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抓得住我──辨識情緒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6級 陳佳惠
主題名稱 |
我抓得住我── 辨識情緒 |
適用年級 |
國中一年級 |
適用人數 |
30人 |
|||
編製日期 |
94年12月 |
單元時間 |
45分鐘 |
|||||
教學目標 |
一、協助學生能了解、認識更多的情緒種類。 二、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情緒。 三、增進學生辨識他人情緒的能力。 四、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的情緒表現會有所不同。 |
|||||||
編制人員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96級乙班 陳佳惠 |
|||||||
理論基礎 |
張春興曾提出「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這種激動狀態是個體可以察覺、意識到,卻很難控制的。此外,早期的部分研究強調青少年時期由於生理的變化而致身心失衡,是個人經歷矛盾緊張、情緒不穩、適應困難的狂飆期。因此藉由「腦力激盪」的方式,充份鼓勵自由發表想法,藉由同儕間彼此互相腦力激盪,不僅促使對於情緒產生多元化的想法,並且讓國中生可以清楚了解表達情緒的方式以及表達情緒的好處。(詳見附錄一) |
|||||||
教材參照 |
1.黃珮茹(無日期)。晴時多雲偶陣雨。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guidance.heart.net.tw/a38_l302.shtml。 2.陳雅怡(無日期)。腦力激盪術在團體輔導之應用。2006年1月1日取自 http://guidance.heart.net.tw/。 |
|||||||
教學方法 |
小組演出、比出情緒的具體表現行為,並進行腦力激盪,最後進行討論及分享。 |
|||||||
教學資源 |
1.CD Player 2.計時器 3.情緒卡六十張 4.活動單三十張 5.音樂 (1)昔日的話語。(宮崎駿的鋼琴映畫主題歌集 曲目11;演奏專輯;SONY唱片;2002年2月。) (2)Through the Arbor。(綠鋼琴 曲目1;凱文柯恩;演奏專輯;金革唱片;2001年3月。) (3) Impossible Mission。(Mission Impossible原聲大碟 曲目4;外語原聲帶;N/A發行;1996年6月。) |
|||||||
教材分析 |
藉由「比」出情緒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能使同學擴充他們對於描述情緒的字彙之認識,另一方面則是讓同學先概略的了解怎樣的情緒會出現哪些行為或是表現。 接著運用「腦力激盪法」可以激發每位同學去回想自己過去的情緒表現,並且將引發此情緒表現的情境也記下來,以促使同學們思考自己是不是常常出現哪些情緒反應,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出現的。並且在同學對於自己的情緒有初步的認識之後,也可以從腦力激盪活動單以及組內的分享當中,了解、認識他人的情緒。 |
|||||||
學生分析 |
剛升上國一的學生,正準備進入青少年時期,此時期是個人尋求自我肯定、人格發展與成熟、價值觀的建立和統整,以及生活方式之試探和確立的關鍵時期。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認知能力也逐漸增強,以及外在的環境複雜化,情緒也產生若干的變化,因此對於許多以前未曾發覺的情緒可能並不是那麼熟悉,需要透過一些媒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情緒。 |
|||||||
教學活動 |
||||||||
一、準備活動 |
教具 |
時間 |
備註 |
|||||
(一)課前準備 |
|
|
|
|||||
1.事先搜集情緒種類,並製作情緒卡六十張。 2.準備「情緒比一比」所需之音樂及計時器。 3.製作「激盪情緒」所需之活動單三十張。 |
|
|
|
|||||
(二)暖身活動──情緒比一比 |
|
20分鐘 |
|
|||||
1.將全班同學分為五組,一組六人,以利活動進行。 【指導語】 各位同學,由於我們今天上課要進行一些活動,所以現在要先進行分組。請在班上座號尾數是1、2的同學一組,3、4者一組,5、6者一組,7、8者一組,9、0者一組,找到同組的同學之後,依照小組位置坐好。 2.老師說明活動進行的方式。 【指導語】 現在我們要進行的活動叫做「情緒比一比」,老師這邊有六十張情緒卡,每一張上面都有不同的情緒種類(例如:開心、難過等),在進行活動時,每一組可以自由抽選出十張,並且推派兩位組員上台,「比」出情緒卡上的情緒種類會出現的表情及動作,而同組的其他四位同學則必須依照兩位組員比出的表情、動作,猜出正確答案,如果覺得太難猜不出來,可以選擇放棄,進行下一題。每一組限時兩分鐘,答對題數越多的組別獲勝。 