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合作行為與合作學習


活動名稱: 團結就是力量--合作行為與合作學習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96級 朱婉芸

 

主題名稱

團結就是力量---合作行為與合作學習

適用對象

高中二年級

適用人數

12

編製日期

94.12.20

單元時間

50分鐘

編製人員

 輔諮三乙   92110068  朱婉芸

教學目標

一、幫助學生了解合作行為。

二、經驗團體合作的過程。

三、體察團體合作的歧異度。

四、包容團體合作時的不同意見觀點的發表。

理論基礎

    簡述團體合作之意義和形式,及合作行為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必然性與益處,進而應用在學習上,望學生可經由團體分工達到合作學習,增進人際關係相處技巧、擴展見聞、發展學習成就、深化認知概念、強化責任感…等種種好處,學者所提出之理論基礎可支持發展合作教學方式。

                                                   〈詳見附錄〉

 教材參照

自編。

 教學資源

蛋、吸管、膠帶、帆布、信封、圖形、糖果、回饋單

 教學方法

團體活動、分組討論、實驗操作、腦力激盪、增強 等等。

教材分析

    團體的人數並不多,活動都採取小組的方式進行,可以方便控制人數和情況,避免教具偏離教學用途及學生被孤立的窘境;因高中課堂為50分鍾,所以分為兩個小組,避免時間不足而會有活動未實行完的情形發生。暖身活動藉由小組討論來帶動氣氛,並營造出團體競爭的意識,活動可以刺激組員不同的意見的想法;主要活動讓學生經驗合作的過程,爭取團體的勝利,並且從中發現團體合作的困難與便利。最後讓團體成員整理自己的感想與發現,並利用回饋單檢視自己學習的歷程與成果。

學生分析

    現今正處於一個教育改革的時代,合作才是未來的趨勢。選用高中學生,是因為未來就要進入以合作學習為主的大學,希望因學業而競爭意識強的高中學生可以先行經驗合作的過程,體察合作所需的社會技巧與包容不同意見的胸襟。

教學活動

 時間

備註

準備活動:無敵金剛蛋

20分鐘

2顆、吸管14根、膠帶400公分、帆布

1.          主持人開場且與團體建立關係。

2.          將團體成員分為兩組,並確定無人被排擠。

【指導語】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老師所要帶的團體活動的主題是「團結就是力量」,主要是說合作行為和學習。大家都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那麼學習到現在應該都曾經發現過不會做的問題吧!有誰每一題都會的嗎?〈靜〉那大家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這種問題呢?〈聽同學發表意見〉好,大家的方法都很多,通常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會需要別人的幫忙,這種就是合作行為和學習了。老師今天就是要帶大家一起合作競爭與學習。等一下請同學依這一條線分成兩組,每一組都是6個人喔!

3.          解釋活動規則與進行方式。

〈活動說明〉此活動之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應用各種巧思和科學的方法,利用既有的器材,將脆弱的蛋包裝在可以承受撞擊的結構中,在最後測試的階段,讓蛋從2公尺的高處落下而無損傷。

【指導語】今天第一個活動是「無敵金剛蛋」,活動的目的很簡單,可是還是要靠大家運用巧思去完成喔!老師等一下會發給每一組1顆蛋,還有7根吸管和200公分的膠帶,給大家7分鐘的時間去強壯你們的蛋,時間到了之後,老師會從2公尺的高度將蛋丟下,如果有誰的蛋沒有破就贏了喔!

4.          小組推派代表至台前領取材料。

5.          請小組開始進行討論,並一起合作製作出「無敵金剛蛋」。

6.          結束小組討論,並請兩組將成品交至臺前。

7.          測試「無敵金剛蛋」。

8.          請團體成員發表感想。

【指導語】不知道大家今天都是怎麼完成無敵金剛蛋的呢?如果有人發表跟你不同的意見,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製作的過程與發表的意見不相符,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或是自己有不同的發現都可以請同學說出來讓大家知道一起討論。

 

3分鐘

 

 

 

 

 

 

3分鐘

 

 

 

 

 

1分鐘

7分鐘

 

 

2分鐘

4分鐘

 

 

 

 

 

 

 

 

 

 

