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文化大不同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特教系95級顏政霖
主題名稱 |
多”原”文化大不同 |
適用年級 |
國一 |
教學時間 |
40人 |
||||
教材參照 |
自編教材 |
設計日期 |
2005.6.13 |
教學日期 |
45分鐘 |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小組討論 |
設計者 |
顏政霖 |
||||||
設
計
依
據
|
九年一貫 課程目標 |
1、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2、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3、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4、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
|||||||
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 |
[7]-1-3-1欣賞並接納他人。 [7]-1-3-2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7]-1-4-2了接關懷弱勢者行動之規劃、組織與執行,表現關懷、寬容、和平宇博愛的情懷,並尊重與關懷生命。 [7]-3-2-2參加團體活動,瞭解自己所屬團體的特色,並能表達自我及與人溝通。 [7]-3-4-2學習關懷世人與照顧弱勢團體。 註:[7]代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
||||||||
理論依據 |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教育理念、行動哲學。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文化多元論(cultural pluralism)和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兩個成份,此二者也就成為社會與學校的目標(Bennett,1986;沈六,1993)。 (詳見附錄一) |
||||||||
教學資源 |
增強板、壁報紙5張、色筆5組、CD PLAYER、音樂CD、筆記型電腦、PPT、單槍投影機、新聞標題單、問題討論單 |
||||||||
教材分析 |
1. 透過暖身活動以及繪圖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 2. 藉由小組討論及彼此分享的方式,讓學生們能夠認識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 3. 經由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培養尊重及關懷弱勢團體的心。 |
||||||||
學生學習 條件分析 |
學生主要為一般居住於都市的學生,但由於地緣關係,校內原住民學生比例較高,一般學生與原住民學生互動頻率機會高,藉由活動的進行,使學生能體驗多元文化,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 |
||||||||
教
學
目
標
|
單元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協助學生初步了解原住民文化及特色
2. 瞭解與原住民同學相處的方法
二、情意目標 3. 協助學生能欣賞跟自己不同的文化
4.能夠關心原住民同學
5.能尊重原住民學生
三、技能目標 6.能了解目前原住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
7.協助學生主動關懷週遭弱勢團體
|
具體目標
1-1能說出三項原住民族文化特色。 1-2能透過小組合作畫出代表原住民文化的圖畫。 2-1能寫出與身心障礙同學相處的重要因素至少三項。 2-2學生至少能寫出三項與原住民相處的方法。
3-1.能說出三個以上原住民族的優點 3-2.能透過PPT和老師的介紹分享自己的觀點 4-1學生能具體指出至少三項原住民同學的不便。 4-2學生能說出原住民同學在社會上弱勢的地方。 5-1學生能具體說出如何對原住民同學的接纳。 5-2學生能表達為何需要尊重原住民同學。
6-1能藉由剪報標題說出目前原住民有哪些社會問題。 6-2能說出可能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7-1能說出台灣其他的弱勢團體。 7-2能分享如何去關懷弱勢團體。 |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
1-1 3-1
1-1 1-2
3-2 5-1 5-2
4-1 4-2 6-1 6-2 7-1 7-2 |
一、準備活動 1.先將座位分成五組,8人一組,學生進入教室之後,依照組別坐下。 2.教師自我介紹。 3. 介紹增強系統 【指導語】 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原住民嗎?這跟我們今天上課的主題有關,如果大家在上課過程中表現的很好或是各組有發言的,老師就會貼上一隻山豬,因為在許多原住民的部落裡,獵到山豬是很榮譽的事情,所以課程結束之後再看看哪一組同心協力獵到最多的山豬,老師會頒發最佳勇士獎。 4. 建立班級默契 【指導語】 為了讓今天的課程能夠進行順利,而且不讓大家的聲音干擾的別人,所以老師在上課之前,老師要和大家建立一個小小的默契喔!就是當老師說原住民的掌聲,大家就要舉起你的雙手鼓掌一次,現在我們來練習一次,原住民的掌聲…
5.暖身活動-聽聽我的聲音 【指導語】 各位同學,進入我們今天的正式課程之前,我們要先來進行一個活動,就是聽聽我的聲音,規則很簡單,就是老師會播放一些歌曲,大家猜猜看這些歌是誰唱的,先聽出來的就先舉手搶答,答對的可幫小組列到一隻山豬。 5-1播放歌曲 1.張惠妹-站在高崗上2.動力火車-除了愛你還能愛誰3.張震嶽-愛我別走4.陳建年-海洋5.紀曉君-故鄉普悠瑪6.徐若瑄-不敗的戀人 5-2.聽完了這些好聽的歌曲,老師想請問大家您們從這些歌去中發現了什麼? 沒錯,這些都是由原住民歌手所演唱的歌曲,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舞蹈也非常有特色,除了這些之外大家可不可以再想想看你印象中的原住民還有哪些優點?
