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戀觀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9級 李蓓宇
主題名稱 |
同性戀戀觀 |
適用年級 |
高中二年級 |
適用人數 |
30人 |
|
編製日期 |
97/12/27 |
帶領日期 |
97/1/12 |
單元時間 |
50分鐘*1 |
|
教材參照 |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http://guidance.heart.net.tw/ |
|||||
編製人員 |
95110060 李蓓宇 |
|||||
教學方法 |
講述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小組遊戲競賽法、角色扮演 |
|||||
設計依據 |
對高中生而言,正處於青春期的階段,Erickson(1968)相信青少年期主要課題在於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近年來不同的性傾向之議題也漸漸浮現在社會上,性學專家金賽博士(1948)認為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戀者(詳見附錄一)。青少年對於性別認同所產生的困擾也日漸浮上檯面,倘若我們能協助青少年去瞭解且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則可以使其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困惱。 |
|||||
教學資源 |
電腦、音源線、單槍投影機、計分表、講義(書面)、影片、背景音樂、同性戀討論議題、小禮物 |
|||||
教材分析 |
透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戀愛關係的對象,並不僅止於異性,也有同性戀者的存在。藉由講解同性戀的定義、條件、成因…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何謂同性戀,經由影片以及議題的討論,讓他們設身處地的體驗同性戀者的感覺,進而使學生能了解並尊重擁有不同性傾向的人。 |
|||||
學生分析 |
某都市私立高級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班級採常態分配,由於高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異性甚或同性開始產生好奇心,因此人際交往活動就逐漸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部份。而社會中媒體亦不斷提供青少年許多有關人際交往的曖昧訊息,大部分的學生對於性別關係未能有正確的認識與討論的空間,以致在模糊不清中身心受到衝擊,產生疑惑與困擾。 |
|||||
輔導策略 |
設計課程之目的,在於協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瞭解且認同他們的性別角色,增進他們對不同性傾向的了解與尊重,進一步釐清自己與同性、異性交往的關係。 |
|||||
教學目標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
認知目標 1.了解不同性傾向的類別
2.增加對同性戀的認識
情意目標 3.培養學生對同性戀的尊重
技能目標 4.學會尊重與公平看待同性戀 |
1-1 能說出一種以上的性傾向
2-1 能說出同性戀的定義 2-2 能說出同性戀的成因
3-1 能說出至少一種日常生活中正確看待同性戀的形況或相處態度 3-2 能說出對同性戀話題的正確態度
4-1 能表現出與同性戀相處的適切行為 4-2 能使用正向態度面對同性戀議題 |
單元一: 我們的愛情不一樣 ─ 同性、異性還是雙性? |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1-1
2-1
2-2
|
準備活動 一、老師說明上課主題為「同性戀戀觀」,並簡述課程內容為「我們的愛情不一樣」: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性傾向,並給予應有的尊重。 【指導語】 各位同學好!我們這次上課的主題是「同性戀戀觀─我們的愛情不一樣」。 二、分組活動─男生女生配 〈一〉老師播放分組位置圖之ppt。 〈二〉說明分組規則:將男女生分成兩群,男生站右邊,女生站左邊。接著以一男一女的順序照阿娜答、BABY、心肝、HONEY與SWEET HEART的組別依序分組。 〈三〉開始進行分組。 〈四〉每個人確定組別後,盡速就座。 【指導語】 現在我們先進行分組,首先,男生站在老師的右手邊,女生站在老師的左手邊。(等同學站定後)好,現在看到PPT上的分組位置圖,分別為「阿娜答」、「BABY」、「心肝」、「HONEY」、「SWEETY HEART」。接下來,以一男一女的方式依照這個分組順序分組。(等同學都分好組別後)大家都分好組了嗎?那麼,就以最快速度入座吧! 三、說明獎勵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在活動表現較優的組別則加分獎勵,得最高分數的組別即可獲得精美小禮物。 