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一個寂靜而豐富的世界』-認識聽覺障礙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5級 楊育璇
-單元名稱 |
生命教育之『一個寂靜而豐富的世界』-認識聽覺障礙 |
次數 |
第一次 |
人數 |
42人 |
|||
時間 |
90分鐘(詳見附二 P38 ) |
地點 |
一般教室 |
|||||
方案編制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95級甲班 楊育璇 |
|||||||
適用對象 |
國中二年級學生 |
|||||||
學生背景分析 |
XX國中二年六班是一個氣氛十分活潑的班級,學生們與師長間的互動良好,同學間彼此的相處也很融洽。為提升同學們對身心障礙者的認識,透過生命教育系列課程,建立培養與身心障礙學生間的相處之道,進而盡一己之力加以協助。 |
|||||||
理論背景 |
詳見附錄(一)P6-P19 |
|||||||
準備器材 |
班級公約海報、活動題目卡24張、抽題箱一個、ppt、手提電腦、影片(走出寂靜)、CD-Player、歌曲(你是我的眼)、回饋單。 |
|||||||
活動名稱 |
活動流程 |
時間 |
器材 |
備註 |
||||
小小默契大大和氣
比手畫腳
如何「走出寂靜」
看……….他/她們的生命多麼精采 |
一、 引起動機 1. 老師帶領同學一起複習之前共同訂定的班級公約。 【指導語】:「各位同學大家早,時間過的好快呀!一轉眼一個星期又過去了,我們又見面囉!今天我們的課程內容非常的豐富喔!在開始上課之前,老師要請大家來回憶一下上星期我們一起建立的小小默契。我們一共有5個默契,老師想請5位同學來幫大家複習一下。幫大家複習的同學,老師將在獎勵卡上加3 分。現在有哪位同學要先來呢?」 (詳見附錄二 P20) 2. 說明課程主題與課程目標 3. 暖身活動:「比手畫腳」。 【指導語】: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要和同學一起來體驗一下。 ◎活動流程說明 (1) 首先,請同學報數1~ 7,號碼一樣的同學同一組,一共分成6組。請同學們按照黑板上的位置圖以小組為單位坐下。 (2) 由第一小組開始,每一小組每次派出一位同學到前面抽題目,並以比手畫腳的方式讓台下的同學們來猜題。猜對的小組則獲得一分。注意,不要違反活動的規則喔! (3) 我們的活動總共要進行兩回合,每回合有6道題目,12道題目結束了之後,累積分數最多的小組則獲勝,老師將給全組同學每人加三分。而其餘認真參與的同學們,老師也會有獎勵喔! (詳見附錄三 P21) ◎活動進行時間 ◎活動結束後,心得分享 【指導語】:好….我們的活動就到這裡先告一個段落。大家覺得好玩嗎?會不會很困難?還是輕而易舉呢?老師想邀請一些同學針對我們剛才的活動來說說你們的感覺與想法,好嗎?來….哪一位同學要先分我們分享呢?」 二、發展活動 1. 撥放影片「走出寂靜」 【指導語】:各位同學,今天我們要觀賞的影片是「走出寂靜」…….這是一部關於一對聾人父母親與女兒之間互動的故事。
◎老師進行劇情簡介 小女孩拉拉從小由失聰的雙親扶養,住在德國南部的小城,拉拉從小在倍受關愛卻又封閉的環境成長,由於雙親的失聰,她比同齡的小孩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就顯得不順暢。當拉拉從姑姑卡麗莎中得到一根黑管,優異的音樂天份使她尋覓到另一片天空,卻也引起了父親馬丁,因與姑姑卡麗莎自小的心結,而不願拉拉受到卡麗莎的影響,以免失去拉拉。拉拉在親情與興趣的抉擇中決定進行人生中的第一次叛逆,不過她也清楚姑姑與父親的矛盾,以及姑姑心中對她的期盼與隱藏的妒忌。在媽媽凱因車禍去世後,拉拉因著母親的了解與愛,從音樂中重新出發,與父親的關係也有默契地逐步修好。 (詳見附錄四 P22) ◎影片播放 ◎問題討論 【指導語】:在看完這些片段之後,相信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接下來,老師要請同學們針對以下四個問題來進行討論……..【問題要打在ppt】 (1)拉拉對於父親馬丁與母親來說,為什麼那樣地重要呢? (2)想想看,為什麼馬丁會這麼反對拉拉學習黑管,反對她到柏林去學習音樂呢?他內心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呢? (3)回想一下,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聽障朋友者?你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 (4)對於這些聽障朋友,你覺得我們可以提供哪些有效的協助呢?生活中、互動中,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呢? 看完這段影片,不知道同學心中是不是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現在PPT上面有四個題目老師想請同學們針對你們剛剛看到的影片內容來與大家分享你們的想法與心得。我們開放不分組個人踴躍分享時間,樂於跟大家分享的同學,老師一樣會在獎勵卡上加3分喔!有哪一位同學要先來嗎? (詳見附錄五 P23) ◎歸納討論內容 老師總結同學的討論,透過課程內容的訊息傳遞,歸納各種可以提供給聽覺障礙者的幫助方法。 三、綜合活動 1.模範人物寫真: 【指導語】:曾一開始的暖身活動、影片欣賞與討論,想必大家對身心障礙者都有了更多的認識與瞭解了。在課程的尾聲,老師要向大家介紹兩位十分傑出的身心障礙者-「王曉書」與「蕭煌奇」……………. ◎人物寫真-王曉書 ◎人物寫真-蕭煌奇 (詳見附錄六 P24-P35) 2.歌曲欣賞-「你是我的眼」 【課程結語】:最後,老師要與同學們一同來欣賞一首動人的生命之歌,期望今天的課程可以帶給同學另類的收穫,也希望同學們可以學習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突破限制,也讓我們的生命和這些令人敬佩的身心障礙者一同發光發亮。 (詳見附錄七 P36) ◎ 填寫回饋表 詳見附件(一)P37 |
5’
1’
5’
15’ 15’
8’
12’ 20’
10’
5’
3’ |
班級公約海報
活動題目卡24張&抽題箱
手提電腦&影片「走出寂靜」
問題PPT
課程內容PPT
人物介紹PPT
CD-Player
回饋單 |
|
*附錄
[附錄二]
班級公約的內容
◎ ◎ ◎ 小小默契 ◎ ◎ ◎
1. 因為我的用心參與,所以我得到滿滿的收穫
2. 因為我的勇於發言,所以我聽見許多的回饋
3. 因為我的細心傾聽,所以我走進同學的世界
4. 因為我的禮貌尊重,所以我總是能和氣微笑
5. 因為我的接納包容,所以我的學習更加豐富
[附錄三]
暖身活動內容/程序說明
活動名稱:「比手畫腳」。
活動目標:
1. 在比手畫腳的活動中,讓同學透過僅用手勢筆劃的方式來溝通,體驗口啞與失聰者的感受。期待能夠進培養同學們對身心障礙者的尊重,盡可能地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給予協助。
活動程序:
1. 小組的形成:請同學由1到7報數,將號碼一樣的同學編為一組,全班共分為六組。請各小組按照黑板上的位置圖坐好。
2. 由第一小組開始,每一小組每次派出一位同學到前面抽題目,並以比手畫腳的方式讓台下的同學們來猜題。猜對的小組則獲得一分。注意,不要違反活動的規則喔!
3. 我們的活動總共要進行兩回合,每回合有6道題目,12道題目結束了之後,累積分數最多的小組則獲勝,老師將給全組同學每人加三分。而其餘認真參與的同學們,老師也會有獎勵喔!
