
3’
|
CDplayer +歌詞
遊戲卡和PPT,音樂
壁報紙、雙面膠
|
理論基處詳見附錄三
學習單詳見附件六 |
*附件
[附件 六]
"我的未來不是夢"單元 學習單
1、聽完"我的未來不是夢"後,你是否有想過自己的興趣及夢想是什麼?是不是正在努力地向前邁進?是什麼讓你有動機?你的心是否也跟著希望在轉動呢?
2、俗話說365行,行行出狀元?在怎麼多行業裡頭,有沒有想過自己要的是什麼呢?透過今天的職業猜猜猜,是否又多瞭解一些了呢?把你知道的行業特質寫下來吧!
3、你想要怎樣設計未來你要從事行業的名片呢?你會在上面寫上些什麼呢?你要怎樣設計它才會引人注意呢?
你的獎章要蓋在這裡喔!!!
|
|
*理論基礎
Epigenetic Model的人類發展模式
Erikson是第一個詳細描述從嬰兒到成人的發展歷程,如同胚胎或 Epigenetic的發展般,其特色在於有系統、有結構,一個階段完成才能導致下一階段的發展,身體的每一個器官系統都有其發展的特定時間。
他規劃出人類發展的兩個基本假設:
(1)人格及其發展受到先天決定的規則與廣泛的社會之交互作用影響。
(2)每一項發展與全部的人格與一生都有關連,發展後仍會受到的影響。
發展危機
每一個階段都有危機,在這期間特定項目的力量及技巧被發展及測驗,如同生病時發高燒般,成功的話症狀就會解除。危機的出現有特定的時間,每一個階段的危機都是一種新的技巧或態度的學習,它很難被真的看到,只有在事後看到是否己渡過那個關卡。
人類發展八階段
|
|
內向及外向的態度
Erikson指的八個階段是一種對自己及環境的態度,而非一精神的結構或實體,但可以經由分析或測驗在人的意識及潛意識中得知。
比率與平衡
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兩極的動態比率,過與不及都不當。如不平衡的自主會導致不可理喻的固執,而不當的 Initiative會造成自我中心。
與環境互動的模式
Freud將人類的發展視為與器官成熟有關的階段(organ-related),而 Erikson的階段則擴展致更一般性的因應環境 (environment-related)。
Identity
Erikson在認同上發展了比8階段更詳盡的概念。
他第一次形成「認同危機」的詞是在舊金山的 Mt. Zion Veterans Rehabilitation Clinic,用來描述他所治療的士兵的精神狀態。
認為 Identity是牽扯到心理、社會及歷史的複雜概念,他避免去為它下一個單一的定義,它包含了:-
(1) Individuality
(2) Sameness and continuity
(3) Wholeness and synthesis
(4) Social solidarity的概念。
在美國認同成為廣為人知的生活危機,可能由於社會現代化,也使得認同變得特別的困難,發展出所謂的中年危機。
以往人們有很清楚的認同對象,如孩子以父母為榜樣,男的接續父業女的持家;但後來發展的多樣化的社會角色及價值,使得他們失去了一個明確的對象(這讓我想起了早期司笛麥的廣告)。
Erikson 認為發展認同是一種「Psychosocial moratorium」是一個必需花費時間及精力透過閱讀、旅行,提供時間去反思、去發展新的方向、價值及目的。
強調認同發展的心理及社會觀點:
(1)發展個人一致性與連續性的感覺。
(2)它可能是意識與潛意識的歷程,強烈易受傷的感覺可能轉變成對成功的預期。
(3)在身理、心理及社會的狀況都配合的情況下才可能發展。
(4)認同的發展與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有關連。
Great Individuals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的工作中,Erikson 給了分析師一個靈感,即注意到發展中關鍵時間內的重要影響者,在發展認同中的認同對象,提供了衝突的解決之道。
動力
正向的成長Psychological Strengths or Virtues
要成功的解決危機,人們的發展必需提昇成一種心理力量或德性,德性是一個老觀念。它比道德能提供的潛力更大,當個體面臨危機時,提供了一個增加的內在一統的感受,清楚的判斷及有效的功能。
Erikson 對正向力量的重視是有別於 Freud,德性不只是病態的抗拒而是一種簡單、高貴的道德,它是正向發展的力量。
成長的障礙Negative Identity
認同的感覺同時包含了正向及負向的元素。元素中包含了我們想要成為的或我們應該要的,而在負向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提供健康的元素給發展中的男女,Nazi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缺乏健康的認同會展現出敵意,包含了性、家庭背景等觀點。人們總想成名而不願沒沒無聞,所以即使選擇了負向的認同即使它有明確的危險。
結構
身體
身體器官的角色在Erikson的早期階段中有重要的角色,它亦影響了日後的智能及技巧與發展複雜的社會角色。就心理社會的理論而這,他注意到身體、心理歷程及社會力量的交互作用。