【指導語】 接下來,請各位同學看到黑板上的計分表。老師會依照小組表現計分,表現不錯的組別就可以加分,最高分的組別給予獎勵。 四、建立默契與規則:以呼喊口號的方式和學生互動並掌控班上秩序。默契示範:當老師說:「BABY」時,「BABY」組就要回答「WHAT’S UP BABY?」叫到哪一組,哪一組就要回答「WHAT’S UP ?」後面再加上自己的組名。 【指導語】 在課程進入以前,老師要先和各位同學建立一些默契。當老師說「BABY」時,「BABY」組就要回答「WHAT’S UP BABY?」老師叫到哪一組,哪一組就要回答「WHAT’S UP?」後面再加上自己的組名。那我們現在來試一次…。嗯,看起來同學們都清楚了解默契規則了! 五、 暖身活動-屬於我的那一角 〈一〉說明活動規則:每個學生各抽一個圖形,圖形是不完整的圓。活動開始後,去尋覓另一個能與自己形成一個圓的圖形。抽圖時沒有男女生的限制。你的圓已經完整的請蹲下,各小組完成人數最多者加分。 【指導語】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活動叫做「屬於我的那一角」。等一下老師會請每一個人抽一個圖形,圖形是不完整的圓,活動開始後你必須去找到能使你的圖形完整的另一個圖形,抽圖時沒有男女生的限制。你的圓已經完整的請蹲下,然後各小組完成人數最多的那一組加分。 〈二〉開始進行活動,開始進行活動時播放背景音樂。 〈三〉老師總結活動 1. 請同學們回座位坐好 2. 請尚未完成或最後為成的同學簡單發言分享為何用了較多的時間? 3. 老師說明活動目的:有時我們會和好像是對的人擦身而過,或是根本不知道彼此是否適合而付出時間,而你所找到的那個「他/她」也有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跟你一樣是同性別的,而這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同性戀」。 【指導語】 各位同學是否都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了呢?沒有找的也沒有關係,現在大家先回座位。(等大家坐好)我們請剛剛還沒有完成的同學說看看為什麼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呢?(如果大家都完成了則找最後一組或兩組,讓同學簡單發言)。有時我們會和好像是對的人擦身而過,或是根本不知道彼此是否適合而付出時間,而你所找到的那個「他/她」也有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跟你一樣是同性別的,而這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同性戀」,而同性戀又是什麼呢?怎樣才算是同性戀呢?我們接下來就要來介紹同性戀。 六、 同性戀戀觀 〈一〉 發給同學講義 〈二〉 說明課程目的:介紹何謂「同性戀」 〈三〉 講解同性戀定義:指對同性別的人產生自然的情慾或浪漫的情懷。 〈四〉 講解同性戀認定之條件 1. 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 2. 情感和性慾的對象只限於同性。 3. 是一種持續性的反應,不是因情境限制而產生的同性行為。 4. 對異性性反應有排斥或噁心的反應。 〈五〉 講解金賽博士對同性戀的分類 0:完全異性戀,無任何同性戀成分 1:大部分異性戀,只有偶發的同性戀 2:大部分異性戀,略多於偶發的同性戀 3: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傾向略相等 4:大部分同性戀,略多於偶發的異性戀 5:大部分同性戀,只有偶發的異性戀 6:完全同性戀 〈六〉 講解同性戀成因 1. 先天:基因上的因素和大腦的組織等等 2. 後天:在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家庭背景、性格和性質都會因為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影響著心理。 【指導語】 經過剛剛的活動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同性戀,首先,先講解一下同性戀的定義和成因,……大家對於同性戀還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呢?其實,同性戀、異性戀跟雙性戀的差距只在於,他們喜歡上的人其性別不同而已,其餘的跟一般人並沒有什麼兩樣。
|
29’ 1’
3’
1’
2’
1’
7’ 2’
1’ 1’ 1’ 1’
4’
4’ |
分組位置圖ppt(附件一)
計分表
不完整的圓*30(附件二)
背景音樂─跳舞的泰迪熊(附錄二)
講義*30(附件三)
|
3-1 3-2
|