活動內容:
【比手畫腳】
1. 每題計時1分鐘,單題各組只有一次的答題機會,若1分鐘之後仍然無人答對,則馬上進行下一題。
2. 在抽完題目後,只靠手腳筆劃的方式來傳達題目給猜題者,不能用口語表達,而猜題者也不能開口發問。
3. 答對1題得1分,12題結束之後,累積分數最多的小組,則獲勝。
活動所需用具:
1. 活動題目卡3套,每套各有題目8題,此24題不得重複。
2. 抽題箱一個
[附錄四]
電影「走出寂靜」劇情介紹
這部影片描述一個雙親皆為聾人,女兒為正常人的家庭。
女兒從小就擔任父母對外溝通的幫手,包括接聽電話、手語翻譯…。
小時候父親常跟女兒說:「幸好有你的耳朵,不然我們不知道怎麼辦。」,
雖然同學都嘲笑她的聾啞父母,女兒仍樂意承擔為父母作對外溝通的橋樑。直到有一年聖誕節,全家到祖父家裡過節,
姑丈送女兒一本故事書,原本和父親說好餐後一起讀;餐後,姑姑和祖父一起分別演奏黑管和鋼琴,女兒被姑姑的黑管
吹奏迷住了,忘記與父親的約定,當晚在女兒的堅持下,女兒在祖父家過夜,那個晚上,姑姑將她的第一支黑管送給女
兒,從此他們的生活有了改變。
父親知道女兒愛上吹黑管之後,有點不悅(因從前有不愉快的經驗)。
聖誕假期後,女兒到學校找音樂老師,音樂老師對她的黑管吹奏大為讚賞,之後經常對她加以指點。女兒對協助父母與
老師之間的手語翻譯也不再那麼忠實傳達;此時母親又生了一個小妹妹,女兒突然害怕妹妹也是聾人,直到她在妹妹耳
旁大聲吹黑管,把妹妹嚇哭了,才消去她的恐懼。
音樂老師邀請父母來參加期末的音樂晚會,因女兒的黑管吹奏是壓軸,但直到晚會結束,仍不見雙親的影子。很快
的,女兒十八歲了,吹奏技巧也越趨成熟,身為黑管音樂家的姑姑想帶她到柏林一起住,順便訓練她參加音樂學院的
考試。女兒沒立即同意,過幾天在一次全家的晚餐中,姑姑擅自提出此事,父親大為光火,離席而去,女兒追出門外
,父親對女兒說:「我多希望你也是聾子,這樣你就可以進入我的世界。」
女兒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因音樂而日趨惡化,隨後女兒獨自一人搬到柏林與姑姑住。在這段期間,女兒邂逅了一位啟
聰學校的音樂老師,從他的上課情形,她開始對父母的寂靜世界感到興趣。此時,母親突然發生車禍,當女兒回家奔
喪,父親怪罪在女兒身上(因小時候女兒教平衡感不好的媽媽騎腳踏車),女兒與父親大吵一架,就此決裂。
女兒回到柏林,無意中知道更多父親家庭爭執的內幕,決定要努力考上音樂學院。妹妹因為想念姊姊突然獨自跑來柏林
,隔天姑姑親自開車送妹妹回家,此事件成了父女和解的契機。過了幾天,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到了,女兒正要開始吹
奏時,父親走進考場看著女兒考試;原來父親害怕失去女兒,害怕她不認同自己的寂靜世界,女兒表示他一直都是自己
的最愛,希望他能走出寂靜世界….,父女之間的誤會就此冰釋。
[附錄五]
問題討論題目
(1)拉拉對於父親馬丁與母親來說,為什麼那樣地重要呢?(除了骨肉之親之外,拉拉更是父母親對外溝通的重要橋樑,是他們生活中能幹的小幫手)。
(2)想想看為什麼馬丁會這麼反對拉拉學習黑管,反對她到柏林去學習音樂呢?他內心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呢?
(3)回想一下,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身心障礙者?你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呢?
(4)對於這些身心障礙者,你覺得我們可以提供哪些有效的協助呢?生活中、互動中,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呢?
[附錄六]模範人物寫真
一.王曉書
王曉書:看見無聲的美麗 康健雜誌57期 文/黃惠鈴
楔子:
王曉書,雖只有169公分,卻親和力十足的一個頂尖模特兒(專業模特兒的身高至少需在170公分以上),更因聽障的身份顯得特別。
她現在也是國內第一位手語新聞主播。每晚在公共電視15分鐘的手語新聞中,將資訊傳遞給聽障者。
在手語書發表會上,她披著如瀑長髮,一襲綠衣灰裙,拿著新書對媒體的攝影鏡頭甜甜、文靜地微笑。「好漂亮!」她的清新氣質讓人忍不住在心裡讚美。
為了配合宣傳手語書,記者會上,她雙手不斷地比著,以手語回答媒體的問題,再由手語翻譯員同步幫她以口語講出。席間,她斷斷續續開口說了幾句話,聲音像自遠方傳來,朦朧、沙啞。
再次見面,是一個多星期後。滂沱雷雨的午後,依約到她家採訪。
在公寓一樓按了她家的門鈴,沒反應,公寓大門緊緊關著,突然想到「她聽不到,按門鈴有用嗎?」趕緊撥電話給她的經紀人「小任」。電話那端沒人回應。正發愁時,門突然打開,正是已猜到我跟攝影到了,所以沒接起電話而直接下樓的小任。
跟著小任上樓。一出電梯,王曉書家的門已開著。「請進,」束著馬尾,一身桃紅上衣的曉書,漾著笑容微微欠身,開口歡迎來客。「不用脫鞋,」又是一句招呼。
貼心地洗杯子倒水,招呼人坐定,又拿糖果招待,她爽朗熱情的態度,有別於我對她的初次印象。
對著她發問採訪,心中惴然:我的嘴型清楚嗎?說話速度會不會太快?不過,往往我話才一落定,曉書馬上開口回答,說得極快。這種採訪的感覺滿奇妙的。
有幾次,當她不太明白我的問話,小任會以慢速度重複一遍題目,曉書一聽懂後,又霹靂啪啦說了起來。不僅說得快,也說得多。
我卻愈聽愈慌。因為還不習慣她的發音,我只能抓到一些詞彙或幾句話,許多內容都聽不出來。只得等曉書說完後,由與曉書有十多年同事情誼的小任轉述。
有一段問話,曉書又霹靂啪啦講了好幾分鐘,小任聽完後轉述得不多,短得讓我有點絕望,曉書突然對小任說:「我講了那麼多,你只說一點點,」她兩手誇張地比了一段長度,然後用手指掐了一小段,表示很少。
這句話我聽得很清楚。在場每個人都因曉書的直率忍不住笑了出來。「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又急又快,」曉書這次放慢了速度,對我解釋。
採訪就在帶著些隔閡的氛圍下,繼續進行。一段時間後,坐在對面的攝影指指他的手錶,暗示我採訪得先告個段落,依照我跟他先前的約定,預留時間讓他拍曉書的居家照。我只得趕快提了個問題,並告訴曉書要先拍照。
曉書的回答中,有句話連小任也聽不大懂,而被要求以紙筆寫出。我趁機問身旁的小任:「現在幾點?」正低頭寫字的曉書,突然左手一抬,向前指,說了句:「牆上」。原來,客廳牆上一幅五顏六色的油畫,其實是個沒有數字,只有指針的鐘,曉書提醒我「看鐘」。
我真的嚇一大跳。原本以為回應我的,應該是聽得見的小任或我的攝影同事,沒想到會是曉書。正低頭的她,心思該是如何敏感細膩,知道我在問旁人什麼,讓人有種她聽得見的錯覺。
那一刻,我發現,所謂的隔閡,也許並不存在。
聽不見,那是怎樣的世界?