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是每一個階段的中心,在前五個階段中與雙親、家庭及同儕的互動是發展的關鍵。發展認同時強烈受到同儕的影響,發展親密時提供了社會互動的機會,在生產階段個體學會照顧幼弱者。
Erikson指出 epigenetic 的基本原理即在「人格的發展,遵循器質性因素先天決定的步驟前進,並在這個發展範圍中與個人或機構互動」。
意願
在討論「自主或害羞、懷疑」階段中發展出Will的細節,發展健康的認同是一種” I am what I can will freely.”的感受。傳統精神分析現實的概念、想法、情緒及私人行為,而Erikson提出了意願及在現實世界行動的重要性。
情緒
身為一個精神分析師,他重視情緒在心理歷程中的重要性,但由於焦點在他為精神分析新加入的認知、社會及歷史因素,對情緒沒有多談。
理智
智力發展是形成理解的關鍵,如同情緒般為心理歷程的重要元素,而認知技巧在形成或選擇一個社會角色及職業時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自我
對認同的感受如同對self發展及展現的感受,而ego被視為一個潛意識的組織者,在生命中的各階段處理Self的整合。
治療師
Erikson指出一個有能力的治療師對患者成長及發展的潛力十分敏感,治療師的工作在於促進患者的成長而非將自己的過去或未來加諸到他們身上,這暗示了在訓練中分析師在轉移及反轉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Jung提到「每一個患者在自己手中帶著自己的生命」Erikson評論這是對的但應加上「他來找我而不是別人,而從此之他己不同,我亦如是。」每一位治療師應準備面對任何不同的生活形態、價值觀及道德標準。
他重新改造了現代心理所了解的「金科玉律」,去成為提昇道德,增強別人力量及提昇彼此關係的實踐者是費力但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這個觀點鼓勵治療師去發展將一個執業醫師或被治療的患者更視為一個人,超越短暫的治療關係,那是一個讓被治療的患者發展健康的態度並在家中及鄰居間傳播的經驗,那也是專業倫理的一個重要本質。
評論
Erikson最被批評之處在於他的曖昧,他較像一個藝術家,善於構成美麗而光彩的素描而非直線的邏輯推理。
他被局限於精神分析,因接觸病人而推論出的理論並不能完全適用於一般人,這明顯的發生在他分析 Great Individual身上,例如甘地被如同患者般的被看待。
在進行他的工作時 Erikson 在精神分析的基本工具經常不足夠,這也成了他擴展精神分析的限制。
他為精神分析帶來了新的刺激及架構,成功的將Freud的理論帶往一個新的領域,關心社會及文化對行為的影響,及整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指出了心理學人格的未來。
年齡 |
佛洛依德 |
艾瑞克森 |
||
出生至一歲半 |
口腔期 |
口腔的樂趣,口慾的滿足 |
信任感由此建立 |
家人社會支持可促進建立 |
一歲半至三歲 |
肛門期 |
藉大小便的訓諫漸漸的會控制身體的功能 |
自主性的建立,避免自我懷疑 |
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三至六歲 |
性蕾期 |
性別角色認同 |
自我進取心出現但挫折時會有罪惡感 |
因為孩子的熱心反而遭到斥責.太多斥責,太多罪惡感出現,進取心會喪失. |
三. 艾瑞克森社會期發展論
A. 基本要義:
1. 個體發展中有敏感期(即危機點):每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危機。而危機即是轉機,人從經驗中去調適,一旦調適機制作用,突破危機。
2. 八大心理社會期:由以12-18歲為尋求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整個生理發展影響心理,統整訊息,尋求自我認同來自於別人的肯定。
3. 在教育上的涵義
B. 青少年四種統整形態:
1. 定向型:較少統整危機
2. 早閉型:老師與醫生多屬此類型
3. 迷失型:老師最大的挑戰
4. 未定型:最多比例屬此
存在主義
人性觀:
存在理論目前的重點,為那些孤獨且焦慮地存活於世的人,努力了解這些深層的人類經驗,並找出治療規則。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部份的看法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我們計畫不斷地再創造自己。人類是處於一種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以及成形的狀態中。成為一個人的意義是指,我們不斷在發現與明白我們存在的意義。身為一個人,我們一直向自己、別人和世界提出質疑;雖然我們所提出的特殊問題會隨著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改變,但基本的主題卻不會改變。我們提出問題像「我是誰?我一直是誰?我能變成誰?我將去何處?」等等並沒有預先存在設計,也沒有預先已選定好要給我們的意義(Fischer & Fischer,1983)。