發展活動 一、影片欣賞─「藍色大門」片段 〈一〉說明活動進行方式:播放「藍色大門」片段後,將進行小組討論。 〈二〉介紹影片大綱:孟克柔是一個十七歲的高中女生,和她的同班同學林月珍以及張士豪這個不識愁滋味的孩子,三人交織的愛情關係。 〈三〉影片討論之問題 1. 請觀察影片中有那些性傾向的戀情在發生? 2. 主角之間的互動為何? 3. 如果自己是主角該怎麼辦? 【指導語】 各位同學,接下來要給大家欣賞一段影片的片段,影片名稱是「藍色大門」。這部片,大致上是在說一個高中女生孟克柔和他的同班同學林月珍以及張士豪,三個人交織出來的愛情關係。 待會看完影片後,請同學們小組討論PPT上這三個問題:影片中有那些性傾向的戀情在發生、主角之間的互動為何、如果自己是主角該怎麼辦? 〈四〉播放影片。 〈五〉影片結束進行小組討論與分享,主動分享的前兩組加分獎勵。 【指導語】 有沒有哪一組願意先分享你們的看法?主動分享的前兩組,老師會加分獎勵喔!(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先請x組分享。) 〈六〉老師說明這堂課的目的:不管是什麼樣性傾向的人,其實都有可能存在於我們身邊,而不同的性傾向,只是代表了他們喜歡的對象不同罷了。 【指導語】 好!聽到剛剛同學們踴躍的分享,老師覺得大家都很棒喔!其實老師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不管是什麼樣性傾向的人,其實都有可能存在於我們身邊,而不同的性傾向,只是代表了他們喜歡的對象不同罷了,他們一樣有喜、怒、哀、樂,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
|
12’
1’ 1’
1’
3’ 4’
2’
|
影片大綱(附件四)、
影片來源(附錄二)
|
3-1 3-2 4-1 4-2
|
綜合活動 一、同性異言堂 〈一〉說明活動規則:各組派一個代表上台抽題目,小組討論所抽到的題目,討論結束後,各組派一位同學上台分享小組討論之內容。 【指導語】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活動是─同性異言堂。請各組派一位同學上台抽取題目。拿到題目後,小組開始進行討論,待會討論結束後,各組派一位同學上台分享小組討論的內容與結果。 〈二〉小組討論。 〈三〉分享與老師總結課程,說明活動目的:希望同學藉由不同情境,了解並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期待同學們能以平常心面對。 【指導語】 剛剛老師看大家都討論的很熱烈很棒。(摘要同學分享的討論結果)。在剛剛的過程中,不知道同學有沒有感受到,同性戀這個議題似乎不再距離我們那麼遙遠,加深對同性戀的了解後,我們也比較能以平常心來面對不同性傾向的人,也能了解到他們其實跟異性戀者沒什麼兩樣。一般人都希望別人能尊重我們,也都不喜歡被歧視的感覺,所以在上過這堂課後,相信大家對於同性戀能運用同理心來對待他們。 〈四〉結算整堂課下來的表現,最高分的組別進行表揚,並頒發禮物。 【指導語】 各位同學都表現的很好喔!老師幫大家總結這堂課的成績。哇!競爭真的很激烈耶!我們來表揚成績最好的一組:X組!請X組指派ㄧ位同學上台領獎。好,謝謝你!也恭喜你們得獎喔!其他的同學也都表現的很棒,大家給自己一個愛的鼓勵,愛的鼓勵一起來……。好,那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結束囉,同學們,下課。
|
1’
4’ 4’
1’ |
討論題目(附件五)
|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教師可依班上同學人數影印,並剪下。
[附件三]
一、同性戀的定義:
所謂同性戀是指對同性別的人產生自然的情慾或浪漫的情懷。
二、對於同性戀的認定應至少具備:
1. 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
2. 情感和性慾的對象只限於同性。
3. 是一種持續性的反應,不是因情境限制而產生的同性行為。
4. 對異性性反應有排斥或噁心的反應。
三、金賽博士的分類
0:完全異性戀,無任何同性戀成分
1:大部份異性戀,只有偶發的同性戀
2:大部份異性戀,略多於偶發的同性戀
3: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傾向略相等
4:大部份同性戀,略多於偶發的異性戀
5:大部份同性戀,只有偶發的異性戀
6:完全同性戀
四、同性戀可能形成的原因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同性戀的傾向呢?同性之間的吸引力是天生的嗎?有關同性戀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不過主要可以分成的類型分為兩種:先天和後天。
l 先天上的成因:有很多學說都從身體上的結構來做探討,例如基因上的因素和大腦的組織等等。
l 後天的原因:例如在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家庭背景、性格和性質都會因為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影響著心理。就正常情況來說個人都了解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也接納自己的性別,但是同性戀者在這方面有了障礙,不能夠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
[附件四]
[附件五]
異言堂討論題目
1. 發現獨子是同性戀,父母該如何面對?