二、發展活動 1. 心目中的原住民 【指導語】 剛剛同學們都發表了很多原住民在個性上和文化上的特色和優點。的確,原住民在我們台灣這塊土地上是屬於非常特別的文化,我們有義務去維護我們特有的文化,但是你們對這個文化又有多少瞭解呢?現在老師要請小組合作,老師會發下壁報紙和色筆,大家有5分鐘的時間,請小組合作畫出你們所認為原住民文化有哪些? (備註:學生畫圖的過程中,老師會播放由各種原住民樂器所演奏代表各族的音樂。) (1)學生畫圖時間 (2)請各組派人上台分享圖畫內容及感想(每組兩分鐘) (3)請學生舉手表決那一組畫得最好。(得票數最高的可得兩隻山豬,其他組一隻山豬)
2、美麗的故鄉 【指導語】 看來各位對於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朋友其實都不陌生,現在老師要帶大家更深一層去貼近這個族群,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原住民生活和文化的照片(附錄二),大家可以看看這和你的生活的地方有哪裡不同? (1)教師一邊播放一邊介紹。 (2)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何不同。
三、綜合活動-美麗的背後 【指導語】 大家聽完了好聽的歌曲,也欣賞了美麗的照片,原住民似乎是生性開朗,會唱歌、跳舞,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是原住民真的過的無憂無慮嗎? 1.教師發下新聞標題(附件一)和問題討論單(附件二) 【指導語】 這是老師從各大報蒐集下來的新聞標題,請各位看完之後討論問題討論單上的問題。 2.小組討論。 3.教師與學生討論問題討論單上的問題,請同學自由發言。 4.教師做最後總結 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除了原住民之外,還有其他弱勢族群存在,有可能是身心障礙者、外籍新娘…這些人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試著去聽聽不同的聲音,去體驗他們的生活,主動的關懷,我相信你的生命經驗也會有不一樣的經歷。 5.頒發最佳勇士獎給表現優秀的小組。 |
2分鐘
1分鐘
5分鐘
2分鐘
1分鐘
5分鐘
10分鐘 2分鐘
5分鐘 2分鐘
2分鐘 5分鐘 2分鐘
1分鐘
|
增強板
CD PLAYER、音樂CD
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PPT
新聞標題單、問題討論單、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PPT |
附件一
加分認證原住民內部意見不一
原鄉家暴防治
可以勇敢也可以溫柔
原住民婦女教育程度低 婦運推動難
原住民大過全台平均死亡率兩倍
原生役期不足遭國防醫學院拒絕入學
大武國中原住民中輟生達七成遭監察院糾舉
自由貿易港區設立 原住民勞工在哪裡?
附件二
附錄一
理論依據
壹、多元文化課程
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也將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民87)制定的「原住民族教育法」,其中在課程部份的規定,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明訂多元文化課程必須納入學校教育的正式文件,課程部份的規定包括:1.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2. 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3. 各級學校有關原住民民族教育之課程發展及教材編選,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原住民代表參與規劃設計。
許多學者呼籲應將多元文化觀點納入學校課程,黃政傑(民82)建議我國宜組織多元化課程評鑑委員會,對於現行課程進行通盤評鑑,並將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納入各科中。
貳、多元文化的意涵與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多元文化
一、什麼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教育理念、行動哲學。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文化多元論(cultural pluralism)和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兩個成份,此二者也就成為社會與學校的目標 (Bennett,1986;沈六,1993)。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幫助老師達成教育的理想:促進所有學生知能、社會、個人的發展,使每位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其主要目標為:1.不同文化強度和價值的提昇。2.尊重人權,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3.增進人類生活選擇的向度。4.主張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5.促進各群體間權力分配的均等(Gollnick,1980:1-17)。從上述目標可知: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全體的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便在自己的微型文化、其他微型文化、國家巨型文化及全球社區中,發揮應有的功能。
