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同在一起─談族群尊重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98級 徐承瑋
主題名稱 |
當我們同在一起─談族群尊重 |
適用年級 |
國中一二三年級 |
教學時間 |
45X2 |
教材參照 |
自編 |
設計日期 |
2008/01/01 |
教學日期 |
2008/01/17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故事分享、小組討論、回饋與省思、學習單、體驗法 |
設 計 者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98級乙班:徐承瑋 |
設
計
依
據 |
九年一貫 課程目標 |
1.欣賞、表現與創新 2.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3.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
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 |
1-3-1 欣賞並接納他人。 1-3-2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3-4-2 關懷世人與照顧弱勢團體。 |
|
理論依據 |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教育理念、行動哲學更是世界潮流其中之一。「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文化多元論和機會均等兩個成份,此二者也就成為社會與學校的目標。 此外根據Rogers的理論,人在於積極傾聽、真誠一致、與無條件積極關切的環境氣氛下,能得到完全的潛能的發揮,並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若能對經驗開放,則更能在身心上有更適當的的發展。 【詳見附錄】 |
|
教學資源 |
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學習單、回饋單、教學PPT |
|
教材分析 |
【單元一】 首先透過新聞與各種資料的介紹,讓學生們了解到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在生活現況以及所遭遇到的困難與壓力,接著藉由介紹他們的在地食物以及學習單引出多元文化的相關議題,讓學生們理解到「差異不等於優劣」的概念,進而去了解每個族群皆有其文化特色,我們不應該覺得不一樣的文化就是壞的、不好的,而是對於該文化予以尊重。 【單元二】 藉著「黑色耳光」這個小故事讓同學們能同理種族歧視下的受害者,接著更進一步透過「誰來喊〝卡〞」劇場的體驗活動來讓學生們親身經驗被他人排斥、不接納的感受。再來利用相關問題討論與發表來引導學生瞭解尊重與接納是可以化為具體行動的,進而引導出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裡的居民,都是台灣之子(女)的結論。 |
|
學生學習 條件分析 |
因社會的變遷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台灣人的婚姻嫁娶對象不再侷限於本地人,而新移民的加入更豐富了台灣這塊小小的地方,而更多新移民的第二代已在台灣生根。在校園中,一個班有可能有好多新移民的第二代,這樣小的族群也隨著時間漸漸擴大。他們在學校生活中難免會因外表、語言或本地人原有的刻板印象,而被標籤為「異類」、「特別」的一群。 在教學現場中這樣特別的族群難免也發生一些同儕相處的問題,或者出現被歧視的現象。因此在校園中讓同儕相互接納及相互尊重的課程顯得特別重要。為了營造出一個對多元尊重的校園環境,利用多元的素材並結合於教學中的方式,希望能在校園中營造出尊重的氛圍,讓更多學生去除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並在生活中學習與新移民、新台灣之子平等相待。 |
教
學
目
標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認知目標 1.認識新移民及新台灣之子的現況 2.協助學生建立「差異不等於優劣」的概念 3.瞭解新移民或新台灣之子在現實生活所遭遇到的困難與壓力 情意目標 4.能同理被排斥或不被接納的感受 5.能欣賞不同族群文化的優點及特色 技能目標 6.教導學生付諸關懷行動予外來族群 7.教導學生使用平等的方式對待與自己族群有所差異的外來族群
|
1-1學生能說出目前新移民及新台灣之 子在台灣的人口佔有率 2-1學生能夠解釋「差異不等於優劣」的概念 3-1能夠舉出兩個新移民或新台灣之子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
4-1學生能夠描述當自己被排斥或不被接納時的感受
5-1能具體指出不同族群文化的優點與特色
6-1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表現出對外來族群的關懷
7-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各種合乎平等的方式來對待外來族群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1-1 3-1 4-1