 

 

 

 

 

 

 

 

 

發下蛋、吸管、膠帶

 

 

在地上鋪帆布

 

 

 

 

 

 

發展活動:左顧右盼

25分鐘

信封12個、12個不同切割法的正方形

1.          延續之前的分組。

2.          講解活動規則與方法。

〈活動說明〉此活動的目的是利用個人無法完成自己的拼圖,需要與他人交換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合作歷程與方式。

【指導語】大家剛剛都很認真的進行活動,相信也都玩的很盡興。那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左顧右盼」,一樣還是小組競賽的遊戲,等一下老師會發給每組6個信封,一共有6種切割法的正方形,每個人所拿到信封中的拼圖,不一定可以拼完整,需要跟別人交換、給予或是接受拼圖,直到最後一個人拼完整才算完成了。等一下兩組一起開始進行,先完成的小組就舉手,會有小獎品喔!

3.          示範遊戲的進行。

4.          拿出先前準備好的信封〈裡面已經裝好〉,請小組推派代表來領取6個信封。

5.          請兩組都準備好,一起開始進行活動。

6.          結束遊戲。

7.          裁定贏組,發下獎品。

8.          請小組討論完成的方法。

【指導語】大家都很厲害的完成這一個活動了,不管有沒有獎品都給自己一個愛的鼓勵。  好,那現在請大家跟小組內的成員討論剛剛完成的方式,等一下請大家來說出小組的討論結果。

9.          請小組成員發表討論結果。

10.      主持人引導討論小組成員發表不同的意見與合作的感覺。

【指導語】那麼現在老師想要請大家來想想在這個活動所進行的團體合作行為,你發現了什麼?合作有什麼優點、缺點?你是先完成自己的圖還是別人的呢?或是你自己的感想都可以與大家分享。

 

3分鐘

 

 

 

 

 

 

 

2分鐘

1分鐘

  

4分鐘

 

4分鐘

 

 

 

4分鐘

7分鐘

 

 

 

 

 

 

 

 

 

 

 

內有拼圖的信封

 

 

 

 

 

 

 

 

  

 

 

綜合活動:

5分鐘

回饋單12(附件)

1.          主持人統整並摘述這一單元的活動,針對大家的回饋做摘述與口頭回饋,並肯定勇於發言的成員。

2.          總結:

【指導語】今天很謝謝大家的熱情參與,今天的活動是讓大家親身去體驗合作行為的歷程,並且與小組一起爭取小組勝利,產生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另外也刺激大家去思考合作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問題與益處。合作行為與學習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與未來一定會經歷的,希望今天的活動可以讓大家先體驗並了解合作行為的模式與意義,以後若需合作時可以使活動進行的更加順利。

3.          分發回饋單。

1分鐘

 

 

3分鐘

 

 

 

1分鐘

 

 

 

 

 

 

 

發下回饋單

 

附件:

回饋單

【指導語】謝謝各位同學用心努力地參與這一次活動,相信各位同學都有不一樣的收穫與感受,那麼請各位同學依自己的真實感受填寫下列的題目,問卷回收將不記名,可以不用擔心!問卷的填寫方式分為5種程度,1是非常不同意,2是不同意,3是普通,4是同意,5是非常同意,請同學在閱讀問題後,依照自己的實際狀況細心去勾選適合的選項,老師會用心看的喔!

 

                                                                                        1    2    3    4    5

1.      參加這個活動後,我能更了解合作行為。                

2.      我喜歡活動中的團體氣氛。                                        

3.      活動中的團體競爭過程,我覺得很刺激有趣       

4.      我在意團體勝利,所以我認真努力。                        

5.      團體合作時,我能包容他人的意見發表。                

6.      我能應用合作行為在學習上。                                    

7.      我喜歡老師所帶領的活動。                                        

8.      活動中,我學到一般課程中所沒有敎的。                

 

●我今天學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活動,我有話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團體合作

一、團體合作的定義

根據韋氏新大學辭典定義合作為:

1.      與另一個人或其他人一起行動或工作、協同行動。

2.      為彼此的利益而聯合另一人或他人。

基本上合作可有三種主要形式:

1)共同的任務活動:合作的形式是基於外在的誘因。

2)社會關係:基於為強化恆永久的關係,而會去關懷對方福祉的合作活動,例如友誼、愛情與其他親密關係。

3)共同活動所需要的協調:這種合作形式是因為許多活動無法一個人單獨完成。

    因此合作可定義為:在工作、閒暇或社會關係中,為追求共同的目標,享受共同活動帶來的快樂,或只為了加深彼此的關係,而以一種協調的方式一起行動。

二、團體合作的價值

    合作是希望人的行為能超越人性中單純利己的模式,而能與團體成員保持接觸、接納與和睦共享。由合作中我們可能得到某些需求的滿足,例如外在性的報酬,但在團體合作共同產生團體績效時,那才是團體合作的顯著目標。

    合作除了可以完成一個人單獨都無法完成的工作外,團體的合作可以使工作做的更好,成員亦可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感。例如合作可以產生直接的感情酬償,因而在合作的團體中,工作的滿意度比較高。合作提供了成員幫助、關愛與社會支持,而這些可以減少負面的情緒與失落的自尊。個人也因合作而與其他相關者建立了社會聯結,人們會更加彼此喜歡。研究顯示,合作的經驗愈多,則個人在團體的表現愈佳。在合作的學習下,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變得比較友善,比較樂於幫助、照料、尊重他人、有責任感、能夠彼此信任與坦白。相對的,在競爭情況下,焦慮較多,害怕失敗,對他人較懷有敵意,想要阻止他人獲勝,只為自我和勝利著想。

    動物基於天生本性的合作,人類的合作絕大多數卻是社會化學習的結果,因此合作可以藉由社會化的過程以社會所制訂的規則給予鼓勵與及提供成員學習社會技能,如此才能有效的合作。要培養合作的態度與行為可以由以下三方面來著手:協助、分享與同理心的訓練。協助與分享是合作的兩種形式,而這些行為主要是依賴同理心的能力才能達成。

    不同場合與不同合作關係雖有不同規則,但在所有的社交場合中,都應該維持應該保持禮貌、嘗試使會面的情況愉快、不要使他人感到渺小、不要使他人感到尷尬、保持友善的原則。

    在合作的互動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幫助性的行為,而且提供幫助性行為的原因常在於證明他們有優越的能力,但如果在合作的過程中,接受者感受到箝制或羞辱,則可能導致不懷感激的接受幫助,以及產生敵意的關係。因此在團體合作時應包括互助的關係,如此則比較會產生正面的效果。

有四項社會技能可以協助合作的達成:

1. 外向的人格與積極的動機:有強烈與他人互動與建立關係的欲望,以及能獎賞他人的能力。

2. 具有同理心:同理心代表對他人的情感、思想與情境能敏銳的感受,以至於     對他人的利益產生關心。

3. 具有整合雙方目標的技能:包括領導、自我肯定與協商的合作技能,如此整合雙方目標的技能,對雙方均有利。

4. 對互動與溝通技能的研究。

    合作的另外一個目的在使參與者瞭解而且相信團體努力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如果由於個人的參與,團體活動能夠有所作為,則在要求積極、負責的同時,我們已經提供且建立了一個團體合作的環境了。合作亦是解決許多難題的關鍵,例如個人社交技巧的訓練以及團體偏見的去除等都是。

【方案連結】使學生了解合作行為與其意義,日常生活中即常有合作行為的發生,並具體化合作的優點與缺點,合作行為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活動中,主持人製造出須合作的環境,使學生必定要經歷團體合作的、交換意見、共同討論的過程,從中體察團體合作時所需的技能與其精義,是為編製活動的創意來源。

()、將團體合作行為應用於學習---「合作學習」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法則,社會心理學家對人類合作行為的研究可溯自1920年代,而真正將合作之原理應用於班級教學,則起於1970年代,據國外大量實証研究發現,合作學習廣泛被應用於各年段、各學科,不同國度的班級教學;從傳統的讀、寫、算到新近的電腦輔助教學;從不同種族、社會階層的學生到迴歸主流的特殊兒童。証據顯示對學生學習成就、動機與態度產生積極效果,甚至對增進團體間的人際關係、班級氣氛、改善社會技巧、種族關係均有莫大助益。