試著關掉電視的聲音,只看畫面,33歲的曉書說,那就像她聽不見一樣。
她的聽障程度屬於80∼100分貝,至少必須像建築工地的打樁般(約90分貝)轟隆隆那麼大聲,她才感覺得到。換言之,她的日常生活幾乎一片寂靜。
早產體弱,喪失聽力
但她並非天生聽障。因七個月早產來到人世,曉書幼年身體很虛弱,經常感冒發燒,長期打針吃藥。
曉書的媽媽回憶,曉書小時候聽到飛機飛過去會有反應,也會開口說「ㄇㄚ、ㄇㄚ」,所以家人一直以為她可能年紀大一點才會講話。但等到她三歲多,因原來求診的醫生移民,換醫生看,才被診斷出聽障。他們懷疑,可能因先前看的醫師長期用藥不當,逐漸影響曉書的聽覺神經的發展。
「知道了以後,我們全家都很疼她,」隔著電話,仍可聽出住在高雄的媽媽語氣很不捨。
考量曉書將來踏入社會,不一定碰到的每個人都會手語,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聽障者,曉書的家人規定她從小除了在啟聰學校上課時間外,回到家凡事儘量開口講,不能用比的。曉書的家人也都沒有學手語,像王曉書的媽媽,即使到現在還是不會比手語。
曉書的父母在她幼年即離異。曉書的媽媽一方面得負擔家計,養育曉書和長一歲的姊姊,另方面又不放心讓曉書寄宿學校,家人商量後,由當年才16歲、國中畢業的阿姨,帶著6歲的曉書離開高雄到台南租屋,小阿姨白天工作,晚上繼續唸夜校升學,曉書則是念台南啟聰學校。
不過,曉書因為聽不見,無法學習、模仿正確發音,剛開始開口講話常講不出來、說不好,有時還因此鬧情緒,覺得「為什麼要一直逼她?」甚至一氣之下乾脆不講話。
看到曉書難過的表情,家人也常跟著掉淚。「逼她時,她痛苦,我們也痛苦,」曉書的阿姨說,雖然看了心痛,但也得堅持。
小阿姨也訓練曉書出去買東西。她會陪在曉書身旁,讓曉書跟商店老闆溝通,一步步讓曉書敢跟外人開口。
現在曉書與人對話,幾次下來對方熟悉她的發音後,幾乎溝通無礙,真的說不清楚,曉書再用寫的。
雖然所處的世界無聲,但曉書卻渾身充滿動感。
動感的機關槍
雖然她外表清麗,加上一頭如瀑長髮,予人不食人間煙火之感。但看她走路,大剌剌地,動作中竟有股男孩子的灑脫。接受採訪時,一下子盤腿,一下子蹺腳,一隻腳還不安份地抖抖晃晃。講得高興或凸槌,就往家裡的沙發一趴,笑得東倒西歪,不顧形象。
事實上,在曉書身上恐怕很難找到「安靜」,甚至有許多令人驚奇之處。
──她很愛講話,話匣子一開,如同機關槍,達達達講個不停,從家人、朋友到同事,幾乎她身邊每個人都半開玩笑地抱怨著。
曉書的阿姨說,每次曉書從台北回高雄,全家都很高興,因為曉書很會耍寶、表情很豐富。
「她從小就這樣,愛講話,我們不得安寧,」阿姨開心地笑著。當然偶爾難免會覺得曉書很吵,不過她能講話,卻也讓家人覺得安心。
而在表演的秀場,曉書常因為一直嘰嘰喳喳,往往逼得秀場導演、同事得求她「不要再講話了!」
──她很愛吃,身邊常帶著許多零食。「無時無刻都在吃,」與曉書相識十多年,也是模特兒出身的江怡蓉說。
聽說,她特別喜歡吃硬硬的、咬起來卡吱卡吱的東西,「因為這樣她咬起來才有感覺,」模特兒經紀公司的另個同事猜測。
到她家採訪,曉書坐下來談話,沒講幾句,自然地伸手拿起擺在茶几上的糖果,自己吃,也遞給來客;跟著她到公視上班,她看到編輯台前有一堆荔枝,趕快拿了幾串,與人一起分享,怕人不吃,還會告訴人「好甜!」。
──她很愛跳舞,而且跳得好,拍子抓得很準。
十幾年前考上實踐家專(現稱「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科的迎新舞會上,曉書第一次聽到音樂,當時她的感覺是「好吵!」,因為她聽到的不是動感的旋律,而是一堆刺耳的聲音。不過,自此她就愛上了跳舞。
求學時代,有一次在眾人合跳類似啦啦隊舞步的表演排練中,除了她之外,每個人都跳錯,讓負責教舞的老師既驚訝又好氣地對其他人說:「連王曉書聽不見都跳得這麼好!」
而在之後無數場炫麗璀璨的五彩燈光照耀的舞台上,她穿著名家設計的衣服,台步堅定地配合音樂節奏,專業自信地左轉、右擺,停格站定後,又踩著一拍不差的台步,怡然退場。
雖然聽不見,她卻憑著毅力成為一個頂尖的模特兒。
踏上模特兒工作
在實踐求學時,曉書已有在校走舞台的經驗。畢業展中,同學邀請知名的專業模特兒到校指導,曉書因參與走秀,心中對模特兒一行的嚮往因此被點燃。剛好畢展也邀請時尚界名師洪偉明擔任評審。洪老師看到曉書的表演,加上受邀來校指導的專業模特兒的大力推薦,她就此踏入聚光燈的舞台世界。
不過,專業環境的要求比學校更嚴苛。
剛踏入模特兒圈發展的前半年,聽障的身份,曾帶給她不少挫折。例如,不少廠商質疑經紀公司「怎麼帶這種模特兒來?」。
她當時有個「試鏡女王」的封號。雖然試鏡屢試屢敗,可是她無條件配合,跑遍全台北的製片公司,有時甚至一天趕好幾場,為的是不放過任何可能機會。
試完鏡,被拒絕後,曉書往往留下來,請對方放帶子給她看,抓出缺點,改進試鏡的妝與動作。
而曉書在她的經紀公司,是當時有始以來最矮的模特兒,也是第一個平面(不同於伸展台)的模特兒。
先天條件不如人,她得比一般模特兒更用功。
曉書的前輩江怡蓉記得,經紀公司的教室開放讓模特兒自由練習,她常常看到王曉書拎著高跟鞋,自己就來練習,花比別人多的時間。
終於,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從最初的沐浴乳廣告,接著拍一支支片子(包括「Trust me, you can make it」瘦身廣告)、目錄、甚至擔任包括已故巨星張國榮的音樂錄影帶(MV)女主角……。
「曉書以她的實力證明了,不受聽障所限,她絕對能做個成功的模特兒」江怡蓉說,曉書雖然矮,但親和力很強,而在模特兒圈,親和力強的較少。廠商只要跟曉書合作過,都會再來找她代言。甚至有時候廠商、設計師還會願意配合曉書較矮的身材,修改衣服,「一個模特兒做到這樣,就夠了,」江怡蓉認為。
但回首剛入行的時光,曉書說,她也曾因受挫,心生懷疑:自己真的適合走這一行嗎?
她很感謝「小個」──她在實踐唸書的好朋友,後來一樣進入模特兒經紀公司,並負責曉書的經紀業務──適時提醒她:「如果連妳都無法相信自己,還有誰會相信妳?」激發她加倍努力。
但小個卻不敢居功。因為她認為,曉書今天能有一些成就,與個性有關。
「曉書最值得被學習的優點是樂觀,」相知十多年的小個說:「她今天即使沒成功,也會過得很快樂。」
個性樂觀,把自己當正常人
曉書開始走紅後,第一次接受訪問,記者問她「遇過最慘的事」,結果曉書當場愣住,因為她想不出來。身為好朋友,小個也幫忙想,也是楞老半天。最後,曉書勉勉強強把入行後前半年的事拿出來說。
「曉書不會為難自己,」小個觀察,曉書遇事會用正面的態度因應,身邊的人也會因此幫助她。「因為她開心,也帶給她幸運,」小個說。
這樣的態度,也反映在曉書面對自己聽不見的事實上。
出門在外,曉書如果不講話,別人看到她,第一個反應是「啊,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可是,只要她一開口說話,大家的表情就變了:「原來她聽不到。」而同情、好奇或討論,曉書清楚察覺外界的眼光。
但跟她接觸,實在很難找出一絲悲傷。很多時候,她總是掛著微笑,對人講話或打手語時,臉上的表情很豐富。
為什麼她這麼樂觀?