近來又有部分學者強調多元文化教育的社會行動功能,強調要提升個體的自覺與批判,並從權力的關係及社會結構本身進行改革。總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整體目標是世界和諧,使我們和不同族群的人和平的共存於世界,且在過程中提升個體的批判反省能力,建立社會行動,進行社會改革,並實踐社會正義。
二、九年一貫課程中展現的多元文化精神
1998年頒佈之九年一貫課程中其基本內涵中之「人本情懷」與「鄉土與國際意識」,分別接櫫了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鄉土情、愛國心與世界觀等精神;十大基本能力中之「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提示了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了解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了解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部,1998:1-5)。上述兩個向度分別指出了多元文化將是九年一貫課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
另外,十大基本能力揭示的「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與「主動探索與研究」等能力的養成,也闡釋了多元文化在課程與教學的歷程與目標。
參、弱勢族群的定義
1.弱勢族群的定義:
(1)依據就業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稱:「負擔家計婦女、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2)受災失業者:係指九二一地震發生日前,設籍於本人、直系親屬或配偶所有之房屋內,而該房屋經鄉、鎮、縣轄市、區公所證明為因地震致全倒或半倒之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而目前無固定工作者。
2、弱勢族群的內涵:
根據上述,弱勢族群主要包含:負擔家計婦女、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及受災失業者等等,因此為配合我們的目標,欲促進國中生關懷、尊重身邊同儕及社會上之弱勢族群的精神,我選擇了以下六種弱勢族群的類別作為主題。
(1) 身心障礙:生活中,因為個人身心特質的不同,碰到不同環境與社會制度的設計,人們總是會有一些「方便或不方便」;「順暢或不順暢」的感受,不需特別討論。然而,當有相當數目的一群人的生、心理狀況,若未給予特別的關注,其生存與基本的生活尊嚴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社會便不得不為這些人做一些特別的考量,並對環境設計做一些調整。這個時候,必須有一些標準來看「誰是需要這些資源的人?」、「什麼樣的生理特質需要那些相應的措施?」...等等,這也是要有身心障礙分類和鑑定的主要原因,而關於身心障礙者不同障礙的法律定義及各種相關法律附件羅列在後,主要包含有智能障礙、學習障礙、聽障、視障、多重障礙、自閉症、肢體障礙…等等。
(2) 單親家庭:一般來說,傳統的核心家庭有一父一母。而單親家庭在架構上便較以上所謂「理想」家庭缺少了第二個成人。若以家庭功能的角度來看,父母二人作為一個副系統,有著互相支援、共同負起維持一個健康的快樂的家庭、及養育子女的意義。但當其中一人離開後,這些責任都由一個人負擔。身兼雙職自然吃力得多。這個人責任過重,以致產生資源、能力及支援缺乏的困難,也就是說單親家庭的「單擎」結構,使得單親家庭在經濟和教養子女方面較容易發生困境。
(3) 原住民:現在所稱的「台灣原住民」,是指自十七世紀以後陸續由大陸遷移來台的漢民族以外,更早居住在台灣的各南島語族群的後裔而言。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部落文化和社會。可惜現代這些部落文化的體制在迅速瓦解中,加上政府並未根據山地原住民的的社會特質、民族習性、社會組織的獨特條件作為政策的依據,有加速原住民社會解體之嫌。山地保留地的喪失,逼使他們非變不可,人口大量的外流、族群文化的衰退,使得山地原住民的社會成為現代化衝擊下的「邊際社會」。
(4)外籍小孩:依據內政部警政署資料,近五年來外籍結婚登記數每年都超過十萬人,觀察台灣的東南亞新娘及大陸新娘現象,以在台灣婚姻市場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子為主(如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者),因而,需仲介業穿針引線下挑老婆完成終身大事,而東南亞新娘則多因本國之家庭經濟條件差而選擇嫁到台灣。移民入台灣家庭後,她們擔負起生育、照顧老公、侍候公婆或照料全家的工作,面對著需克服語言問題及文化與生活上的適應落差,在照顧與養育下一代之品質上,逐漸被視為潛在社會問題。而外籍小孩則是此種仲介外國新娘的家庭的下一代,在親子教育問題上,面臨了政大的考驗,就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語言能力不足,無論父職或母職部分,同樣限於夫妻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困難,在提供下一代教育產生障礙。