請注意:在比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且台下其他組的同學也不能提示答案,以免影響自己組內的成績。 現在我們就請第一組的同學先到台前來吧! 3.開始進行比一比,並讓負責比的兩位同學抽出十張情緒卡。 4.老師爲同學解答不懂之處,並且詢問同學在此活動當中的收穫。 【指導語】 在「情緒比一比」的活動過程當中,老師覺得每位同學都很用心參與,相信你們也應該從每一組的表演當中,看到了許多不同的情緒種類,也大概了解這些情緒是以哪些方式表現在我們的臉上、行為動作上。現在老師想要請幾位同學站起來發表一下自己在這個活動中學到了什麼,或者是對於哪一種情緒是怎樣表現在我們的臉上或肢體動作上不太了解的,也可以發問!那現在有同學想要自願,先跟大家分享或是提問題的嗎? |
情緒卡 六十張、 CD- Player、 音樂、 計時器、
|
3分鐘
3分鐘
12分鐘
2分鐘 |
播放音樂(3)
|
|||||
三、發展活動──激盪情緒 |
|
23分鐘 |
|
|||||
1.老師發給每人一張活動單,並說明活動進行的方式。 【指導語】 現在我們要進行的活動是「腦力激盪」,而發下去的是活動單,一個人拿一張。 在進行這個活動時,每位同學都先在各自的活動單上面,「自己」的那一欄填寫出自己覺得在什麼情形之下,會出現怎樣的情緒反應及表現。同學們可以寫出自己的真實經驗(例:當自己跟朋友吵架時→難過),但可能要先評估是不是想讓全班同學知道這些事情;如果不想讓大家知道,或是沒有真實經驗可以填寫,那麼可以將自己所認為的填寫上去(例如:我覺得被朋友誤會時→沮喪)。 每個人填寫的時間是一分鐘,時間一到,老師就會按鈴,這個時候就必須將你們手上的活動單往順時針方向傳給下一位同學。接著,同樣會有一分鐘的時間可以繼續填寫第二格;填完之後又再往順時針方向傳,並讓下一位同學繼續填寫,以此類推,直到活動單全部填滿,且傳回自己手上為止才算活動結束! 請注意:寫過的情緒種類盡量不要重複!但是引發情緒的事件可以重覆填寫。 2.開始進行活動。(老師可以到各組巡視、指導。) 3.活動告一段落,進行小組討論。 【指導語】 現在每一位同學的活動單應該都已經填滿了,那麼現在請大家看看自己的活動單上,自己及同學幫你填寫的內容,針對這些內容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看到之後的感覺及想法,或者是說出自己如果是在哪一種情形之下,會產生哪些不同於他人的反應。 我們討論的時間總共有6分鐘,平均每個人都有一分鐘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喔! 4.老師邀請幾位同學跟全班分享自己在這個活動當中的發現或感想。 【指導語】 在剛剛進行的活動當中,我們藉由「腦力激盪單」來激發大家回想自己通常在什麼情形之下,會出現怎樣的表情或行為,而且也可以透過活動單,可以發現週遭的同學又是以怎樣的情緒反應來面對所遭遇到的情境、事件。也許在遇到同一件事情時,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現在有哪位同學想跟全班同學說說看自己剛才在進行活動時的發現呢? |
活動單三十張、 CD-Player、 音樂、 計時器、
|
5分鐘
8分鐘 6分鐘
4分鐘 |
播放音樂(2)
播放音樂(1) |
|||||
四、綜合活動 |
|
2分鐘 |
|
|||||
1.為這堂課做結語,並且推薦一本與情緒相關的書 《打開情緒》。 【指導語】 今天在這堂課當中,我們進行了「情緒比一比」以及「激盪情緒」這兩個活動,這兩個活動的主要用意是要讓你們能夠多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平常在生活當中,我們都表現出了哪些臉部的、肢體動作上的情緒反應,並且在認識了情緒之後,還能將辨識情緒的能力運用到你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適時的去思考自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哪些情緒表現才是最恰當。 最後,老師要推薦你們一本與情緒相關的書:《打開情緒WINDOWS》,在這本書的內容當中,介紹了十二個不同背景的人,所發展出的十種情緒主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圖書館借來看! |
CD-Player、 音樂 |
|
播放音樂(1) |
*附件
【附件一】
活動單
在進行「激盪情緒」這個活動時,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在表格上「自己」的那一欄當中,寫出自己在什麼情形之下會出現怎樣的情緒表現(如範例),寫完之後,將此活動單往順時針方向傳下一位同學填寫,依此類推,直到將表格填滿且傳回自己手中,就算完成!但要注意的是,寫過的情緒種類,不能重複。(可回想剛才進行「情緒比一比」活動時用過的情緒種類。)
|
範例 |
自己 |
|
|
|
|
|
情緒 種類 |
沮 喪 |
|
|
|
|
|
|
引發情緒的事件、情形 |
考 試 考 不 好 |
|
|
|
|
|
|
*附錄
【附錄一】