根據存在主意學派的理論,人類存在狀況的基本層面包括:
自我察覺的能力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決定及反應,是因為我們庸有自我察覺的能力。察覺的能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就愈大,因為拓展我們的覺察能力,即能增加我們充分的體驗生活能力。自我察覺又包括: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擁有無限的時間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 我們有採取行動或不採取行動的潛能;即使不行動,也是一種決定。
· 由於我們選擇自己的行動,也因此能創造出自己的部份命運。
· 人生意義是我們尋求及創造獨特目的的產物,並不會自動出現。
· 基本上,存在的焦慮來自於我們的自由意識,它是我們生活裡的重要部份;當我們對可行的抉擇增加覺察能力時,同時也就增加了對抉擇結果所應負的責任感。
· 我們很難克服寂寞、無意義、空虛、內疚和孤獨。
· 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我們也握有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察覺的概念:想像你正走在一條長廊上,兩邊有許多扇門。想像你能開啟某些門—— 全打開、打開一點點,或是讓它們關著。也許當你打開其中一扇門時,你會看到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 —— 可能是恐怖或醜陋的。但是,你也許會發現其中有房間充滿著美妙的事物。你可以和自己賭一賭,到底是關門或是開門。我們能夠選擇去拓展自己的意識或限制意識。由於自我察覺是大部份人類潛能的根源,因此使人類成長的根本就是決定去拓展它。
增強自我察覺是所有諮商的目標,其中包括:對其他選擇、動機、影響個人的因素以及個人目標的感覺等。
自由與責任
存在主義文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那就是人們能在可選擇麼範圍內自由地做選擇,也因此人類在塑造自己的命運上有重大的影響力,即使我們無法選擇是否投入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選擇生活的方式及成為何種人,因為這種基本自由存在的事實,我們便必須擔負起指導自己生活的責任;但是我們也可以編造藉口來逃避這種事實,沙特所說得「不良信念」就是指這種不接受個人責任的不真誠現象。例如:「由於我被塑造成這樣,因此我對我所做的無能為力」或「我本來就是這樣,因為我在一個酗酒的家庭中長大」。根據沙特的觀念,我們不斷的面臨我們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的抉擇,一旦生命持續著,這種選擇便永不停息。
對存在主義者而言,「自由」和「做人」具有一致性,自由與則認識一體的兩面。而就我們能創造自己的命運、生活環境和問題的意義而言,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創造者。如果承擔責任是改變的基本條件,則如果當事人拒絕承擔責任並頑固地把自己的問題歸咎給別人,那麼在治療終將得不到任何幫助。
弗朗克(1978)也把自由與責任串聯在一起。他建議:美國東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應加上一座西海岸的責任素向來加以互補。而自由與責任的基本前提是:自由具有某種限制的束縛,因為我們並不是完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旦我們的自由也涵蓋著對這些限制的反抗。因此最終的目標是,這些情況都會受到我們選擇的支配,而我們也須為此負責。
存在主義將責任與個人所作的選擇連結在一起,此在諮商上的含意為何?存在主義治療者重視當事人應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治療者不贊同當事人將問題完全歸咎於他人,外在的力量或是遺傳。若當事人不承認也不接受創造自己生活環境的責任,那麼他們將毫無動機去促使自己從事個人的改變。
治療者會幫助當事人發現他們是如何逃避自己並鼓勵他們學習運用自由,否則只會讓自己更無能更神經質地依賴治療者。治療者必須教當事人明白的接受自己能做選擇的事實,即使他們已經浪費太多生命去逃避事實。
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
人們都有維護自己的獨特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同時又有興趣走出自我世界,與別人及大自然產生關係。每個人都希望發現自我—— 即追求(或創造)對自我的認同,旦這不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而是需要勇氣。我們必須努力發展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以及奉獻自己並關懷他人,才能成為理性的人。許多存在主義作家討論到孤獨、無歸屬感及疏離,這些現象可是為個人與他人及大自然發展連結關係時失敗的結果。