(5) 低收入戶:目前低收入戶門檻標準的計算,是依全家所得除以全家人口,即為平均收入。而平均收入與貧窮線有關,貧窮線是指「所得低於當地平均消費額的百分之六十以下」者,即可視為低收入戶,儘管貧窮線的定義很清楚,但審查門檻的認定如不調整,仍有很多人生活水平雖是低收入戶者,卻未能受到社政單位照顧。因此行政院決定放寬低收入戶門檻,未來包括大陸新娘、外籍配偶、家暴婦女、離婚婦女、原住民及孤苦無依的老人等,約近五萬人,都可成為低收入戶,接受社政單位的保障。
肆、以環境會學的觀點
在台灣,環境正義觀點也可以帶我們進入許多的與原住民有關之研究與思考領域。紀駿傑與王俊秀(1995)便是從環境正義的觀點來探討國家公園在原住民家園建立而產生的衝突。他們主張,在台灣,以漢人為主的社會在過度的剝削自然,破壞自己的生活環境之後才開始思索要保留住最後的淨土。而原住民世世代代與他們周遭自然環境保持和諧的關係,永續的利用資源,使山林的生態大致保持了原貌。政府卻以國家的名義強行侵奪他們的傳統家園,限制他們的資源使用權,因而引發了衝突。同樣的,對於日漸匱乏的水資源問題,漢人政府不但不認真檢討目前的水資源政策,水價政策,工業政策,山林濫砍問題,反而將問題轉嫁到原住民身上,要以興建淹沒魯凱族好茶家園的水庫之環境殖民主義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再者,核廢料的問題更是全台最嚴重的環境不正義以及環境種族歧視之行徑。蘭嶼的雅美人在過去十多年來飽受了漢人的核廢料這個現代超級惡靈的威脅,這些原本與世無爭的海洋民族再多的吶喊與抗議都無法促使台灣執政者的改變政策。然則,雅美人也被迫「補貼」台灣的核能發電,使核廢料問題得以被當權者忽視直至蘭嶼的儲存場即將堆滿的今天。而也正是因為核廢料可以被政府輕易而蠻橫的倒在雅美人的家園,居住在台灣的人們不但得繼續活在現有核能電廠的威脅之下,新的核電廠還被政府肆無忌憚的推出。如今,在蘭嶼儲存場即將滿載之際,台灣政府仍不改其環境殖民心態,試圖以經濟賄賂的方式在花蓮縣原住民為主的鄉鎮尋找核廢料儲存場。在面對這種持續環境不正義的狀態,作者必須重申過去的主張:「以目前台灣處理核廢料的方式而言,贊成核電,我們就是種族歧視的環境政策之同謀者」(紀駿傑,1993)。當然,環境正義的議題絕不侷限在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以目前的台灣而言,由於經濟成長的意識型態仍主導著政府的主要政策,資本家與政府部門間緊密的連帶,因環境因素而導致的社會衝突也因此跟著日益嚴重。包括山坡地濫墾、西部濱海工業區的設立、高污染性工業的設立、核廢料儲存場、垃圾場的設置、道路的修築(如南橫國道)、產業東移政策、高爾夫球場與遊樂場的興建等都導致,或即將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的衝突。環境正義觀點正可以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模式來對各項生態問題及(潛在的)社會衝突作深入的分析,並讓我們做出合於社會正義與社會永續生存的判斷與行動。
在全球環境破壞加劇,資源急趨匱乏的今天,由於土地利用、資源擷取與廢棄物排放問題而引起的社會衝突愈來愈嚴重,而其中尤其以少數族群及弱勢團體所遭受的侵犯與迫害最為顯著。環境正義觀點反對政府、資本家及其他強勢團體對於這些弱勢群體的「環境殖民」行徑,並主張消除貧窮,資源永續的共享,廢棄物的妥善處理,以及民眾的民主參與權利。透過這些政策與程序,社會中的強勢團體與資本家才無法繼續其「以鄰為壑」的迫害弱勢群體與生態環境的行為。當然,上述主張必須靠弱勢群體與民眾積極的監督政府與實際參與環境運動才有可能獲得成效。
在台灣,經歷了半個世紀盲目的追求經濟成長之後,美麗之島已經逐漸變為滿目瘡痍的生態災難區了。然而,政府及資本家卻在近年變本加利的聯手進行摧殘台灣僅存生態的行為:西部海岸的工業區化,丘陵地的高爾夫球場化與遊樂場化,山坡地的檳榔化,以及東部淨土的西部化。而為了經濟發展的目標,水利資源與能源的需求不斷的提高,水庫與核能電廠便一再的被推出。這些行徑,都造成了弱勢者,包括漁民、農民、東部居民、尤其是原住民的生存環境一步步的遭受侵奪、污染與破壞的命運。而也是由於上述及其他生態破壞的行徑,近年來我們逐漸遭受到自然反撲的惡果,賀伯颱風只不過是個開端。因此,在台灣逐漸成為如此一個「為富不仁」的社會之時,我們需要一個全面的環境正義政策來保護受迫害的弱勢者,而這樣子的政策,也是在保障全台的長久生態安全。當然,作者重申,環境正義的實現,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受壓迫者與環境意識覺醒的民眾對政府的監督以及實際的參與環境運動才有可能。
綜合上述,以原住民作為此次教學主題,主要是希望能夠以多元文化課程,並以原住民族群的議題作為教育學生關懷弱勢族群的開端,承先啟後,再將關懷弱勢族群的觀念繼續延伸,接下來的課程將設計其他弱勢團體有關課程,如身心障礙者、外籍新娘、中輟生…等。而這次的課程主要是希望藉由原住民族族群的先天優勢和原先淳樸的生活環境和社會變遷之下所面臨的負面問題以對比的方式喚起學生對此弱勢族群的注意,並進而探討原因及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