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處理─遇到地震時該怎麼辦呢?

 


活動名稱:危機處理─遇到地震時該怎麼辦呢?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5級 李宛芸

 

 

單元名稱

 

危機處理─遇到地震時該怎麼辦呢?

適用年級

國中二年級

適用人數

40人

教材來源

 

網路資料─Yahoo新聞、台灣心理資訊網相關聯結網站

單元時間

50分鐘

編制人員

李宛芸

教學設備

計時器、黑板、粉筆5支、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簡報資料

理論基礎

1、建立孩子對危機的認知,及地震所帶來的影響為何。

2、當遇到地震的時候,大家會有怎樣的反應?當自己遭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要如何自保。

3、在危機事件中學習成長─如何自助與助人。

◎其餘理論詳見附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對「危機」的認知,逐漸聚焦到「地震」的主題。

2、未雨綢繆,預防勝於治療。

3、遇到地震時該怎麼辦?

4、了解愈到地震的因應方法,並且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並  

  培養孩子擁有悲天憫人之心。

活動名稱

活動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資源

備註

 

【分組活動】

 

 

【暖身活動─角色扮演】

 

 

 

 

 

 

 

【小組討論及課堂分享】

 

 

一、引起動機

 1、先將同學分成5個小組。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玩個小活動,所以我們現在就用抽籤的方式把大家分成5個組別,…。

 2、活動名稱:請依組扮演震央,其餘各組分別扮演居民、記者、氣象局播報員、與救災隊員;請震央製造地震〈要說明級數〉,請各組派出代表〈不限人數〉,當地震發生時,在你的職位上,你會做什麼事呢?扮演該角色時,需帶動該角色所有應會有的氣氛。

震央:你會給什麼理由所以帶來這次的地震呢?

記者:會如何播報這則新聞呢?並傳達什麼訊息給民眾呢?

家裡的爸媽:現在地震了,你會對你的家庭做些什麼事情呢?

中央氣象局播報員:你會用什麼方式傳達這次地震的可怕性,及地震過後會有什麼影響呢?民眾需注意什麼呢?

 3、老師以南亞這次的地震及海嘯事件,帶入此次討論主題〈老師播放相關資料的圖片、新聞分享給同學PPT〉。

二、發展活動

 1、請同學分享當看到這新聞及其後續報導時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並且可以說說自己遭遇地震時的感想及當下所做的反應是什麼?【可邀請同學將自己所遭遇的地震與眼見這次地震災情比較的感覺。】

 2、以分組導論的方式呈現,並請討論之後各組派代表發言。

    老師說:同學們看見這麼嚴重的創傷一定不希望在看到世界上再有相同的事情發生,雖然地震很難預防,但是我們可以來想想有什麼樣的措施是可以事先做準備,讓災害降到最低的呢?【在這次地震後有很多的報導指出,這次的地震有很多的災難是可以事先預防的,但是…】

 3、請各組討論並發表有什麼資源是可以在地震發生前後可以運用的〈無論是在心靈或是物質層面的輔助資源〉?

三、綜合活動

 1、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地震對我們的生活到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看到災害後的心情是如何?我們要如何做道將災害創傷降到最低?

 2、老師將同學提出的想法作同整,並給予「預防勝於治療」觀念的強化,同時也培養同學悲天憫人的同情心。

 3、最後帶領同學在討論之後為南亞的難民祈福,將我們祝福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10

 

 

 

 

 

 5

 

 

 

 

 8

 

 

 

 10

 

 

 

 

 

 9

 

 

 6

 

 5

 

 

 2

 

 

籤桶和五支籤分別為角色名稱

計時器

 

 

 

 

 

 

 

 

 

 

筆記型電腦

單槍

簡報資料〈關於南亞大地震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理論基礎詳見附錄三

 

 

 

 

 

理論基礎詳見附錄一

資料詳見附件一、二

 

理論基礎詳見附錄二、三

 

 

 

 

 

 

 

 

 

理論基礎詳見附錄二、三

 

 

 

 

 

 

 

 

 

 

 

 

 

 

 

 

 

 

 

 

 

 

 

 

 

 

 

 

 

 

 

 

 

 

 

 

 

 

 

 

 

 

 

 

*附件

[附件一]