「既然聽不到已是事實,就不要怨天尤人,就是勇敢面對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對的,」曉書說。
她抱持「我是正常人」的想法,不希望以聽障者的弱勢姿態,博取同情或支持。因為如果爭取到別人的同情,會讓曉書覺得好像把她當做一個沒有用的人,那時,她就會感到「真正的孤單」。
曉書說,在她身上不會看到聽障情結,但多少還是難免會有一點。當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時,她會先把自己的角色丟開,看整件事情,想清楚後再溝通,不會悶著頭亂想。
「要以很正確的觀念看自己,覺得自己是正常人,別人看到你,也會這樣覺得,」她強調。
曉書曾在聾人的網站上看到大家討論與聽人溝通的種種困難,她不很認同,「其實是自己的心理問題」。
和聽人互動時,一般來說,她不會挑剔對方用什麼角度看她,是不是猜忌她?「用心與對方溝通,」她認為,如果有心,自己可以想辦法克服很多障礙。
「語言真的不重要,練習就會有進步。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愛!」
她的態度確實影響了周遭的人,常常讓人忘記她有聽障。
「她讓我們覺得她非常健康、樂觀,不矮人一截,讓人覺得她好棒!」江怡蓉說,王曉書做錯事,她照罵,不會把她當做特殊的人,有時王曉書還因此抱怨她「好兇」。
曉書也笑道,目前沒遇到什麼人特別同情她,因為自己「太愛搶鋒頭、太愛現了!」
她半開玩笑地抱怨,偶爾她會參加聽障、殘障團體辦的一些活動。現場有很多志工或手語翻譯員,大家看到她,不會想到要幫她做什麼,而是去幫其他聽障或殘障者。她提醒志工,她也是聽障者,怎麼不幫她?沒想到他們回答:「你不用,你很正常。」
聽不見是個禮物
另方面,更積極地,她將聽不見視為上天給的考驗,一種賜福,一個禮物。
她認為,正因為聽不見,才讓她變得更堅強獨立、積極樂觀;因為聽不見,才可以用眼觀察,用心感覺,而變得敏於事;因為聽不見,才得到那麼多關愛與包容,讓她的力量愈來愈大,心胸愈來愈寬。
原先曉書會有「想存錢,開刀重新恢復聽覺」的念頭,但現在她比較沒有想再度聽見的渴望,甚至認為外界的聲音反而有時候會干擾心情,影響判斷。
像遇到有人惡意批評,她因為聽不到,還可以故意裝不懂,她的心情反而不會受影響,常常可以很快樂。
「聽不到反而可以不理會外界的吵雜,比較可以專心工作,」她說。
問她「聽不見,會覺得遺憾嗎?」
「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交還天地吧!」對這個問題,她似乎習以為常。
她坦言,人難免有遺憾,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重要的是,每個人必須學會拔出心中的刺:「每個人心中一定有嫉妒、羨慕、悲傷、快樂、難過的種種情緒,但不管怎樣,都要把心中不好的那個刺拔掉。這樣的話,你才會用快樂的心去看這個世界,你就會感覺你的世界非常晴空萬里,不是烏雲密布,」眨著雙大眼睛,她很認真地說。
聽不見,心情難免不安,例如碰到停電,或一個人走暗巷時。但,曉書的心中沒有恐懼,因為她的生活過得很充實。
不斷往外延伸的世界
除了一些模特兒工作外,她現在因為公視手語新聞的工作,每天下午5點以前得進公視,看新聞、改稿、與同事討論手語的播報比法,晚上9點45分現場播報新聞,等到進家門時已近午夜。
回到家,還得忙手頭上的出書稿約:一本是關於流行資訊,另一本以圖文的方式,表達心情故事、人生想法。
一家食品公司也看上她繪畫的才華,找她設計飲料的外包裝。
曉書說,她發現自己不停地畫、寫、畫、寫,「手指都變粗、都有繭,都有黑眼圈了,」她俏皮地哭喪著臉,比比眼睛下方,逗得人發笑。
可是這樣的生活,也是她樂於接受的挑戰。
「目前的生活對我而言,是愜意而完美的,」曉書一字一句說出:「人本來就有無限潛能。儲備足夠的能量,面對下一個人生的關卡是必要的。」
對她而言,她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能或不能,她只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相信自己。如果自己放棄了,什麼人都幫不了你。選擇對的東西,就不要放棄,勇往直前,停留在原點是很可悲的!」
二.蕭煌奇
我看見音符的顏色-盲眼歌手蕭煌奇的故事
楔子──那個不敢接球的下午
我真正完全看不見,是在十五歲時,當時我正在台北市啟明學校就讀高一。
我一出生就完全看不到,四、五歲動手術後才見到光明,雖然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看得清楚,但還是可以在矇朧中領略這大千世界的美麗。小學三年級因弱視而進入啟明學校讀書,但我從來沒有想像過,也沒有體會到,究竟『完全看不見』是什麼樣的感覺?直到高一時才真正嘗到──原來『看不見』是這種痛苦、憤怒到幾乎撕裂自己的經驗。在此之前,我算是『盲人中的明眼人』,也就是所謂的『弱視』族群。雖然無法像一般明眼人一樣看清遠方的風景,但對於『眼前』的事物,只要拉近距離,貼近要看的東西,也差不多可以和明眼人一樣欣賞眼前的風光了。
天生的盲人,多半個性比較樂觀,似乎從很早以前,就決定對命運的殘酷報以瀟灑的微笑。但走在生命途中,因意外、病變等因素而由光明的世界跌落黑暗的盲人,對命運的撥弄,卻往往報之以憤怒、哀傷、惶恐、自憐等情緒,不少人甚至因此而自暴自棄,真的就此墜入了黑暗的世界。
我從來沒想到,這兩種心路旅程,我卻都得一一走過。即使事隔多年,到現在我還記得,一下子改變我的世界、當我完全看不見的那一刻,就像是用刀子刻在木板上那麼深刻。
籃球是我最喜愛的運動之一。啟明學校的籃球場地不大,盲生受條件所限,打起籃球來,必須聽著發出『嗶.嗶.嗶』聲音的盲人專用籃架,循聲投籃。雖然我們無法像明眼人一樣地橫衝直撞,又奔又跑,但我們一起打球的同學都是弱視,所以打起球來動作倒還相當敏捷、迅速,大家樂在其中,有機會就上場操練身手。
好像是下午的休息時間吧,我在啟明學校的籃球場上和幾位同學一起打球。那時,我站在籃下,隊友遠遠地將球傳給我,準備交給我射籃。我拿到球後,用力對準籃框的方向投球。球沒進,砸到籃板,反彈回來,我正準備跳起來施展最擅長的抓籃板功夫──忽然間,變化就發生了。
在我眼中,本來比較大的籃球忽然變小了……不,簡直變成一個小點而已,我根本抓不住它的準確位置;本來明亮的環境也忽然變得昏暗起來,好像一下子就從陽光燦爛的下午過渡到近晚的黃昏。捉摸不清動向、大小變幻不定的球,向我的方向落下。對於這突來的變化,我的心中忽然泛起一陣恐怖的感覺;我害怕了,不敢伸手去接,閃掉了這一球。
為了說服自己這不過是一個偶發現象,也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完好無恙,我又繼續玩了一下籃球,但心中那股怪異的『恐怖』感覺卻揮之不去:我到底是怎麼了?我會看不見嗎?我試著將頭轉向不同的方向,希望藉著四周光線的改變能獲得改善,但情況只是越來越嚴重。我實在玩不下去了,離開了籃球場。
雖然心中曾經揣摩過千百次『這一天』的到來,但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忽然感覺到,原來以前所想的一切是這麼的不真實,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我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如原來所設想的,以一種『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泰然情緒來應付。突然從弱視轉變為全盲,對一個正當青春、活躍的高中生而言,是一個沉重而殘酷的打擊。我一向是嘻嘻哈哈的個性,很少哭過,但想到真正看不見後,天空的藍、樹木的綠、太陽的橙紅及媽媽可愛的面容,從此就只能存活於記憶中,再也無法完完全全地看清它們的變化時,我早就放縱了淚水,宣洩心中的憤怒與害怕。
生命中巨大的變化,其實要怪自己。不過一個暑假的放縱,我就失去了僅存的一點點視力。
國三升高中的暑假,我在家中度過。白天家人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而小時候常和我、哥哥一起嬉遊的玩伴,也因為我的視力狀況不佳,加上多年來的住校生活和他們缺少互動而顯得生疏。大部份的時間,我都待在家中。在百般無聊的暑假中,家中的任天堂遊戲機和電視成為我的最愛,幾乎每天醒著的時候,我都是在螢光幕前度過,直到眼晴太疲倦而不得不休息為止。為了看清楚電視和電動遊戲中快速跳動的影像,我常常將臉貼近螢幕,剛開始還會保持一點距離,但最後越貼越近,幾乎已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毫無意義的電視和遊戲機上,而過度使用眼力,也摧殘了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視力,結果,兩者都一去不回。
當即將失去一些原本擁有的事物時,這些東西就越發地顯得珍貴,而更會對自己的魯莽與粗心痛恨不已。在我的情況快速惡化、逐漸失去視力的這段日子中,知道自己即將永遠失去一樣人生中極為重要的東西,焦慮、恐懼、憤怒、不甘、害怕、狂亂等種種情緒,常常充塞在我的胸中,好像不斷充氣的氣球,隨時都會爆掉。常常,當這些情緒漲滿到頂點時,我便爬上學校的頂樓,就著狂風大聲的咆哮,或用力地彈著吉他,企圖將所有的憤怒及憂傷宣洩出來;平靜下來後,常常發覺自己聲音早已啞了,而臉頰一片冰涼。
在那段時間,我只覺得世界是灰暗的,而自己是被遺棄的。如果可以,我真想選擇放棄自己。但是,我只能放肆自己的情緒,直到再也無法承受這樣的痛苦。
我即將失明的消息,漸漸在同學和老師之間傳開,雖然大家並未做一些無謂的安慰或勸說,但我可以感受到許多默默的關注。他們讓我自己在學校規律的生活作息中,適應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生活。我從小學時就學到的各種適應看不到這世界的生活技巧,也終於開始發揮了真正的作用,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吧!在這一段難熬的時間中,我原本是像自閉症的患者一樣地活在自己狂亂的世界中,但老師、朋友的關愛,和我最喜歡的音樂,讓我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對生命的熱愛,從心情的谷底一步一步地爬出來,並且活的更積極、熱情與滿足。
當狂亂的心情終於沉澱後,我體會到自己正站在一個重大轉折的人生關卡,努力凝視著不同出口的盡頭,雖然看不見,但我必須做出正確的抉擇。當所有以前認為可依恃的可憐視力不再提供任何幫助時,我所能做的,就是盡快忘掉所有的痛苦與自憐自傷,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力量和資源,找到一個可以站起來的立足點。
本來就喜愛的音樂,在此時對我發揮了更深刻的影響,使我無悔地走上了『音樂』這條不歸路。聚集了熱愛音樂視障人士的『全方位樂團』,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下由我發起而成軍,成為國內少見的視障搖滾樂團。雖然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吃盡苦頭,但卻一直堅持下去,從未放棄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我知道,這就是我要走下去的路。
從那一個忽然不敢接球的下午到現在,已有約十年的時間。失去光影的世界,不但未成為禁錮我身心的黑獄,反而是我創作音樂的豐富溫床,飽含魅力和生動的趣味,這絕對是我當初想不到的。現在的我可以很自信、也很自豪地說,比起身邊的大多數人,包括明眼的正常人在內,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能享受生活與生命。而且,不管對於這世界或是自己心中的小宇宙,我反而可以看得更清楚,目標更確定。
曾經歷過兩種生活的我,應該最有資格這麼說:『眼睛雖然可以看清許多事,但有更多事情,只用眼睛去看,是絕對不夠的。』
跨越人群跨入心靈---全方位盲人樂團
每次見到這一群人,感染到他們無窮的精力與活力,體會到他們對自己的期待與希望,不自主的,就會跟著快樂活潑了起來,有人稱他們為「快樂的少年郎」!這幾個X世代的新新人類,特點是適應力超強、獨立自主、天不怕地不怕、點子特多、喜歡嘗新,天真卻也有不得不學會的現實。生活中的話題少不了音樂、咖啡、茶、香水與愛情,視力不好卻也無損於他們發展自己的在音樂上面的專長,也許反而更能讓自己專心致志吧!