2. 如果發現室友是同性戀時,該怎麼辦?
3. 發現好朋友是同性戀,你會有什麼感覺?
4. 如果被同性喜歡上了,該如何應對?
5. 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時,該怎麼辦?
*理論基礎
壹、同性戀相關之理論基礎
一、同性戀的定義
定義:所謂同性戀是指對同性別的人產生自然的情慾或浪漫的情懷。1973年,美國心理協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對於同性戀的定義更正為:「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並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
二、對於同性戀的認定應至少具備之條件:
1.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
2.情感和性慾的對象只限於同性
3.是一種持續性的反應,不是因情境限制而產生的同性行為
4.對異性性反應有排斥或噁心的反應
三、金賽博士的分類
近代著名性學專家金賽博士,在一九四八年將同性戀定義為「一個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肉體接觸,並達到性高潮的人」。他把性行為的實際發生列為必然因素,製訂了一套分類法,即將一個人從異性戀行為到同性戀行為按照0至六共分成七個等級:0是絕對異性戀,六是絕對同性戀,其餘則為漸層分佈。金賽博士認為除了0級,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戀者。
0:完全異性戀,無任何同性戀成分
1:大部份異性戀,只有偶發的同性戀
2:大部份異性戀,略多於偶發的同性戀
3: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傾向略相等
4:大部份同性戀,略多於偶發的異性戀
5:大部份同性戀,只有偶發的異性戀
6:完全同性戀
以下就完全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分別加以描述:
l 完全同性戀者
終生對同性別的人有戀愛及發生行為的渴望,或實際發生了性行為。對於異性不僅不會激動,甚至看到異性的性器官有害怕、逃避的反應,一輩子無法接受與異性牽手、接吻、做愛等行為。
l 雙性戀者
雖然過著婚姻生活並且生兒育女,或偶爾與異性發生性行為,但對於同性常有性慾衝動的情形出現;因此不管情感上或性慾上,都極度需要同性,方可滿足。
l 假同性戀者
其成因絕大部分來自外在因素,由環境或遭遇所造成的暫時性同性戀,大致可分為四種:境遇性同性戀者、偶發性同性戀者、反抗傳統的同性戀及金錢交易的同性戀。偶發性同性戀者與反抗傳統的同性戀,由於缺乏追蹤資料和學理依據,故很少被列為研究對象,因此僅對境遇性同性戀者及金錢交易的同性戀者做探討:
1.境遇性同性戀者
原來對同性並沒有性可望獲性衝動,但由於處於某一特定的環境中,被長期與異性隔離(如:監獄、感化院…等),因此在極端需要性滿足的情況下與同性發生了性關係。通常,境遇性同性戀者一但脫離了當時特定的環境,大部分都會恢復異性戀。
2.金錢交易的同性戀
一般俗稱這類同性戀者為「兔子」,他們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一如嫖客與妓女,出賣自己的肉體以桓取金錢或物質所需。然而,金錢交易同性戀者的關係,往往隨者交易行為的結束而消失。
四、同性戀可能形成的原因
1、生理因素
(1)分子遺傳學上的發現
A. X染色體上的發現
Dean H.Hamer在 Science 1993 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其最近在染色體上的發現。首先,他對 114個同性戀男性的家庭做家族背景調查,結果發現只有在母系的親族,有較多的同性戀家族成員,父系家族方面則沒有顯著相關。因此他認為同性戀的生理機制,可能是性聯遺傳。因而,他用電泳法比對40對皆為同性戀者兄弟的DNA Samples,結果發現,40 對兄弟中有33對,在X染色體的長臂上,有五個 markers區域位置相似,稱之為 Xq28處(LOD score=4.0,p=0.00005)。同時,他還隨機取樣 314對兄弟當作對照,其Xq28 markers 區呈現平均分佈的狀態。所以,Dean H.Hamer推論男同性戀的遺傳機制與X染色體有關,且為性聯遺傳。