南亞災情

印尼大使預估 光是亞齊省死亡40

    印尼亞齊省是這次南亞大地震(新聞網站)的震央,英國環保專家從空中拍下「亞齊省」的地貌,和浩劫之前做了比較,發現當地只剩下空蕩蕩的一片,就好像遭受核子武器攻擊一樣,原有的地貌已經破壞殆盡!而印尼駐馬來西亞大使預估,光是亞齊省在這次地震中的死亡人數可能就超過了40萬人。

這是印尼亞齊省的空拍照片,左邊是海嘯(新聞網站)前的亞齊省,當時到處都是密集的建築物跟青蔥的樹林,在浩劫之後,看看右邊這張空拍照,只剩下空蕩蕩的一片,從空中鳥瞰,當地房舍倒的倒、毀的毀,只剩下一堆殘破不堪的石塊和木材傾倒在混濁的泥濘當中。
     
這裡是亞齊省南部一個擁有45萬人口的最大城鎮,經過大海嘯的吞噬,現在宛如死城,至於亞齊省北部,環保專家說情況更是慘不忍睹,彷彿遭到核子炸彈攻擊。英國環保專家麥可:「這裡彷彿遭到核子炸彈攻擊,除了一些建築物外,幾乎所有的東西全倒了。」
    
海嘯來襲,重創亞齊省樸實的村落,一切夷為平地,印尼駐馬來西亞大使「盧希哈迪歐」表示,根據他的預估,光是亞齊省在這次地震中的死亡人數極有可能超過40萬人。

南亞9.0強震與海嘯死亡人數達125,930

透新加坡電---受災國家政府及衛生部門官員稱,1226日發生在印尼規模9.0的地震(新聞網站)及其引發的海嘯(新聞網站),已造成125,930人罹難。
印尼、斯里蘭卡和印度罹難人數最多。印尼衛生部長說,印尼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萬。印度則將原先確定和預估的13,268名罹難者人數向下修正。
以下為各國初步死傷統計:
國家 死亡人數 受傷人數
--------------------------------------------
孟加拉 2              緬甸 53 45
東非 137              斯里蘭卡 28,729
印度 11,942            泰國 4,500
印尼 80,428 可能高達10
馬來西亞 72 218
馬爾地夫(馬爾代夫) 67總計 125,930

這起海嘯還波及東非數國,包括肯亞、賽席爾群島、索馬利亞、坦尚尼亞與馬達加斯加。
印度政府表示,有11,942人確定或恐已罹難。
目前尚無所有受災國受傷人員數據,不過預計將超過罹難者人數。

聯合國稱南亞海嘯罹難人數逼近15,確實數字將難以知曉

路透聯合國電---聯合國官員周五表示,南亞海嘯(新聞網站)的死亡人數正逼近15萬,而且還在增加,但由於受災地區非常偏僻,準確的死亡數字可能永遠也無法獲得。

「死亡數字可能接近15萬,其中大多數是在印尼和亞齊省(Aceh),而由於後勤能力有限,那裡是最難以進入的地區,因此死亡數字也可能繼續增加,」聯合國緊急救援協調員埃格蘭(Jan Egeland)說道。
「我們將永遠無法得到完全準確的數字,因為有許多無名的漁民和消失的村莊,而我們沒辦法得知到底有多少,」埃格蘭對記者說。()

[附件二]南亞大地震海嘯怎麼形成的呢?

 

 

 

 

 

 

 

 

 

 