高強華(民84)指出青少年時期是個人尋求自我肯定、人格發展與成熟、價值觀的建立和統整,以及生活方式之試探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早期的部分研究強調青少年時期由於生理的變化而致身心失衡,是個人經歷矛盾緊張、情緒不穩、適應困難的狂飆期。近年來則更多的研究從社會學、人類學和精神醫學的角度,探討文明社會的規範禁忌、教條限制、道德約束等,對於個人慾望與現實衝突的影響,青少年在自我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依賴和自主之間總是有所疑慮與困惑。
而情緒雖然是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認知能力也逐漸增強,以及外在的環境(主要指社會環境)複雜化,情緒也產生若干的變化,例如:(1)情緒的種類由單純幾種基本情緒,混合而形成越來越多的複雜情緒。(2)情緒反應由最初基於生物基礎的共同型態,越來越具有社會文化及個別差異。(3)情緒刺激由生理因素逐漸轉向社會因素。
此外,有些心理學家不只視情緒為人格發展的動力,亦是為組成人格之要素。Glasser(1960)便主張人格乃是整個自我(ego)運作之總和,自我運作包括自我功能(ego functions)、情緒(Emotions)和自我防衛(ego defense)三部份。個性為他人所見某一人之人格,所以個性可以視為個人的自我發展所展現自我功能、情緒,及自我防衛總體運作之個人獨特型態,有人熱情洋溢,有人溫和謙遜,有人冷酷疏遠,有人惡霸,有人善良。Glasser認為每個人都使用或多或少的自我防衛,成熟或健康的人格即其自我防衛不至於干擾到自我功能的效能。不成熟或不健康的人格,便在於過度防衛而已經干擾到自我功能,影響自我功能的效能發揮。而個人的自我防衛過度運用,主要緣起與感到害怕,或有害怕的情緒。
至於情緒從何而來,Glasser認為情緒乃是自我反應(ego reactiom)是伴隨自我功能的表現,作為自我功能的酬賞。當個人的自我功能運作有效能,可以使個人需求得到滿足,自我反應便出現愉悅情緒,個人便體驗到愉快;當自我功能無效能,自我沒有理由酬賞自我功能,甚至自我反應為不愉快,自我為迴避不愉快體驗,甚至將限制自我功能,因此自我功能不佳的人常有情緒冷漠,生活很難有高滿意度,缺乏愉快體驗,而假如其自我功能受限,卻又企圖嚐試各種途徑以擺脫不愉快,則可能有更多的不愉快體驗,使個人陷於情緒。
我國國中生所了解的「情緒」,常常指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的反應。他們認為「情緒」與「心情」具有相同的意思,尤其傾向將情緒當作是內心不滿及壓力的宣洩。他們知道情緒是人類的自然天性,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又覺得情緒像是個人的態度、個性及脾氣,表現尚有頗大的個別差異。國中生常運用各種形容詞,來描述情緒的善變及不易掌控的特性。
其實情緒是人類行為中非常複雜的一面,也是人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因為情緒本身無法觀察,必須透過行為才能判斷,又因為其內容的複雜性、多樣性,使人的身心都會產生變化,因此很難下定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一般而言,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民88。引自張春興。民81。P533。)這種激動狀態是個體可以察覺、意識到,卻很難控制的,因此對於個體的行為具有促發與干擾的雙重作用。此一說明包含以下四個概念:
一、情緒是由刺激引起的,而非自發的:這些刺激可能來自外在環境,例如擁擠的人潮、他人的言語、淒冷的雨天…等,也可能來自於內在狀況,例如內分泌失調、器官功能失常、神經系統失常等。但是相同的刺激對不同的個體,未必會引起相同的情緒。
二、情緒是主觀的經驗:情緒發生時,個體可以體驗到,不論產生的情緒是喜、怒、哀、樂、愛、惡、憂或懼,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明白,他人雖然可以經由其行為反應來推測,但未必正確。因此,必須當事人能坦白的自我陳述,否則他人無法完全了解。
三、情緒狀態是不容易自我控制的:當個體在情緒狀態時,其內在生理及外在行為都會表現出明顯的變化,例如口乾舌燥、心跳加速、肌肉緊張、雙眉深鎖、胃腸蠕動速度加快…等。一般的測謊機是運用個體的自主性反應而設計的。
四、情緒具有動機作用:動機可以促動當事人產生行為,例如餓得不舒服,就找食物果腹;考試考得太差,自覺丟臉而發憤圖強。動機也會干擾正在進行中的活動,例如發現考卷上的題目多數不會寫,因緊張使得原本會的題目也不會作答;受驚嚇時,原本跑得很快的雙腳卻鬆散無力。
而由於情緒無法直接觀察得到,因此要了解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緒,通常必須透過顯現於外在的表情及肢體動作才能察覺得到,以下幾點即為判定一個人情緒的依據:
一、臉部表情──臉部是表達情緒的主要器官,嬰兒出生不久即可以透過臉部來表達不同的情緒,到三歲左右就能辨識出別人的臉部表情。而依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不同情緒的表達,分別由面孔不同的不未來決定,悲傷情緒顯現在眼睛,快樂與厭惡表現在嘴巴,驚愕的表情由前額顯示,憤怒的表情則表現在面孔全部。」(張春興。民81。P540。)