追尋意義
追尋生命意義的價值感與目的是人類一個顯著的特性。尋求諮商與治療的人,大多是在存在的問題上遭遇到內心衝突,例如:「我為什麼在這裡?在此一人生中我想要什麼?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來自何處?」
·
揚棄就價值觀的問題(the
problem of discarding values)
治療的問題之一是,當事人可能在揚棄傳統價值觀後,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價值體系加以替代。治療歷程的任務,即是協助當事人創造一種基於他個人生活方式的價值體系,使他的生活方式與存在方式一致。治療者的任務就在於提供給當事人信心,相信對方有能力去找到一套內化的價值觀,並據以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生活中的無意義性導致空虛和空洞,或是弗朗克所認為的「存在的虛無」。有時,當人們感受到生命虛無的桎梏時,他們會退縮,而不會努力去創造有目的之生活。體驗到無意義感的問題,及為了有意義的生活而建立價值系統的問題,是諮商過程中不容忽略的主題。
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存在主義治療者所謂的「存在的罪惡感」這是一種「不完整」,或是體認到自己沒有達成原來理想所造成的狀況。當一個人疏忽某些潛能時,便會產生這種存在的罪惡感。這種罪惡感並不是「病態」,也不是需要治療的病症。相反的,存在主義治療者在探索這些狀況時,會去檢視當事人從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可以學到什麼,同時,也可以用來激發當事人挑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
創造新的意義(creating
new meaning)
意義治療法係協助個人去發現生命中的意義。治療者的功能並非告訴當事人他們生命特殊的意義應該如何,而在於即使遭受苦難,他們亦能從中發現意義,這個觀念並不同於人們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所見到的悲觀色彩。生命的意義的探尋是「投入」後的副產物,投入乃是我們願意過著充滿創造、愛、工作和建設性的生活之一種承諾。
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
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的必須面對的一種情境,他源於個人追求生存並維持、肯定自我的存在。存在主義治療者若將正常的焦慮和神經質焦慮辨認出來,焦慮將成為成長泉源。治療的任務並不在排除一般性的焦慮,而是盡量去減少神經質焦慮,並使當事人願意接受和挑戰生活中的正常焦慮。如果沒有焦慮,我們就不能算是活著,也無法面對死亡。
存在的焦慮是指具有建設性的一般焦慮,他可以刺激成長,當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由,並明白接受或拒絕自由的結果時,便會體驗到焦慮。當我們重建生活時,伴隨而來的焦慮,可以說是我們已準備進行自我改變的一種訊號。這種訊號極具建設性,因為他可以提醒我們,自己的情況不佳,亟需改變。如果我們能學習去頃聽這種微妙的焦慮訊息,我們將勇於採取必要的步驟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向。
根據羅洛梅指出,自由和焦慮是一體的兩面,伴隨者焦慮的出現,會產生新思想的興奮感。當我們運用自由,離開已知而進入未知的領域時,必定會體驗到焦慮的。因為害怕,許多人會嘗試逃避陷入未知的領域。如羅洛梅所說:放棄我們自由是唯一能不冒險而逃脫焦慮的方法。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以有這麼多創造性的想法, 這是由於他們在靈感上抵達意識層面之前,就已經被焦慮所阻擋了。
察覺死亡與不存在
察覺死亡與不存在,存在主義堅持,對於死亡的察覺乃是人類賦予生命意義的一種基本情境,但卻部會消極的看待死亡。人類存在的一項明顯特質在於掌握未來的事實及死亡的必然性。對死亡的察覺在心裡治療上扮演及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幫助我們改變舊習,而已更真誠的方式去生活的因素。存在主義治療專注於探討當事人能將自己重視的是做到何種程度。當隨時會死亡這種病態性恐懼不復存在時,當事人便能發展初一種對死亡的健康知覺,藉此評價它們目前的生活形態,並思考在它們生命中將要做些什麼改變。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促使當事人接受令人恐懼的行動自由與責任,是很多治療系統的基本目標。存在治療法也特別基於:人不能逃避自由;事實上,我們始終帶有責任。雖然我們可以放棄自由,但這終將是不真誠(Inauthenticity)。