民國八十四年,全方位樂團成立,剛開始沒有任何一樣自己的樂器,都是向母校學長借來、演出機會也稀稀落落,但成團以來一直努力於全國各監所、校園、軍隊、社區等地激勵人心的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喝采與掌聲,甚至「安可」將近一個小時,這樣的成長,對時下一般的樂團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只是團員大部分在從小就視力不良的狀況下學音樂,如今能有這樣的成就,不能說簡單。他們演奏、演唱現代流行音樂,聽煌奇的抒情歌聲能夠讓你如痴如醉,聽樂團玩起搖滾樂也讓你顛覆瘋狂,同時團員也在嘗試爵士樂的醇情演奏,他們靠著手指間的移動摸索樂器,加上聽唱片裡的音樂及和絃背譜,每一首曲子,都是反覆地將唱片裡的每一個細節聽熟練習再練習而成的,沒有花俏、沒有雕琢,大夥靠著感覺忠實地將音樂呈現出來。音樂對他們來說,是賴以為呼吸的真實感、是體驗曾經或正在發生的生活,他們用各式曲風揉合成一種音樂態度,在最平凡生活中創造出草根香般的甘甜美味,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音樂,不要試圖為他們的音樂風格下一個定義-老實說,音樂,不用想太多,只需用心作、用耳朵聽!
從他們身上,你感受不到一般人對視障者既有的悲情、灰暗的色調及印象,你看到的是他們對人生樂觀的基調及豁達的處事態度,無可避免的,相信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將會瀰漫充滿於胸中!
蕭煌奇:全方位團長、主唱及薩克斯風
專長有吉他、薩克斯風、詞曲創作、演唱西洋及國台語流行歌曲,爵士鼓、鋼琴等,為第三十七屆十大傑出青年、獲獎無數。
曾擔任過齊秦所演唱的「朦朧」一曲MTV的男主角,外型俊俏、笑容羞怯,天生一副好嗓子,配上那一雙靈活彈奏吉他的巧手,外加吹奏薩克斯風時那一股專注的神情,很少人能不為他在舞台上的風采所迷倒;台下的他,像個大男孩,總是給你一個淺淺的微笑,願意和你一起分享關於他的一些故事,告訴你關於這個社會的光明與黑暗,這時如果身邊正好有一把吉他,你就會聽到他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轉化成為一首首的歌曲,吟唱低迴…音樂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糧食,精神及生活上都是。凡歌聲所到之處,不管是大朋友、小朋友或青少年,皆能喚起熱烈迴響,頗受聽眾之喜愛,現為全方位樂團團長。內心最大的期望是能夠參與唱片製作及進入流行樂團,出版個人專輯,並與好友一同在音樂的領域中有所發揮、做自己的音樂。
獲獎紀錄方面:曾多次代表我國參加國際性柔道比賽,如於1994年中國大陸舉辦之殘障亞運中獲銅牌殊榮、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殘障奧運得第七名、代表我國參加1998年西班牙馬德里舉辦之世界盲人運動會等,可謂一允文允武之優秀人才。而音樂上的傑出表現更是不容忽視,其自行譜曲演唱作品「給我一槍」榮獲民國八十八年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十大金曲之一,受到臺灣流行音樂界之肯定;從第一屆到第四屆由文建會所主辦的的身心障礙者【文薈獎】詞曲創作組皆獲得前三名之殊榮,創作曲俯拾皆是好歌;同時由於長年至監所、校園、社區等地從事感化教育、特教及社教等工作,獲選為八十八年度十大傑出青年;而由樂團自行籌資出版台灣第一片由盲人自行製作演唱的專輯,絕大部分都是煌奇自己的創作曲。「為夢前行,你我並無不同!」,就是這樣的一個信念,使他無視於自己本身的障礙,在追夢的道路上勇敢邁進!
[附錄七]歌曲「你是我的眼」歌詞
蕭煌奇 你是我的眼
詞:蕭煌奇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輕易的分辨白天黑夜
就能準確的在人群中牽住你的手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駕車帶你到處遨遊 就能驚喜的從背後給你一個擁抱
如果我能看得見 生命也許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歡的我愛的
都不一樣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人們說的天空藍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
我望向你的臉 卻只能看見一片虛無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 忘了掀開
你是我的眼 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
你是我的眼 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
因為你是我的眼 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
*附件
[附件一]
生命教育之「一個寂靜而豐富的世界」-認識視/聽覺障礙課程活動回饋表
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班級:______________
性別:男_____女_____
很不滿意 不滿意 不確定 滿意 很滿意
1.對於這次課程活動整體的滿意度 1 2 3 4 5
2.對於這次課程活動的氣氛 1 2 3 4 5
3.對於報告老師的表達能力和表現 1 2 3 4 5
4.對於整個活動進行的方式 1 2 3 4 5
5.對於整個活動內容帶給你的收穫 1 2 3 4 5
6.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參與度 1 2 3 4 5
7.對於這次活動有什麼建議和任何想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你的參與,祝你身心愉快!