B. More on Genes and Homosexuality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Dean H. Hamer 領導的小組宣稱找到一個與男同性戀有關,位於X染色體 (Xq28)的基因以來,如今這個實驗已被重複驗證。西北大學的Michael Baileym與澳洲昆士蘭研究所Nicholas Martin提出其他關於男同性戀遺傳性的證據。針對 5000 對男女雙胞胎的調查,估計大約有50% 的男同性戀是遺傳,女同性戀的比例則較少。卡羅來那州行為遺傳研究所的 Stacey Cherny針對另一群同性戀者的研究得到類似結果。另一項針對數千名退伍軍人雙胞胎所作的研究,也得到類似數據—53%。
C. NIH's "Gay Gene" Study Questioned
來自倫敦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的神經遺傳學者 George Ebers他宣稱做了類似實驗,但並未發現如Hamer 結果(數據尚未發表)。另一項考驗來自NIH (美國國家衛生院) 內部對Hamer 研究可信度的調查。一位曾在 Hamer實驗室參與該研究的研究員質疑Hamer只發表經過選擇的數據。再回到 George Ebers的研究,他和另一位同伴 George Rice說他們同意關於同性戀與遺傳有關的觀點,但是他們不認為這個基因是位於X染色體上。因為在他們的實驗對象,40 對男同性戀兄弟中,並未發現從媽媽遺傳給男孩的證據。
其實,基因的表現與環境很有關係。很有可能某個人帶有同性戀基因,卻無後天適合的環境讓其基因表現,因此此人的外顯為異性戀者,但其同性戀基因卻會因生殖而傳給下一代。
(2)利他行為的假說
基因是自私的,生殖乃是自私基因傳遞的策略。
同性戀不能產生後代,卻能不被淘汰,而在演化上保留下來,因此有人提出「利他行為」的假說。同性戀者的存在,可以幫助兄弟姊妹繁衍下一代。雖然他們本身無法傳遞自己的基因,但與其兄弟姊妹的血緣關係,有二分之一是一樣的。因此,只要兄弟姊妹有兩個以上的子女,就相當或超越本身擁有一個子嗣,其遺傳上的總利益。我們可以從一些社會性的昆蟲中,得到論證。例如工蜂跟女王蜂一樣具有生殖力,卻整日工作,不繁殖後代,這就是可用利他行為解釋,符合經濟效益的行為模式。同性戀基因,可能是隱性的,因此兄弟姊妹可以幫助傳遞。也有許多同性戀者與異性有性行為,甚至被迫結婚,所以同性戀基因,才能在伊甸園的生命長河,源源不息。
(3)荷爾蒙的觀察
在1971年,Loraine發現男同性戀尿中睪丸素酮 (testosterone ) 比一般男性低,女同性戀者,則高於一般女性。亦有實驗觀察結果顯示,雙性戀和同性戀的女性,男性荷爾蒙(AGS)的濃度比一般女性高。 不過,臨床學家曾經把男性賀爾蒙注射給予男同性戀者,希望他們由同性戀轉為異性戀,卻沒有成功。
(4)腦部的差異
1990年S.LeVayt查證下視丘前葉中區的INAH3細胞 (Third Interstitial Neuleus of Anterior Hypothalamus )發現男性的INAH3比女性大兩倍,但是同性戀男子INAH3卻和女性無明顯之差異。其次,同性戀者腦組織中下視丘的神經核anterior commissure和S.C.N 的視交叉處與異性戀者有不同,異性戀男子比同性戀男子以及女性小,後兩者則大小相當。這些觀察結果並不能完全解釋同性戀機制,因此我們只能說生理的機制有「影響」, 但無法完全決定同性戀的發生。亦有報告做出相反結果。證據不足之處,仍須反覆驗證。
2、心理因素
(1)後天環境論