3-1 4-1 5-1
2-1 5-1
2-1 5-1
5-1
|
單元一:差異、優劣,傻傻分不清楚? |
45’ |
|
一、準備活動 (課前準備活動) 1.教師先請學生將教室內桌椅分為五組,每組六個座位 2.準備上課用具,架設筆記型電腦,並將投影 機連接完成。 (課堂準備活動) 1.教師簡單自我介紹並說明這兩週的課程主題為當「我們同在一起─談族群尊重」 2.請學生報數(1~6),號碼一樣的學生分為一組,每組6人,並請學生依照組別就座 3.暖身活動---新聞追追追 (1)你知道嗎? 指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的人口目前在我們台灣佔多少比率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外來族群的人口相關資訊吧! (2)新台灣之子的學習困境 指導語: 在瞭解到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在台灣人口佔如此大的比率之後,我們接著來看看新台灣之子以及新住民在台灣生活的狀況,他們過得好、過得開心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3)新台灣之子 遲緩易受排擠 指導語: 看來新台灣之子以及新住民在生活上遇到了些麻煩與壓力,我們做了些什麼?我們有對他們付出足夠的關懷與關心嗎?讓我們接著來看看! (4) 同學說:你媽是菲傭 孩子很受傷 指導語: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當同學這樣說你的媽媽時你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呢?你覺得好受嗎?若是不好受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去傷害他人呢? 【詳見附件1-1】 二、發展活動 (一)皮蛋V.S鴨仔蛋---料理東西軍 1.詢問同學是否有吃過皮蛋並介紹其由來 指導語: 同學們你們有吃過皮蛋嗎?它是什麼樣的味道呢?你們喜歡嗎?無論大家有沒有吃過、喜不喜歡吃,大家應該都不太清楚他的由來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由來! 2.詢問同學是否吃過或知道鴨仔蛋,並介紹鴨仔蛋的製造方法 指導語: 在了解皮蛋的由來之後,接下來老師想請問各位同學是否有聽過甚至是「鴨仔蛋」這樣食物呢?我們接下來即將介紹鴨仔蛋及其製造方法給各位同學。 3.分享兩則真實小故事 【詳見附件1-2】 (二)想想看---從鴨仔蛋到文化理解 1.教師將「從鴨仔蛋到文化理解」學習單發下予以學生 2.邀請學生相互討論並填寫學習單 指導語: 經過剛剛關於鴨仔蛋的介紹以及兩則真實小故事的分享後,同學們有什麼樣的想法嗎?現在請同學們跟組內成員互相討論一下,接著填寫手上拿到的學習單,裡面有幾題問題請大家用心作答,時間有九分鐘,同學們要把握時間唷! 3.回收學習單 指導語: 同學們都寫好了嗎?好,現在請各組派一個人將學習單收上來給老師。 【學習單詳見附件1-3】 三、綜合活動 1.老師快速翻閱學生填寫好的學習單,並帶領學生做討論 指導語: 學習單大家的寫的很認真,很棒!同學們應該不難發現到,每個族群皆有其不一樣的文化,像是這節課裡我們所介紹的他國食物---鴨仔蛋;或許當我們正覺得他國的食物讓我們難以下嚥的同時,我們本國的食物卻也可能令他們覺得噁心。其實我們同樣吃的都是蛋,只不過是處理方式有所差異,但那並不代表誰的東西是好的,誰的東西就是壞的,我們應該尊重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色,唯有如此,別人也才會尊重我們。 2.總結課堂內容 指導語: 今天我們了解到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所面臨到的種種困難與壓力,更認識了其他新住民的本國食物,或許我們不太喜歡他們的食物,但我們還是應該去尊重他們的文化特色。 3.預告下次課程內容 指導語: 下週我們將會讓同學體會不被接納的感覺,進而去同理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的感受,也教導同學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關懷這些弱勢團體。謝謝大家今天的用心參與! |
17’
1’
2’
14’
20’ 8’
12’
8’ 5’
2’
1’ |
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
確認學生都有分到組別,並按組別就座
將「新聞追追追」PPT利用投影機呈現出來給同學看
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到我們對於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的缺乏照顧與不公平對待
播放「料理東西軍」PPT
發下學習單,並確定每位同學皆有拿到 關心學生的討論狀況並注意學生填寫學習單時是否有問題
將學習單回收,並確定每位學生皆有繳交
老師翻大略閱學生填寫完畢的學習單
|
*附件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
從鴨仔蛋到文化理解 這是_________的學習單
• 看完了「鴨仔蛋」的介紹,你有什麼問題嗎,想要嚐嚐看?
• 看完了「鴨仔蛋」的介紹,你有什麼想法呢?
• 想一想,我們常吃的皮蛋、臭豆腐、蚵仔煎,外國人容易接受嗎?