柏根塔爾指出三項治療的主要任務:
· 協助當事人認清他們並未完全投入治療歷程中,以及瞭解這種狀態會限制療效。
· 支持當事人去面對他們長久以來一直逃避的焦慮。
· 協助當事人重新界定自己與他們的世界,始能更真實的接觸生活。
總而言之,增強察覺是存在主義治療法的中心目標。根據柏根塔爾的說法,該治療法讓當事人去發現以前未曾認清的另一些面,使他們能夠改變他們存在於世的方式。
治療關係
存在主義治療者及重視與當事人間的關係。關係本身便是非常重要,它不僅能促進移情作用;在治療情境中,人與人之間得以彼此會新的特質可刺激當事人積極地改變。存在主義地治療者相信他們對當事人所採取地這種態度以及本身具有地誠實、統合與勇氣地人格特質,是他們必須提供給當事人的。治療關係可視為一種治療者與當事人的共同旅程,在旅程中,治療者須深入探索當事人所知覺及經驗到的世界;但此一形式的旅程也要求治療者必須與他們自己的現象學世界接觸。
治療者以真誠的關懷與同理心,和當事人分享他們的反應,這是一種強化治療關係的方法,柏根塔爾瞧掉治療者「真實參與」在治療關係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認為許多治療者與治療系統均忽略此一基礎的重要性,治療者往往態專注於談話內容,而忽略的自己和當事人之間的距離。這觀念顯然與「治療者是治療過程中具有技術與客觀的指導員」不同。「治療的同盟關係能與治療中的有效力量連結,並可以支撐漫長、困難且時常痛苦的生命轉變的心理分析過程。此時,治療者並不是扮演中立的觀察者—— 技術員的角色,而是當事人活生生的朋友。」
尊重是治療關係的核心,尊重係指相信當事人擁有真誠地處理適應困難的潛能,及相信當事人具有選擇的能力。治療者會協助當事人了解他們如何與環境相處,以及如何限制自己的存在;儘管在接受治療前,當事人大都認為自己十分無助,但最後,他們終究將以積極、負責的態度重新檢視他們的存在,並終究會發展出逐漸增強的能力去接受與面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
諮商技巧
存在主義並不像其他學派擁有一套定義完善的治療技術。存在主義實務人員所採取的干預措施,是根據對人類存在的基本性質之哲學觀,他們能自由的從其他學派借用技術。但是這些並非漫無限制,而是此等技術必須與其哲學觀相容。在採取干預措施以引導當事人方面,他們有一套假設與態度。
諮商員以自己為工具,是存在主義治療法的精髓所在。本法是一種你和我的交會關係(I/thou encounter),諮商員最深層的自我與當事人最深層的自我會相印接觸。這是諮商歷程最佳的狀態。存在諮商是一種不斷發現的創意過程。在概念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治療者協助當事人認定及澄清他們對世界的假設。
當事人被邀請來進行界定與詢問他們知覺的方式,以及其存在的意義,他們會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及假定,以判定它們的有效性。對許多當事人而言,此一工作相當困難,因為在它們開始時會突顯出問題將之歸咎於外在因素,也可能將焦點放在別人賦予他們的感覺,或別人應為他們的行動或不行動負大部分的責任。而治療者教教導他們如何反應自己的存在,以及如何檢驗自己在製造生活問題中的角色。
第二階段:治療者會鼓勵當事人把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所學到的事物化為行動。
治療的目標在於使當事人將其經過檢驗且內話的價值觀,應用在具體的行動方式上。當事人通常能發現自己的長處,並使自己融入有目標的生活方式。
第三階段:在於協助當事人將自己對自己的瞭解化為行動。
促使當事人能找到以具體的方式去執行他們已檢視過而內化的價值觀。通常當事人會發現到自己的長處,並找到發揮長處知道,使其生存更具意義。
評論:
存在主義的貢獻:
o 存在主義學派特別重視自我意識及自由後果等人類存在的主要事實。存在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視死亡具有正面功能,因為死亡使生命更具意義。
o 它強調治療關係中「人與人」的特質。這種態度可以消除機械視、非人性化的心裡治療關係。
o 它強調自由與責任,以及因察覺而使得人有能力經由自己的抉擇重新設計自己生活。這種觀念提供一個良好的哲學基礎,可以在治療實務上建立起個人獨特的風格。
o 存在主義取向對於了解所有人類共同關切的主題,確實提供著很好的架構,這些主題包括:個人自由的掙扎問題、自我疏離及與別人疏離的問題、面臨死亡與不存在的恐懼感、找到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勇氣等等。
o 對心裡治療法整合之貢獻:根據羅洛梅與葉倫的說法,存在治療法創始人的主要目的在於,將該法的主要觀念與主題整合至所有其他治療學派,而不是使存在治療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派。他們認為這項整合正在進行中,而且頗為明顯。