海嘯怎麼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的狂濤駭浪,洶湧澎湃,它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移動了上萬公里仍不減雄風,足見它的巨大威力。
海嘯的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裡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像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衝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裡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5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海嘯的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特大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1998717日,巴布亞新幾內亞太平洋海岸發生的海嘯奪取了2200人的生命。這場災難以過去一年多了,但這次海嘯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在科學界至今尚有爭論。
  研究地震波的專家一般都認為海嘯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但是在新幾內亞海邊作海底測量的考察隊都提出,是海底滑坡塌方引起的。
  考察隊成員、應用流體力學專家菲利普·瓦特曾用計算來模擬海嘯的情況。他認為,許多已發生過的較大海嘯都與海底塌方有關。
  在這次海嘯中,一連串有三個可怕的巨浪撞擊著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北海岸,浪高達15米。研究人員一直在設法解釋為什麼震級僅為7.1級的中等強度地震,會使海嘯時浪高達到15米。有人懷疑這是很大一塊沉積岩崩塌而掀起的巨浪。
  19991月,一批研究人員乘坐一艘日本輪船區測量海底,這是發生海嘯後首次進行的深入研究。在這次考察中,他們畫出了海床圖,並在沉積岩上鑽孔取樣。2月,他們又使用一艘機器人潛艇將海底的情況拍成了照片。勘探隊集中在大陸邊坡,這個邊坡垂直於一個深達4公里的深海溝裡。這個深淵表明有一塊太平洋的板塊在這裡撞擊了新幾內亞。當太平洋構造板塊從該島下面擦過時,形成了一個深海溝,並引起了頻繁的地震。
  勘探時還發現,在特別陡峭的大陸邊坡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沉積岩。在某些地方,這層沉寂巖以快速滑坡的形式往下滑,也有的地方是一較緩慢的塌方形勢下滑。
  在一次潛水作業中,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鮮的、 圓形劇場形式的「上吧」,這是一塊巨型沉積岩朝下坍塌時產生的。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15公里長的斷層。有證據顯示,這個斷層最近曾移動過。海底發生斷層時一側會往上抬,而另一層回朝下落,在這個過程中,會因水的更替而發生海嘯。
  那些認為是塌方導致波浪形成的人認為斷層不可能是引起海嘯的原因。目擊者曾敘述過這樣一個情況:在地震 的主震發生過之後, 大約過了20分鐘,第一次波浪才襲擊海岸。如果說因地震產生了海底斷層,由該斷層在形成海嘯,這中間竟隔了20分鐘,那也未免太長時間了。不過應該說明,典型的情況是地震後一般要滯後幾分鐘才會發生滑坡,這就是海嘯形成略有推遲的原因。
  地震過後不久,在太平洋中間所記錄下來的長達70秒的低沉而連續的聲響,也進一步支持了以上觀點。西北大學的艾米莉·奧爾卡說,在一次不很大的地震之後,聲響延續如此之嘗試不大可能的,因此可認為它源於一次海底滑動。
  然而,某些勘探工作的參與者同意是塌方引發海嘯的理論。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亨利·葉提出,海底地震的模擬能屆時還小的大小。這個考察隊只發現了巖體小型滑動的證據,但沒有巨大滑坡的跡象。
  這次災難也使人想到,相對較小的地震(就像偶爾在南加州發生的那種)也會因為引起巖體滑動而引發巨大的海嘯,造成的災害遠比科學界過去所認識到的要危險的多。(堵德健譯自美《科學新聞》摘自《世界科技譯報》第746期)

 

*附錄

[附錄一]如何與學生談地震

    震災過後,電視、廣播、報紙和人際間的耳語,到處充滿了各種訊息,這些訊息的交換,有其重要的功能,諸如:幫助人們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溝通彼此的需要、對照他人的行動和後果,以了解自己的應對策略是否妥切、對未來的演變能有較正確的預期,以便投入適當的力氣來加以因應。總而言之,這些訊息的正向功能是用來幫助我們增加對地震的控制感。唯要注意的是,這些訊息並非全然正面。例如,某些神祗預言將有更大地震的傳言,徒增恐懼;某些未經證實的政策決定或流言(如震後第二天即有人誤傳災區帳篷已足夠,不必再捐),則會妨礙判斷,擾亂對災情的控制。

    老師或家長是學生重要的訊息來源,在與學生談震災時,即是在提供一些訊息,並希望這些訊息能夠幫忙學生(其實也包括自己)增加對這次災害的控制感,我們目前當然無法控制地震使之不發生,但能夠使自己即使處於不利的處境之中,仍能掌握狀況,有較好的準備,儘可能去獲得較好的生存狀態。因此,在與學生談地震的時候,可以多提供正確的訊息,使之發揮正向的功能。

復學之後,我們建議師生之間若談及地震,師長們可以注意以下的要領和原則:

  1. 驚嚇、恐懼、憂慮經驗的分享:師長並不是無敵鐵金剛,也會被地震所驚嚇而感到恐懼和憂慮,這些經驗的適度分享,能使學生了解到:經歷這些情緒是正常且有益的,因為驚嚇能提醒災難的威脅、恐懼能幫助我們蓄積能量遠離劫難、而憂慮則能引發我們對未來的思考。這些情緒只要不淹沒我們正常的生活功能和判斷能力,會是很好的資源。
  2. 以上情緒因應歷程的分享:師長雖然不是鐵金剛,但應擁有一定的情緒穩定與成熟,總會有一些自持之道能夠使自己不致被前述情緒所淹沒,這些自持之道的分享,對學生及其他老師都是很好的示範。事實上,有些學生的自持經驗若能分享,將更能引發同學的共鳴與認同。
  3. 對周遭環境安全性的說明:清楚而具體地指出:目前哪些地方較安全,哪些地方較不安全,為了使自己說明的訊息發揮前述的正向功能,說明者本身應求證該說法的正確性,並儘量回答學生所有的疑問,唯仍需注意要多根據專家的看法來說明,自己不清楚的訊息不應以個人意見加以揣測,雖然不確定的訊息會帶來焦慮,但這焦慮會加速我們澄清事實的努力,反而有助於對狀況的掌握。
  4. 清楚的區分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的因素:地震雖被歸類於天災,似乎可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因素,但人於震災中並非完全的無助,也就是說:在地震中,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可以有選擇的,如:要不要進入危樓、選擇住處時要不要查詢斷層帶的位置與範圍,地震中要選擇什麼位置避難,平時該有哪些準備,只要能細心仔細,自然能在震災中趨吉避凶;讓學生清楚地區分可掌握與不可掌握的部分,並聚焦於可控制的部分,促使學生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同時也要提醒學生避免涉入無法控制的因素與環境(:進入危樓、在斷層線附近活動),而招致危害。
  5. 說明學校做了些什麼來減低危險性,增加安全感:這些說明可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所在的環境並非不堪一震的危樓,一些簡單的檢查或固定工作亦可交由學生自行操作,亦可增進其參與感,並在參與中親身體驗學校建築的安全性。
  6. 做一些必要的演練或提醒:學生本人仍對自身的安危負有責任,演練能確實地增加學生自我照顧與照顧別人的能力,更是對防震知識的具體實踐,而在演練時,透過現現場實地的提醒,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而能為用。
  7. 鼓勵同學交換個人經驗:鼓勵談論地震時彼此的心情以及如何捱過來的歷程,彼此的交流有助於經驗的交換,且能引發對地震經驗的統整,同學之間的生活經驗較相似,較能互相模仿及認同,唯老師需注意要多引發同學的正向經驗,也要接納同學的負向經驗,並了解每個人走過災難方式和步調是很不一樣的,若同學之中有人因此而有心理調適上的困難,則應請求心理諮商專家的協助。

整體而言,師長在與學生談論地震災害時,即已同時完成了重要的教育輔導功能:

  1. 與學生交流情感,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2. 提供正確的訊息;
  3. 增進學生對地震的控制感與控制能力;
  4. 發現需要進一步心理協助的學生,幫助他獲得專業人士的協助。

而在此同時,透過對訊息的整合與蒐集,校長或教師也能增進自己對地震災害的掌握,並檢視自己是否需要專業的協助,在照顧學生的需要時,也請留一點力氣好好照顧自己。

 

[附錄二]

幫助你自己--走出難關的方法

  在這場災難中,也許有你認識的人不幸受傷或罹難,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了傷害;或許你的經歷只有自己最瞭解,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助你知道每一個人可能會出現的反應,也提供一些方法幫助你度過心情的難關,走出災難的陰影,面對未來的生活。

地震後,你可能會經歷到的各種心情

    經過大災難的人,可能都會有以上這些感覺。試著說出這些感覺,就能有機會從傷痛中恢復過來。請放心地表達這些感覺,這樣並不會使我們的心智失去控制,如果壓抑這些情緒或想法,反而會造成緊張與身體上的不舒服,使得我們復原的時間拉長。

你還可能會有下列身體症狀

我們建議你用以下的方式來抒發心情

    工作或開車一定要小心,因為在重大災難的壓力過後,意外(如車禍)會更容易發生。

如果有以下現象,建議您尋找專業者的協助

  如果用了以上的方法,你還有以下的問題,那麼你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協助。

從災難發生之後,你抽煙、喝酒、或吃藥的量都變得過量。

 

[附錄三]

危機事件的教育契機

    那一夜,天搖地動。許多人從熟睡中驚醒,包括父母和孩子。
   
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從父母驚慌的反應中看到了害怕和恐懼,也學會了對地震的害怕和恐懼。