二、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乃是透過身體的動作、姿態、手勢、距離來表達情緒。如聳肩攤手表示無奈,低頭不語表示沮喪不悅,玩弄手指表示無聊,交談時距離較遠表示陌生、不親近等,而他人亦可由之辨別當事人的情緒反應。
三、語文表達
1.透過單字或詞來表達:著急、擔心、愉快、傷心、難過、生氣、害怕等。
2.透過成語、比喻、描述性的語詞來表達:心不在焉、走投無路、一團亂、飄飄然等。
3.透過經驗、行為的敘述來表達:想放棄了、想緊緊抱著你、想臭罵他一頓、被品頭論足、壓力好大等。
4.情緒語彙的表達:例如正向的高興、欣喜、友善的、勇敢的、獨立的、溫柔的、有安全感的…等;負向的憤怒的、失望的、自卑的、不滿的、無奈的、羞愧的、無精打采的…等。(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第二冊。1999。)
個人不管在遭遇到什麼事情或情境,不可避免的都會出現一些情緒表現,而將自身的情緒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 增進自我了解──當個人表達情緒時,乃是將其內在情緒透過外力傳達出來,對自己的情緒有轉譯、統整的作用,因此可以盡個人對於自我的了解,使自己更清楚何種刺激、情境,對自己以何種影響。
二、 增進他人對自己的了解──情緒是主觀的,若不表達出來,他人無法憑臆測或正確的明白,因此容易產生人際間的誤解與排拒,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品質,故必須表達個人的感受,使他人有機會了解。
三、 增進自己對他人的了解──人際是互動的,因此當個人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時,也容易引發他人分享其情緒感受,使彼此的互動更頻繁,更增加自己對他人的了解。
四、 增進人際之間的親密感──在人際互動中,能彼此成為親近好友的重要因素是能分享彼此內在真誠的感受,因此若能深入的分享彼此的情緒,則容易使關係更緊密。
五、 增進身心健康──長期的情緒壓抑或緊張,易產生生理機能的失調,而導致身心疾病,如胃潰瘍、高血壓、心律不整、不孕症、缺乏創意與活力、沒自信…等,也容易造成身體免疫功能降低而易感染疾病。因此,若能適當的表達個人情緒,則有益於個人身心健康。(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第二冊。1999。)
另外,在認識了自己的情緒通常是在什麼情形之下,是以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之後,我們還必須學著去瞭解他人的情緒,而藉由進行腦力激盪法這個活動,則可以得知其他人平常的情緒反應!
在開發腦力的眾多方法當中,腦力激盪法算是比較普遍為眾人所熟知與運用的一套方法。而「腦力激盪法」乃是美國奧思朋博士(Dr.Alex F.Osborn)於1938年首先發明應用。吳明雄(2002)將腦力激盪法定義為「一群人共同運用腦力,作創造性思考,在短暫的時間內,對某一項問題的解決,提出大量構想的技巧」(引自陳雅怡,無日期)。
尤其是它的使用原則之一:不批評;更是,十分適合用來改善這些受限於教育僵化體制下,所培養出慣於將問題視為二分法,非對即錯,創意消失殆近的青少年。再者,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此時期正值身、心發展急遽變化的衝突期,社會心理學家Erickson,認為此階段的青少年正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也十分渴望同儕的支持(黃慧真,1993)。是故,從事輔導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正視學生之需求,透過團體輔導的實施,充份鼓勵自由發表想法,藉由同儕間彼此互相腦力激盪,不僅促使產生多元化的想法,令人拓寬視野;更能學習相互尊重,接納自己的想法與欣賞別人的見解。另外,就教師立場來看則能更廣泛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及時發現其困擾與挫折,方能給予最適切的協助與輔導。
*參考書目
1.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2.吳秀碧(1996)。輔導通訊第48期,P17、P18。台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3.蘇麗蓉、李如君、王文玲(1999)。國民中學輔導活動教師手冊第二冊,P28-P32。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高強華(1995)。北縣教育雙月刊第六期,P23。台北:台北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