[附件二]
由於本課程為一系列之生命教育課程,為使課程目標可以落實,故經輔導室與該班任課老師協調之後,決定在此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與該班任課老師協調上課時間,每單元的時間將延長為兩堂課(90分鐘),以便課程設計與規劃。
*理論基礎
(一)學生問題成因分析:
由於班上最近有同學因為車禍事件而耳朵受傷,在治療的過程中,聽覺能力減弱,以致於在人際溝通上有些困擾,透過週記向班導師反應。老師為了增進全班同學對聽覺障礙的認識,以提供對此受傷同學的協助,於是在與輔導老師進行討論之後,決定由輔導老師在輔導活動的課程中,以一系列的生命教育課程,提升同學在此一層面的相關知識。
(二)相關之輔導策略:
輔導老師針對此一班級之需求設計一系列的生命教育課程,主要是以提升對身心障礙者的認識為目標。
共分為:聽覺障礙、視覺障礙、智能障礙…三個單元。
本教案之設計主題則為其中之一單元-「聽覺障礙」。
(三)相關之理論基礎:
◎生命教育理論基礎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在輔導學生體驗與建構生命的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而在這樣的過程中,輔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尊與自信、輔導學生反省與確立人生觀及價值觀、提昇對人的關懷,增進學生人際互動能力也都是生命教育的目標。由生命教育的目標及實施內容、方式來看,生命教育屬情意類意味較濃的教育,需要透過許多催化技術,方能達到效果,且重視成員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促進成員自我之發展。故生命教育可在課堂上實施,亦可用於團體情境。
二、生命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目的何在?人的價值與功能為何?人為什麼要活著?生與死有何差別?……等一連串對人生的疑問困惑是自人有人類以來及長期存在著。存在主義論者認為人生並非空無,相反的,人生存有(being)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存在主義並認為人生有六大命題:
1.自我有覺察的能力:
人可以自省和做決定,因為每個人都具有覺察的能力,越能覺察自己,越能增加自由之相對責任。
2.自由與責任並存:
人生是自由的,但並不是逃避或為所欲為,自由與責任相隨。
3.獨特性與群集性並有:
人生的存有就是獨一無二的獨特性,但人在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時,能需與他人及自然界來往。
4.意義之追求:
人生有尋求人生意義與目的的自然傾向,同時我們也在尋求個人的完整性。不過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人本身,而存在追求過程中,是個人發展與創造出來的。
5.焦慮是人生的一部份:
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焦慮,但它可以刺激成長,也是體驗和重建人生的信號,所以我們要面對、忍受和接納焦慮。
6.死亡與不存在的覺察:
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也因為人會死亡、不存在,人生才有價值,所以積極面對死亡,會使人生變得豐富,體驗人生的有限,就是人生意義的所在。(黃德祥,民73)
由這樣的觀點來看,人生並無固定模式與答案,人生是一種歷程,所以要去覺察、去嘗試、去體驗,畢竟人生是有限的。中國文化上諱死,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很忌諱談到死亡的部份,自然在處理面對生命失去的方式便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近來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奪走了兩千多人的生命,受傷、財產失去的人更是不記其數,雖然本校不在災區內,但希望也能培養學生面對並處理自己的失落情緒。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的現象,積極面對死亡,才不至於使人深陷面對死亡的恐懼與迷思─人性上只想擁有不願失去。如同Adler「自卑與超越」的觀念一般,適度的自卑可刺激人努力向上,生命有限性的壓力,亦可刺激我們創造存在的意義。
◎心理發展相關理論基礎
國中教育依據國民教育的精神,旨在養成德、智、體、群、美均衡的國民,因此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身心的發展與變化快速,對週遭的人事物充滿了好奇與興趣,如何完全發揮試探的功能顯得相當重要。
一、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Bandura主張人乃是透過觀察以及模仿楷模而學習,認為學習者是一個較主動的角色,也承認思考在人類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觀察模仿對象,學習行為的「主幹」,並在腦海中把這些主幹結合成複雜的新行為。
根據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來看,在小團體的活動進行當中,領導者就是成員學習模仿的楷模,也因此,領導者在團體當中,不單單只有帶領活動的責任,也必須示範良好正確的行為,以供青少年學習。反過來說,我們也相信,當領導者示範良好正確的行為時,成員因著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會一點一滴的模仿領導者的行為,進而對青少年產生正向的影響。
二、Erikson心理社會理論
Erikson相信青年期的主要課題在於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成為一個獨特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形成個人的認定,自我會將能力、需求和慾望加以組織,並幫助他們調整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追尋認定是一生的過程----在青年期變成生活的重點,而且可能在成年期不時地出現。這種想了解自我和世界的努力是一種健康、 重要的歷程,它有助於增強成年期的自我力量。
事業的抉擇是尋求自我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先前的階段(勤奮與自卑衝突)當中,兒童學習到了文化所要求的技能,到了青年期,他們需要找到使用這種技能的途徑,生理的成長和性的成熟,提醒年輕人:成年期即將來到,因此他們開始思索自己在成人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Piaget認知階段論
對青少年思考方式改變的主要解釋為Piaget的說法,他認為青年人乃是進入人們所能及的最高認知發展層次。對於這個抽象思考為特徵的層次,Piaget稱為正式運思(formal operations)。達到正式運思,給了青少年操弄或運作訊息的一種新方式。他們不再受限於現實現地具體事物的思考,現在他們已經能處理抽象概念、測試假設,並看出各種可能性。
根據Piaget的說法:青年期生活中的內外變化共同導致了認知的成熟。他們腦部結構逐漸成熟,社會環境日益拓廣,使他們擁有更多試驗的機會,兩種改變之間的互動更是達到認知發展最高層次的必要元素,即使年輕人擁有達到正式運思階段所必須的神經系統發展,但是,如果未受到文化教育方面的鼓勵時,他們或許永遠無法達到此認知發展的最高層次和最後的品質躍升。
四、青少年的特徵、發展任務及需求
1.青少年的發展特徵
青少年期是介於兒童期與成年期一段過渡期,一般是指十二歲以上至十八歲未滿之間期。在學階段為國、高中學生。青少年期具有承先啟後的功能,對未來人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青少年面臨個體內外在環境同時巨大改變的轉形期,他充滿了熱情、活力、欣喜與希望,但同時也面臨著無數的挑戰、挫折與不安。青少年期是個人追求自我認定的時期,其發展特徵是『矛盾』,如:
(1)他想獨立,但還需要依賴父母的經濟與情感支持。
(2)青少年對親密關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3)需要他人提供意見、指導方向,但又反叛權威與控制。
(4)他們被期待像個大人,但卻未被賦予完全的自主權。
(5)他們遭受很大的壓力與挫折,卻不具有足夠的因應能力。
所以在單元設計上面,應該盡量配合青少年的認知層次,一方面讓他們嘗試更多抽象思考、測驗自己的假設之外,一方面還要去教導鼓勵青少年多多利用這種思考方式,在他們嘗試錯誤或是作出被期待的行為時,領導者便給予相當的鼓勵和讚許。
2.青少年的發展任務
青少年期是個體需要追尋自我認定的時期,這時期的發展影響著個人醫生的價值系統。青少年經驗很大的身心變化,例如生理上的快速成長、認知能力的增長、渴望同儕的認同、努力獲得的力自主、以及面對適應壓力的衝擊等等,如何在身心方面都適應良好,是青少年所面對的挑戰與須達成的發展任務。
(1)發展個人的自我認同
這段期間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及自尊,認同與建立自己的角色,需要正確地認識他自己,了解他自己的才能、性格、未來的工作、地位、婚姻、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念等。例如: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體驗自我的價值。
(2)建立相互滿足的同儕團體
青少年經驗的核心部分是同儕的壓力,因為青少年很希望受到同儕的歡迎與接納,同儕的影響力因此就比較大,促使個人符合同儕的標準,盡一切心力與同儕所讚許的行為取得一致。故青少年能學習如何建立相互滿足的同儕關係就成為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