一、「合作學習」教學釋義、基本原理與精神

〈一〉釋義:「合作學習」教學〈Cooperative Instruclion〉是一種分組的教學設計,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援,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的比賽增進學習成效。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係團體的榮辱。

〈二〉基本原理:

〈1〉任務結構:合作學習的任務結構係指利用何種活動 〈如討論、自學、觀賞〉及何種小組〈同質或異質〉進行學習。

〈2〉酬賞結構:即指利用何種方式增進行為的結果 〈如評分、獎勵〉。

3〉 權威結構:即由何人負責〈擔任社會控制者〉在合作學習中每人都是社會控制者。

〈三〉基本精神:

1〉合作建構的學習是民主的。

2〉學生須負起自己與他人的責任。

3〉權力是共享的,學習是平等參與的,決定是不分階級一體參與的。

4〉異質性與歧異性是受到重視的。

5〉成功是集體的。

6〉學習情境的基線是積極互依賴的。

【方案連結】許多研究指出,合作學習可以改善並增進學生各層面的技能,對班級經營也有正面的效益,而高中學生所追求的主要是學業,因此想要利用活動讓學生可以將合作行為應用在學業學習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體驗其益處,在學業學習上可以更有效率,與同學創造雙贏的局面。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主張並非始自今日,從古以來即有學者提倡合作學習的觀點。在團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參與者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單薄的,需重視小組間每位成員的力量與智慧。德徐(M.Deutch)的發現:合作學習小組,更能積極的合作,行動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現,小組作品和討論的品質也較高。這些研究結果,德徐(M.Deutch)做了以下的結論:
1.
良好的表現和組織生產力,乃源自合作的互動關係。
2.
當為了某種外在的目標而採取競爭時,團體的和諧和效率會中斷。
3.
合作較競爭產生更多的人際互動。

  現代的合作學習主張,主要是奠基於社會學及心理學基礎上,其一為社會互賴論,其二為接觸理論,其三為認知理論,其四為行為學習論。以下乃針對上述四點,逐一分析說明:

一、 社會互賴論
  社會互賴論源於1900年代初期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考夫卡(Kurt Kafka),他提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的理論,認為各團體之中成員的互賴有其差異性。1920年代和1930年代,勒溫(Kurt Lewia)主張團體的本質是其成員基於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互賴,此一互賴促使團體成為一個整體,若團體中任何成員或次團體的狀態產生改變,將會影響其他成員或其他次團體改變;其後德徐(M.Deutch)於1940年代晚期,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和競爭的理論。德徐(M.Deutch)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
1.
合作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可以協助他人獲得目標。
2.
競爭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會妨礙他人獲得目標。
3.
個別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與他人獲得目標無關。

【方案連結】此理論說明合作學習可使團體產生更多的人際接觸,因追求相同的目標,可使團體有強大的凝聚力,形成團體攜手合作與其他團體競爭的情形,所設計活動目標即為此,因此此理論為所需。

二、 接觸理論
  著眼於社會互動關係,為了增進社會次級團體的和諧,在教育上,必須提供不同的種族、民族、性別的學生在學習上互動的情境。華特生(G. Watson)研究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的關係,以促進人際互動和工作互動。而艾爾波特(G. Allport)的接觸理論,所發展的主要假設是:人際間的合作能提高小組的向心力及友誼。就接觸理論而言,它不但適用於不同的種族,也適用於不同的年齡、性別、社經地位或能力的學生在一起學習。

【方案連結】此理論說明合作學習可在過程中使成員有較多增廣見聞的機會,與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成員作交流,並可練習社會交際技巧,進而創造出和諧的團體氣氛;訓練高中學生可以接受他人不同的意見發表,並適當緩和的說出他人意見不佳之處,因此方案需要此理論為基礎。

三、 認知理論
  社會互賴理論強調合作目標,做為達成學習的誘因。認知理論則不管團體是否設法去獲得一團體的目標,轉而強調工作本身產生的效果。認知理論可進一步分成發展理論及認知精緻化理論兩大領域來探討。以下乃針對這兩大領域分別探討之:

〈一〉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當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便能精熟重要的學習概念。皮亞傑(Piaget)派的理論假定,當個人在進行合作時,產生社會認知上的衝突,進而導出認知不平衡現象,此一現象激發個人認知上的發展。L.S.Vygotsky認為學習是一種角色轉移的過程,即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協助者、支持者的角色;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有效的互動而造成學習責任的轉移,其互動的歷程可以是成人的協助也可以是同儕之間的合作。維高斯基(L.S.Vygotsky)提出學生間的合作能促進成長,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基本發展區限運作相似,因此合作的團體行為,較個別的表現為好。庫恩(D.Kuhn,1972)也以基本發展區限來說明學生之間不同的認知水準和社會模式,有助於學生的認知成長。學生經由討論及向人請益的過程,引起認知衝突,進而分析問題,有助於發展更高層的學習策略。

〈二〉認知精緻化理論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要保留與記憶中相關的資料,則學習者必須就材料做某種認知的建構或精熟,而最有效的方法,乃是解釋教材給別人聽,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於指導者。從認知精緻化的觀點來看,學習者若要將學得的訊息保留於記憶體中,並與記憶中舊有的訊息產生連結,學習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對材料進行認知的重新建構精緻處理。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解釋教材給別人聽,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於指導者。

【方案連結】此理論說明合作學習可經由團體間互動時產生的角色互換,激發學生更多認知上的學習與潛能,有助於發展出更高深的學業成就;若有成員有透徹的了解,即可扮演教導者的角色,自身複習也可以教導其他成員,練習社交、口語表達技巧,也可得到成就感,在合作學習上,此理論為強大註腳。

四、行為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在教育上主張獎勵與處罰兼施,強調外在的控制,不重視內在的動機。行為學習論著眼於團體增強物和報酬對學習的影響,假定學習行動若受到外在報酬和增強便會反覆出現。個體的行為在接受外在的增強作用之後,會逐漸學會許多本領,並作出適當的反應。而提供合適的刺激環境、增強、回饋及酬賞是建立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從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中,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表現而改變個體的行為。因此同儕間的合作行為,經由彼此的觀察與模仿,產生互相學習的效果,更促進合作行為的產生。

【方案連結】此理論說明團體目標可正增強正向的團體行為,使得這些行為可經由模仿、觀察,在其他成員發現,並反覆出現,形成團體互相擷取優點的現象,為活動希望所達成的目標。

  上述四種理論有其基本的立論差異。社會互賴論假定小組成員的各種合作努力,是源自於人際因素和達成目標的抱負所激發的內在動機。接觸理論著眼於社會互動關係,可增進人際關係。行為社會學習論主張團體合作的努力是受到追求團體報酬的外在動機所激勵。社會互賴論所謂的合作,是發自於人際關聯的概念,而認知發展論的合作則是發自於個人內部的因素。

  從以上的理論分析可以發現合作學習有其獨特性,和其他教學方法是有區別的。合作學習不等於小老師制,合作學習也不等一般的小組討論,要成為真正的合作學習小組,小組中每個成員必須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彼此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分享資源,而且彼此相互幫助學習。在合作學習小組(cooperative groups)中,每個人可以看到不同認知成熟度的其他成員,彼此間相互支持與協助。在同儕互動中,不同觀點的存在是激發反省思考、促成認知結構重組的重要因素。每個成員都應負起學習責任,都應有成功的學習表現,善用人際技巧和小團體技巧,並能參與小組自我反省的工作,進而改進小組學習工作。

【方案連結】以上理論皆為強化並支持團體合作行為與合作學習之益處,不但可刺激編製活動的巧思,也為此方案奠下所需的理論基礎。

 

參考書目:

蕭全佑(無日期)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94122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C-learn/C-main-frame.htm

韋金龍、陳玉美(83)突破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5期,59-65頁。

黃政傑、林佩璇著(88)合作學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Argyle M.(1991)合作。李茂興譯(87)。臺北:巨流。

劉錫麒(82)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證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立勳(83)合作學習法在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生傳(84)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Slavin, R.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N.Y.KKY

Farivar,S.H.(1985)Develop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 in a Elementary Classroom: Comparative Study of Innovative and Tradition Midd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