    害怕和恐懼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經驗,而重要的是我們從其中學習到什麼。過去有人幸運地一輩子未曾遭遇到任何大危機或挫折,但今日我們都碰到百年罕見的大地震,是不幸,是幸。不幸的是我們必須從慘痛的災難事件中承受教訓,幸的是我們也可以從這經驗學習到寶貴的功課,那就是危機教育。雖然我們期盼不再有如此的災難,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碰到,但是誰又能預知未來呢?如果我們能好好掌握這個教育的契機,相信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不僅能更有危機預防和處理的能力,而且超越災難事件學習到更多的安身立命之道。
如果這次大地震,你和你家人未有任何傷害,除當存感恩之心和對受難者關懷之外,讓我們從「不幸之大幸」中幫助我們的孩子免於傷害和逃避災難。學習須及早,就從此刻開始吧!

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
   
無論是地震時和事後你的表現如何,請不要在意,因為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沒有經驗。即使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好,也無需慚愧不自在或擔心孩子對自己失去敬愛。重要的是,在回顧和省思中的自我教育,進而教育孩子,應為積極樂觀的成長和進步之。表中列出一些參考的狀況和建議,父母們可以舉一反三地與孩子討論以創造更多的智慧和信心。
   
總之,無論此次大地震對你和孩子造成何種影響,或者家中物品毀損程度,我們都在學習適應,進而超越苦難。當然,我們不可能回復到大地震前的心境,因為我們歷經了一次嚴重危機事件,也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雖然代價太大。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未來,讓教育的意義得以彰顯,不是嗎?

情境和反應

自我教育

教育孩子

地震時
恐懼、害怕、呼喊、哭泣、驚慌失惜、應變知能不足

  1. 承認和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和知能不足。
  2. 了解當時的反應是正常的,無須慚愧或自責,亦不必擔心嚇著孩子或造成錯誤示範。
  3. 蒐集與閱讀相關的知識和資訊。
  4. 進行家庭應變之準備。
  1.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請孩子畫圖或遊戲方式不失為好方法之一。
  2. 坦誠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但不是說抱歉的話。
  3. 與孩子商討,一起蒐集地震相關知識和資訊,並討論家中應變措施和物品準備。
  4. 對孩子的問題,不急於提出答案,把問題拋回,以培養孩子創造力和反應能力。對於孩子的想法勿下價值判斷,最後綜合可行的方法做結論。
  5. 勿採取嚴厲告誡或過度保護的言語和行動。
  6. 有機會和時間,可提出其他危機事件的討論。

地震後
媒體報導

  1. 體察自己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心。
  2. 同理受難者處境,肯定救援者努力。
  3. 減少憂慮,對家園重建有信心,對來抱持樂觀。
  4. 考量自己能力,出一份賑災愛心。
  1. 留心孩子反應,傾聽他們心中感受。
  2. 在孩子面前不掩飾自己的難受心情和想法,與孩子分享。
  3. 與孩子討論災難實況及賑災工作,並表達樂觀和信心。
  4. 表達關心和同理,不過分強調悲天憫人之心。
  5. 提供出錢或出力的良好示範,並鼓勵孩子盡其心力助人。

未來
生活作息

  1. 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同於前。
  2. 檢視生活作息受到影響和因應方式。
  3. 研究自己工作和孩子上學的安全措施。
  4. 清理家中毀損物品,檢查房屋狀況。
  1. 如學校建築未遭到損毀,讓孩子正常上學。
  2. 如學校遭到損毀,保持冷靜,並遵照學校防護措施或安排孩子寄讀事宜。
  3. 勿過分強調節衣縮食,尤其切忌以受難者之苦責怪孩子浪費。
  4. 如孩子受到驚嚇或做惡夢,採取睡前安撫或睡時觀察及拍撫。陪孩子睡覺乃暫時的不得已措施。
  5. 勿採取嚴厲告誡或過度保護的言語和行動。
  6. 鼓勵孩子參與家事,協助清理工作。

 

*參考資料 

http://tw.news.yahoo.com/041231/39/1c2je.html

http://tw.news.yahoo.com/050108/14/1cy75.html

http://www.zgxl.net/origin/wzsj/haixiao.htm

 http://921.heart.net.tw/921guhow.shtml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侯選人 李華璋

http://www.yam.com/921/care/help.htm 台大921災後社會心理復健小組

http://heart.ncue.edu.tw/921/921parent.shtml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