(3)學習認知、人際、問題解決的技巧
青少年期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期望,感受到成功的壓力。就有的認知、人際與問題解決的技巧,可能無法因應目前發展任務的要求,因此需要學習新的認知、思考方式、社交技巧與問題解決的策略。
3.青少年的需求
設計青少年團體,首要的工作是評估青少年成員的需求,以便作為團體諮商的目標設定依據。Maslow界定了一系列作為人們行為動機的需求階梯,當人們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後,便繼續尋求高一層需求的滿足,依次漸進,直到達到最高層的需求為止。
第一個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饑餓的人會冒極大的危險以得到食物,只有當獲得食物時,才有餘力來擔憂下一個層次的需求,也就是個人的安全與安全感。接著在他能尋求愛與被接受、自尊與成就,以及最高層的自我實現,或稱潛能的完全實現之前,必須先滿足,至少是部份的安全感的需求。
由許多的學者的研究與觀察發現,青少年積極尋求同儕的認同感,所以對照Maslow的自我實現與需求階段,青少年正處在尋求愛與被接受的層次當中,小團體的進行方式,除了可以帶給青少年不同於平常與人相處的人際模式之外,還可以滿足青少年對於被接受的需求。因此對於青少年的輔導工作來說,小團體的進行方式是相當有價值。
綜合來說,青少年的需求如下幾點:
1.尋求認同─建立自己的角色。
2.增加自我了解。
3.發展價值系統。
4.歸屬團體。
5.增進社交技巧。
6.學習問題解決能力。
◎認識聽覺障礙理論基礎
一、認識聽覺障礙
1.何謂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是指聽覺機能的永久性缺損,通常聽力損失在二十五分貝以上學習上就會受到影響,需要專業的輔導。在學校裡,若發現學生常有茫然表情,對噪音容忍度較差,或有不注意、拒絕、不聽從教師的指示,或有輕微的說話障礙,常常問「什麼?」,與老師同學溝通有困難者,應向家長建議帶給專科醫師診斷或治療。
2.分類:
聽覺障礙的分類方式有許多種,除了按照聽力損師的情形加以分類之外(如:我 國聽聽覺障礙的定義),尚有依聽覺障礙的年齡而區分者。茲將各種分類方式整理如下:
依聽力損失情形:輕度、中度、重度。
依聽覺障礙出現的年齡區分:獲得語言能力前與獲得語言能力後。
傳音性聽力損失:
是因為外耳、中耳的傳音系統出現了障礙,以致無法將聲音傳至內耳所引起的聽覺障礙。此一類型的聽障,內耳仍屬正常,只不過由外耳、中耳所傳進的聲波震動,無法對耳蝸產生刺激。不過經由bone conduction(腦骨導)的聲音仍可傳達到內耳。
感音性聽力損失:
感音性聽力損失者,其外耳及中耳的傳音系統仍然正常,不過由於內耳或聽覺神經的缺損,以致形成聽覺障礙。感音性聽力損失不但使聽得的聲音比常人更覺微弱,且常發生聲音扭曲的現象。
3.特質:
聽覺障礙學生之心智能力與常人並無明顯差異,不過溝通能力卻是影響心智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若能加強其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及周圍聽人對聽覺障礙者的接納態度,就能使其心智能力及人格獲得正常的發展。
(1)聽取能力
* 輕微聽覺障礙:
對不清楚和距離遠的人說話聽取會有困難,但靠近音源或擴大音源,即可清楚聽取,因此較不易被發現,戴上助聽器將可獲得最大幫助,如有讀話、語文的教學輔助,更可幫助學習。
* 中度聽覺障礙:
課堂上的集體討論只能聽取百分之五十,說話也出現口齒不清的現象,戴上助聽器情形會較好,但還需接受聽能訓練、讀話、語言及會話訓練。
* 重度聽覺障礙:
除非聲音很大,否則對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反應較為遲鈍。但接受聽能等訓練後也會有長足進步。極重度者只可感覺聲響的震動但無法分辨音色,助聽器幫助有限,需更多語言訓線。
聽覺障礙者雖然聽取有困難,但對噪音的容忍度卻比耳聰者更差,尤其戴上助聽器後更容易受噪音干擾,一般人認為聽覺障礙者不怕吵是不正確的。
(2)溝通能力
* 事實上,大多數的聽覺障礙學生,聲帶都是好的。但因聽不清楚或德不見,而不會用自己的聲帶發聲,即使能發聲,語音清晰度亦不佳。
* 聽覺障礙者經由聽能訓練、讀話訓練、說話訓線仍能有效學習。因此受過良好口語訓練之聽覺障礙者,也能用語言溝通。
* 重度聽覺障礙者或未經良好之口語訓線者多用手勢、肢體動作等副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4.如何幫助聽覺障礙學生:
(1)環境方面
* 明顯的標誌:如上下課鐘聲以燈號顯示;所有設施均有明顯文字、顏色或光之標示說明。
* 安靜的環境:減少噪音,讓聽覺障礙學生有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 輔助的教具:善用視覺教材及給與實作具體的經驗,減少單純的講述。
* 座位的安排:聽覺障礙學生宜坐在教室前面中央區,使聽取聲音及目視板書較為容易,並避免因角度、光線、距離而影響讀話效果。
* 其他服務:如手語翻譯、代記筆記、傳遞消息、設置傳真機、適度的照明等。
(2)教學方面
* 使用手語者,老師及同學應儘量學會手語,並加上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以利溝通。
* 可使用口語者,應注意其助聽器是否性能良好,並面對面溝通,提供理想的讀話條件。
* 必要時運用筆談協助溝通,並於課後加強輔導。
* 聽覺障礙者與外界的溝通相當依賴視覺,因此我們應注意給予其視野以內的正確訊息,以兔造成誤會。
* 發現聽覺障礙學生臉上有茫然表情時,主動詢問,幫助解決。
* 要面對學生教學,避免面對黑板邊說達寫,也注意不要走來走去,甚至走出聽覺障礙學生視線以外,或是讓書本等遮住嘴唇。
* 應儘量多板書,或多些書面資料。
* 培養聽覺障礙學生的閱讀習慣,並藉著與之討論所看過的故事或文章,藉以瞭解其能力與困難所在。同時因聽覺障礙者的語法習慣與一般人不同,所以更要特別訓練閱讀能力,幫助其了解一般語法。
* 聽覺障礙學生上課時倚靠的眼睛,下課時須有充分的休息,不應再安排額外的作業。
(3)教師及同儕態度方面
* 表示接納,主動瞭解及主動關懷。
* 共同討論或交談時,要儘量讓聽覺障礙學生瞭解正在討論什麼,以免讓他感覺孤立。
* 幫助聽障學生建立自我接納的態度,進而產生安全、歸屬與自我價值感。
* 耐心地聽他的表達,並予以鼓勵,遇其辭不達意時,應幫助其表達。
* 根據學生的發展程度,給予其主動學習的機會,並培養自我負責的態度,不要因為過度關心或事必躬親,反而使其減少了學習的機會。
二、認識聽覺障礙的特徵
1.障礙程度方面
聽覺障礙的範圍包括輕度與重度。一般採用分貝來界定障礙的程度,也就是分貝值越大其障礙的程度就越重。
障礙程度對說話和語言之衝擊端賴於:
(1).在主要頻率(語言頻率為500hz至2000hz)聽力損失越大則越重。
(2)蝸牛和聽覺神經系統傳至大腦知覺語言輸入狀況。
障礙包括單耳聽障和雙耳聽障。
(1)單耳聽障:單耳聽障功能尚稱正常僅對聲音的方位感產生問題。
(2)雙耳聽障:輕度雙耳重聽者大都能有效運用助聽器與人溝通。重度雙耳重聽者,通常需要訓練他們佩帶助聽器以有效的應用殘存聽力,並學習讀唇和手語。極重度聽覺障礙者,係指兩耳聽力損失均在90分貝以上,採用助聽器及依賴手語和讀唇與人溝通。
2.社會一情緒發展
國外學者的研究理論將聽覺障礙學生的「社會一情緒」詮釋為社會和心理發展。其發展的範籌可歸納出三個重要領域: 社會發展、自我形象、人格發展。
認為影響聽覺障礙學生「社會一情緒」發展與適應的七項因素:
1.聽力損失程度。
2.成聾時期。
3.對殘障者的態度。
4.父母的聽覺狀況與態度。
5.溝通能力。
6.教育安置。
7.殘障的原因與單純性等為自變項,以探討及建構聽覺障礙學生「社 會一情緒發展以適應理論」。
聽覺障礙學生如果說能接受自己的殘障,則其「社會一情緒」發展與適應就越好。就父母的聽覺狀況與態度而言,國外的學者認為父母如果也是聽覺障礙的和父母聽力正常的聽覺障礙的相比較前者有良好的家庭溝通後者傾向於控制性、消極性與嚴格性的教養態度所影響。
3.智力發展方面
早期有關聽障者智力研究,大都認為聽覺障礙學生智力顯著地落後聽力正常者,並視之為智能遲緩者。在1941年至1960年之間的研究則認為,聽覺障礙學生在智力功能顯現出具體與抽象的發展不平均,是由於基本經驗不足所產生。
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抽象概念的不足,認知思考並不一定依恃語言符號系,統但概念的獲得卻有賴於語言作為中介,因此聽覺障礙者語文能力低下,難免影響其概念的形成,自然也會不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
4.語言發展方面
國外研究聽覺障礙兒童語言能力的文獻不少,但無論在口語能力、閱讀能力、書寫能力等方面,聽覺障礙兒童的能力都比同齡聽覺正常者低。為了改進與提升聽覺學生語言能力,國內學者張蓓莉曾對台北市國小三到六年級聽覺障礙之語言能力進行分析與探討,結果發現聽覺障礙學生的語言能力比同年級耳聰學生低落,低落的程度則隨年級之增加而呈直線成長趨勢。因此聽覺障礙學生語言發展之嚴重問題其重要的原因為缺乏聽覺回饋作用所造成的。
5.學業成就方面
低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尚能學習簡單文法結構的句子以及具體的概念熟悉的字彙。到了三年級以上學習的材料和句子越來越難或越複雜;且表達各種不同涵義與關係,字彙也變得更加抽象與代表不熟悉的概念。因此,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業成就呈現出隨著學生年級增加及學業也低落的現象。
6.聾人文化
許多專家大都認為聽覺障礙者信仰聾人文化價值,這個文化是由社會生活中共同使用手語所衍生,手語整體性的影響有六個主要因素:
(1)語言不同。
(2)態度。
(3)行為模式。
(4)父母同族群結婚。
(5)事實之自覺。
(6)義工網狀組織。