1962年, Dr. Beiber提出了「家庭動力是同性戀主因」的說法。他認為「父親」的角色影響很大,如果父親時常不在家,會使小男孩失去男性認同的角色,長大後會失去追求異性的勇氣。其次,在某些家庭,母親比較霸道, 父親相形之下比較懦弱, 也可能對青春期的男生造成壓力,使之比較喜歡和同性玩在一起,才產生同性戀的傾向。還有人認為,同性戀兒子在進入前青春期(9-12歲)之前, 便已承受廣泛人格失調的痛苦。母方對於其健康與傷害的過度焦慮,對於其同齡應有正常活動的過度限制,以獨斷行為和挫折男性尊嚴的態度,造成潛在的影響。 並且以其對性的關心造成干擾。 加上父方排斥與敵意,以及缺乏支持,因而塑造出一個格外缺乏安全感的小孩,以致其對母方過度依賴,並且因不適當的、無能的、和妄自菲薄的感覺所苦惱。 他對於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的男孩子活動感到厭惡,但通常是出於粗略的高估。 而他同輩團體,則回應以不雅綽號,或是身體上的攻擊,使之羞怯,易在兒童之間招致惡意。他對於自我的害怕與膽怯,會因其他男孩的嘲弄,更形惡化,而將自己推得更遠。 在同輩團體中所遭受的挫敗,關於自我男性氣概和異性戀表現的焦慮,讓「前同性戀」誘發狀態進入一種對於同性戀社會較不具警覺性的範圍。
女同性戀者與父母的關係可能較差, 研究者認為早期性角色的發展和個體與成人之間的關係有關。和父母關係的不良與剝奪,會阻礙了女同性戀者和異性關係的維持與一般發展。 除此之外,研究者認為家庭中父親與女兒的互動,會鼓勵女兒的女性氣質, 因此女同性戀者不良的父女關係會決定其部份的性別認同。除了家庭因素,女同性戀者的成因,還可能來自對異性情緒受創經驗,或是陰莖嫉妒的傾向。還有人認為, 同性戀者的母親,在懷孕時期所受情緒壓力較異性戀者大,這在老鼠的動物實驗上亦得到支持,但仍需要他人重複認證。
另一個說法,即「同性愛等於幼形化」。「幼形化」指的是長大成人時仍保有孩子的性質和形態。每個人在思春期伊始都會有段討厭異性,反而比較受同性友人吸引的時期。於是同性戀者可能是「幼形化」的人,而一直停留在這階段。
(2)心理動力因素
一個人如何發展他的內在心理自我(intraPsychic),對其性取向和性認同有明顯的影響。一個人的性別體認包括:性別認定(gender identity)、性別固定(gender stability)和性別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張春興,1989),同性戀者的主要問題是性別認定出現問題。由於生理的需求和親子的互動,嬰兒至兒童期經由大人的接觸、撫育和照顧,逐漸發展出對自己身體的基本態度,並培養出對自己性別取向的整合及整體認識。正常的情況是:他或她明瞭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接納自己的性別,並扮演合適的性別角色行為,但同性戀者在這方面的發展有了障礙,不能符合一般人的期望,未能扮演與原來生理性別一致的社會角色。
從整合的觀點來考量,性偏好可能來自重複扮演自己小時受侵犯的經驗,也可能學自電視等媒體所播映的性偏好行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從社會化過程中評估那種方式較可能實現也較能被社會容許。對大部分人而言,性偏好的需求在社會壓抑下,逐漸轉變成一種性幻想,而學會用正常性行為來紓解性需求。但對有偏好性行為的人來說,他們也有正常性行為的能力,平時性偏好行為可以被控制或壓抑、隱藏起來;只有在壓力下或內心衝突發生時,特別會出現這些偏好的性行為。
以上同性戀的成因, 大都歸咎於子女處於有問題的家庭,然而事實上卻有許多同性戀案例,其家庭生活美滿,與父母親的關係和諧,加上這些研究的取樣對象,本身就有其它心理因素干擾, 無法普遍用於不需要心理治療的同性戀者。因此,客觀性頗欠質疑。
五、同性戀者的成長理論
同性戀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所面臨到的壓力及問題是不太一樣的。美國學者柯爾曼(Coleman)在一九八三年將同性戀者的成長分為五個階段:
1. 發展前期(pre-coming out):約十三歲之前,同性戀者無法覺察自己的同性戀性傾向,因為無法說出自己對同性的感覺而產生一些行為情緒,如飲食失調、自閉、吸毒、翹課等問題。
2. 自我接露期(coming out):約十三歲至十八歲之間,同性戀者已經知道自己對同性的感覺異於一般人,但不知道同性戀的定義,面臨到跟別人表白、透露自己對同性感覺的抉擇。
3. 探索期(exploration):仍然是約十三歲至十八歲之間,同性戀者藉由與他人的情慾經驗來發展自我價值及概念,並學習發展同性戀情的技巧。