o 對多元文化諮商的貢獻:有時當事人可能感到無法控制生活,甚至感到被他人所駕馭,彷彿事情的結果總是由別人所引起的。當事人在鼓勵下會去檢視他們為過決定所付出的代價,雖然某些族群的當事人無法感受到自由,但可以透過了解他們所處的社會限制來提高他們的自由。
存在主義的批評與限制:
o 它缺少隊原理原則及心裡治療實務做系統性的陳述。
o 缺乏嚴謹的方法:有些人認為它的與言語概念神祕不可測,而有些人則指責它們有科學的根據。
o 缺乏明確幸而常令人迷惑:某些人主張墨守存在取向,他們往往採用自我實現、會心對話、真誠性等等含糊籠統的術語,來敘述自己的治療風格。
o 它的許多概念均過於抽象,很難應用在治療實務上。實務者如果不具有哲學基礎時,將會發現許多存在主義的概念陳義過高而過於艱深。
榮格
榮格強調追求生命意義是以心靈取向的人格理論。人能超越過去影響而成長。個人有某些本質是終身持續不斷地在成長發展。且會朝均衡、完整前進。榮格的理論指出,每個人一生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不是遭逢生命巨變就是人到中年後突然的轉變頓悟。人在中年前後心靈能量的「走勢」大不相同。
榮格認為神話是組合靈性慾望的隱藏性表達。神話不單關心人與世界,也關心人的靈性面及生命意義的產生。
阿德勒
自卑感與優越感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補償。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門路,爭取優越感,例如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類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團結與合作。但是有些人卻訂了錯誤的目標,使用錯誤的方法來追求優越感,將他們的努力轉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摒除不談,例如缺乏勇氣的人,因為不覺得自己強壯,所以他們總是逃避困難,透過避免戰鬥,他們得到一種比本身更強壯與聰明的感覺,這種優越感是他們用來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類追求優越感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因為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這正是我們對文化的貢獻。
生活方式
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底下會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當他處在一個有利的情境底下,我們便很難了解他的生活方式,當他遭遇困難時,我們便很容易看清他的生活方式;有時我們只需和他談話並使他回答問題,就能夠預知他的未來。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必須減少他的自卑感,實際上我們也不願意完全根除自卑感,因為它是建構某些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改變他的目標。早期回憶是了解生活方式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藉由家中排行來了解。
社會興趣
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包括: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隨著社會興趣的培養,自卑與疏離感會漸漸消失。人們由共同參與活動與互相尊重而表達出社會興趣,此時他們是往生命的光明面發展,而未具社會興趣的人會變得沮喪,生活在黑暗面。
阿德勒學派認為人是主動的、富於創造性的、有責任感的,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所指引。從小時候,每一個人都積極的從過去的經驗中選擇資料建立對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或主觀的信條系統。生活型態一旦建立之後,就成為個人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人的生存永遠離不開社會、人際關係、工作與性。雖然這些行為環境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但生活型態也會決定一個人與生活環境的交往方式與內容。一個人會因持有錯誤的生活型態而產生錯誤的看法、目標、學習及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很自然的導致挫折、洩氣、失望,或失去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