【上述六個因素有助於探討與建構聾人之理論。】
因近年來提倡身心障礙者回歸主流,因此減少了聽覺障礙學生之互動,進而腐蝕了聾文化的價值,因此,有些學者建議這些聽覺障礙學生提供聾人歷史與聾人文化的課程。
7.學習特徵
國外學者史密斯本人從心理、溝通、社會一情緒及學業成就的方面統整,回歸教育安置裡聽覺的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以有助於普通班老師了解及教學參考。
三、聽覺障礙者的特質
林寶貴/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
1.聽覺障礙者的特質
聽覺障礙者是指聽覺機能永久性缺損,聽力損失在二十五分貝以上者。也就是不戴助聽器便聽不到平常一對一的說話聲,亦即所謂的重聽者或失聰者。
2.生理特質
聽覺障礙者最顯著的生理特徵是在與人說話時,有明顯的溝通困難。他們的語言發展比同年齡的耳聰者遲緩,而且語音的發音不正確,尤其是聲母方面常有省略、替代、或缺鼻音的現象。語調缺乏高低、抑揚頓挫、單調沒有變化。聽別人說話時特別注意對方的臉部、口形、或表情,經常會比手劃腳,想用手勢或動作協助他表達意思。與人說話時頭部常向前傾或轉向說話者,努力想聽取別人說話的內容。對環境的聲音(例如電鈴聲、電話聲、腳步聲、汽車喇叭聲等)或人的說話聲沒有反應。上課中常常忽略老師或同學的呼喚,有時不能專心聽講,左顧右盼,期待別人提供訊息的線索。
在團體中較少主動發問或參與討論的活動。可能常會抱怨耳痛、耳朵不舒服、暈眩或耳鳴。使用收音機、電視機、錄音機時可能把音量轉得很大聲。常常要求複述剛剛說過的話或習慣性地說:「啊?」。當用普通的聲音與之交談時,常沒有反應或注意力不集中。
3.心理特質
聽障者完全和一般聽人無異,會哭會笑,會打人也會同情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環境不同、學校氣氛不同、教師的教材教法不同,遂被塑造成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格特質。若問聽障者的心理特質有哪些,看看一般人的特質有哪些,應該相差不遠。只不過因為一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環境差別不大,所以彼此問十分「相像」。而聽障者則可能因為在不同的教育安置下接受教育(普通班、資源班、啟聰班、啟聰學校)而產生不同的特質。前三者出身的聽障者,大多溫柔儒雅、幽默風趣、積極上進,其優缺點與常人較接近;第四種出身的聽障者因健康知識吸收困難,且與家人或親友溝通不佳,常以拒食、挑食、或過食引人注意。
行為方面也較異於常人,如動作過度,大而粗魯,均因聽不到聲音,開門關門等太大聲也不知道吵到別人,惹人生氣而不自知,因此在團體中朋友較少,常常獨來獨往,猜疑心較重、自我中心、自私、固執、挫折容忍度低、不易接受忠告、不順從、亂發脾氣、社會關係較不成熟、容易衝動、較不自律自治,較缺乏獨立、創造性、快樂、安全感、學習動機,常有自卑、孤獨、寂寞、無助感等現象。以上這些特質雖是研究報告中常提到的,但仔細想想,常人不也會有這些特質嗎?只是因為聽障者究竟人數較少,稍一不尋常,在聽人世界裡,給人感覺好像「很多」罷了。
四、與聽障者相處之道
文/林寶貴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
1.一個團體如有聽障者存在,要多為他設想,使他覺得跟您交往很舒服、有信心。
2.說話時和他面對面,眼睛直視對方,慢慢地說,對方或許可以由您的臉部表情和唇形變化,而知道您在說什麼。
3.運用語言要具彈性,如果聽障者不瞭解某一個字、詞、語,可換用其它的說法或語句,或用紙、筆寫給他看。
4.不要輕易放棄與他溝通,儘量運用口語、手語、筆談、板書、圖片、實物、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5.讓他去做想做的事,讓他獨立自主,自己嚐試、參與任何活動,不要誤解、過度保護、或太多的幫忙。
6.肯定他的能力,給他表現的機會。不要,因為您「認為」、您「以為」、您「覺得」他「應該」如何如何,而抹殺了他的機會。
7.讓他自由選擇想走的路,不要予以阻止,跌倒碰撞無妨,流血流汗無所謂,不要一開,始即阻斷他的去路,幫他安排或低估他的能力。
8.鼓勵他、支持他、接納他,教育他、給他工作,待他一如常人。
無可諱言的,目前聽障者的生活空間並不大,求學、求職的過程阻礙重重,是不是我們該調整一下自己的眼界和心態,來正視他們,唯有瞭解與寬容才是聽障者真正需求的空間。
五、聽覺障礙者的社會適應現況與問題
1.摘要:
人是群體的動物,離不開團體的生活,社會化的過程對人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歷程,透過合宜的群己關係,在社會環境中建立自我觀念的培養,健全人格發展。然而聽覺障礙者有著溝通方面的問題,不容易和人接觸,與人交談,因此與他人始終存在適應的問題,所以聽覺障礙者的種種社會適應現況與問題使他的社會情緒上有不好的影響。
聽覺障礙者面對外在的溝通不良,容易產生很多學習上的困難,進一步造成心理上的自卑、不良的情緒,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聽覺障礙者的社會適應因素呢?
(一)聽力損失程度:聽力損失程度直接影響溝通能力,進而影響社會適應。聽力損失越嚴重,社會適應越困難。
(二)聽覺障礙發生的時間:先天的較後天發生有著社會不適應的問題。
(三)對殘障的態度:殘障者如能坦然接受自己是殘障者的社會適應比較好。
(四)父母聽覺狀況:發現父母也是聽覺障礙者的聽障生適應較好。
(五)教育安置:啟聰學校比啟聰班、資源教室的聽障生,社會適應方面較差。
(六)溝通能力:溝通能力的好與壞和社會適應有密切的關係。
對聽覺障礙者的問題而言,首當其衝是學業適應的問題,比一般同儕能力差,聽障生的心理適應大致上出現的情況與一般人無異,不過因為很多因素,例如:同儕、學校..等等的接受度不同,而可以形成不一樣的性格,聽障生在社會、個人的適應上,社會成熟度低、互動上較少,自我概念低、有情緒困擾的問題,其職業上因為溝通上的困難,限制了職業的種類的選擇,再加上雇主對他們的態度,往往在工作上多有困難。
聽覺障礙者因為缺陷導致與人無法做有效的溝通,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嚴重者更影響到人格的發展,我們要輔導聽障生的心理層面問題,然而不僅僅是從這方面下手,對於聽障生的家庭、學校、以及大眾的態度,都要積極培養他們對聽覺障礙者不一樣的看法,不是用異樣的眼光,而是真誠的與他交友,並多一份耐心。
2.心得:
不論是哪種的特殊寶寶,在心理層面上總是多一層陰影,容易因為缺陷產生自卑及焦慮、缺乏自信…等等,都造成不良的人格健全發展,大多的聽障生都因為如此而有著社會適應不良的問題,無法面對人群,無法與人交談,無法與人分享心情,然而我覺得可以建立自信的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聽障生對自己殘缺的接受度,勇於看清自己的缺點,面對現實的殘酷,這樣一個困難的挑戰,使他越挫越勇,但是在這過程之中,有人失敗、有人成功,這是可預料的,不要因為失敗很氣餒,「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以及特殊寶寶總有一天會有成功的機會,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記得曾在報導上看過一個患有聽覺障礙的人非常成功走向她要的舞台,那個人就是王曉書,她對自己說:「只有把我當成沒用的人,才會讓我覺得孤單」,因為她覺得說家人及朋友的支持都是短暫性,唯有自己克服的心理障礙問題,才是可以真正面對生活,積極對待自己。另外她也說:「如果聽障者能找到自己有能力以及有興趣的事物加以發展,不僅對自己的能力是一種肯定,對於同儕的人際互動也是很有幫助。」這又回應到上面所說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說法,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個能夠自以為豪的地方,能夠加以琢磨必有另眼相看的一天。
之前我遇過患有聽覺障礙的人,他們是來花蓮師院考試的,那時與我說話只有一個人,那個女生說話似乎有語言障礙,說話有點大舌頭,而且說的很大聲,那時的我不覺有什麼,還幫她找尋考試的地方,中午時,他們來我打工的地方吃飯,她看到我還挺驚訝的,後來因為我知道他們有著聽覺障礙的問題,特別交代其他的工讀生等會送飯的時候注意一下那桌的客人,然而我怕還是有招待不週的地方,我就拿著點菜單以及吃的東西,一併拿去給他,通常服務生送飯都混唱名一下名稱,不過我想他們都聽不到怎麼會分辨食物,怕他們吃錯別人的飯。他們吃得很安靜,害我也忍不住小聲了起來。
患有障礙的人不該是別人眼中的釘子,應該要坦然接受他們的存在,因為聽障生也不希望自己是這麼樣子,但不管別人的眼光再如何不好,最重要的是聽障生自己的心,自己能否接受自己的缺陷最重要,然而希望透過這份文章,與大家分享聽障生的心情,為他們著想所處的困竟,一起建立溫暖友情的社會與聽覺障礙者共存。
*參考資料
http://guidance.ncue.edu.tw/prm13.shtml
http://www.spec.kh.edu.tw/FT/Ft46-3.htm
http://at.nhltc.edu.tw/listening/study-chapter4.htm
http://disable.yam.com/understand/introduce/deaf.htm
http://disable.yam.com/understand/help/deaf01.htm
http://www.nhltc.edu.tw/~s9061019/work7.htm
http://www.cis.nctu.edu.tw/~is88053/gentle/new_page_5.htm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5648
http://www.hchcc.gov.tw/month/91year/january/theater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