4. 關係發展期(first relation):約十八歲之後,同性戀者將探索期注重生理性慾的發洩需求,轉而追求維持親密的兩人關係,以及情感心理上愛與隸屬的需求。
5. 整合期(integration):約二十二歲之後,同性戀者已經走出對自我價值認同的迷失,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資源網路。
貳、兩性之相關理論
人類一生的發展可分為嬰幼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及老年期等不同的階段,而對高中的青少年而言,則是一般人所稱的青春期階段。什麼叫做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的名稱來自拉丁文”pubertas”,原意是「成人的時期」,也就是表示個體從性機能尚未產生作用發展至機能成熟的階段,此階段中,個體性發育成熟,具生育能力。(胡海國,民71)。以上是從生理角度所做的定義。
Erickson(1968)相信青年期主要課題在於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成為一個獨特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為了形成個人的認定,自我會將能力、需求和慾望加以組織,並幫助它們調整以適應社會的要求。Erickson認為愛是朝向認定的另一途徑。透過與他人的親近,共享思想感情,青年人提出自己有待驗證的自我,看它在對方引起的反應,因而能對自我作更加的澄清。
從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正進入所為的生殖器期,或稱為兩性期,此時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除了好奇感興趣外,青少年對異性有一種好奇的心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異性交往充滿憧憬及幻想,欣賞愛慕心儀的異性,同時也崇拜偶像人物或年長的人。基於此種心理,專家學者認為青年期的重要發展課題是--能對異性發生興趣,這表示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感興趣是正常的心理,也是重要的發展任務,因此,青少年有結交異性的需要。
以兩性的性心理發展階段來看,國中生正處於性探索期,兩性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差異,多數的男生會由生理的立場來積極探索兩性關係,如看黃色書刊、黃色錄影帶、性幻想、上色情網站等;女生則多由浪漫、純情的方向來發展兩性關係,如幻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看愛情小說、浪漫的電影、視感情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注,易產生羅密歐及茱麗葉的情懷,甚而為情走上絕路。 (黃天中,民84)。
*參考資料
一、 中文書目
1. 莊慧秋等著〈民80〉。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2. 李忠翰〈民87〉。我的愛人是男人─男同志的成長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3. 彭懷真〈民76〉。同性戀的愛與性。台北:洞察出版社。
4. 王瑞琪等譯〈民82〉。新金賽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二、 參考網路文獻
1.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http://guidance.heart.net.tw/
2. 「宮—野蠻王妃」電視原聲帶─跳舞的泰迪熊 http://www.1ting.com/player/65/player_119955.html
3. 影片─藍色大門:http://tw.youtube.com/watch?v=IvjP3CtNCrI&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