• 想一想,生魚片,生蠔,活醉蝦,你敢吃嗎?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1-1 2-1
3-1 4-1
4-1
3-1 4-1
4-1 6-1 7-1
5-1 7-1
|
單元二:We’re family~~ |
45’ |
|
【準備活動】 (課前準備活動) 1.教師先請學生將教室內桌椅分為五組,每組六個座位 2.準備上課用具,架設筆記型電腦,並將投影 機連接完成。 (課堂準備活動) 1.回顧上週課堂內容並藉此引進本週主題. 指導語: 各位同學們好,上週我們已經介紹了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他們的文化,而我們也了解到差異並不等於優劣的這個概念;今天我們將會有活動讓同學們試著去體會不被接納的感覺,同理新住民的感受,希望同學們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且在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多一點的關懷。 2. 請學生報數(1~6),號碼一樣的學生分為一組,每組6人,並請學生依照組別就座 3.暖身活動---「黑色耳光」小故事 【詳見附件2-1】 4.分享時間---如果你是那個小女孩… 指導語: 在聽完「黑色耳光」這個小故事之後,老師現在請各位同學試著去想像,若你是那個小女孩,你在那個時刻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你感到難過嗎?抑或是有其他的感受?給大家一分鐘來想一想。 好,時間到,現在有沒有同學願意跟我們分享若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是怎麼樣的感覺? 【發展活動】 (一)體驗活動---「誰來喊〝卡〞」劇場 1.教師複習前一堂課的重點,強調新住民及新台灣之子在生活上可能遭遇到的困難與壓力 2. 教師說明「誰來喊〝卡〞」劇場劇情、角色,以及演出規則 【詳見附件2-2】 3.教師徵求五位自願演出「誰來喊〝卡〞」劇場的同學,並協助同學分派角色 指導語: 現在老師要徵求五位同學出來分別演出劇本裡的角色,有同學自願嗎?先搶先贏喔! 4.進行「誰來喊〝卡〞」劇場 指導語: 好,看來演員都到齊了,那麼「誰來喊〝卡〞」劇場即將正式開演,開麥拉!
(二)問題討論與發表 1.請同學發表看完劇場後的感受 指導語: 老師可以詢問學生以下問題: a.你在剛才的劇場中,看到了什麼現象? b.如果你是小安,你的感受是什麼? 2.最後由教師參與演出,詮釋出具自我保護與保護他人受歧視之作法 3.請學生發表看完老師演出後的感受 指導語: 老師可以詢問學生以下問題: a.在老師的演出中,你發現了什麼? b.老師的作法與先前同學的作法有哪裡不同? 4.引導學生能瞭解尊重與接納是可以化為具體行動的。 指導語: 隨著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人口的增加,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與他們相處的機會也相對提高許多,對於他們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對待,我們應適時的伸出援手提供他們幫助,接納他們、尊重他們。我們都是生活再同一塊土地裡的居民,都是台灣之子(女)。 【綜合活動】 1.課程結語 指導語: 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往後大家會結識更多的朋友,接觸到與自己外表、語言、生活背景不相同的人。所以老師希望各位同學可以試著從他們身上,去學習並欣賞各種不同文化的優點。 2.發放回饋單 指導語: 連續兩週關於族群尊重的課程,即將在這邊告一個段落,同學們在課堂中都很認真的學習,老師也希望你們真的有學習到東西,接下來老師會發下一張回饋單請同學填寫,若是對這兩堂課的內容有任何的建議與意見也歡迎同學們給老師指教! 【詳見附件2-3】 |
15’
3’
2’ 2’
8’
23’ 13’
10’
7’ 2’
5’
|
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
確認學生都有分到組別,並按組別就座 可將小故事製作成PPT投影出來
若沒有同學舉手,教師可點2~3位同學來發言
教師必須清楚告知學生演出之規則,避免發生演出偏離主題以及場面失控的情形
將講台前的空間空出來,方便劇場之進行
鼓勵同學踴躍發言,若沒有人自願老師可以點一位同學以引發討論情境
鼓勵同學踴躍發言,若沒有人自願老師可以點一位同學以引發討論情境
教師將回饋單發予學生並確認每位學生都有拿到
|
*附件
[附件2-1]
黑色耳光
一個黑人媽媽帶著不過四、五歲的小女兒上車,不用票的孩子自己跑到前排坐下,黑人媽媽叮鈴噹啷地丟下硬幣。
但是,才往車裡走,就被司機喊住:『喂!不要走,妳少給了一毛錢!』
黑人媽媽走回收費機,低頭數了半天,喃喃地說:『沒有錯啊!』
『是嗎?』司機重新瞄了一眼,揮揮手:『喔,沒有少,妳可以走了!』
令人驚心的事出現了,當黑人媽媽紅著臉,走向自己的小女兒時,突然狠狠出手,抽了小女孩一記耳光。
小女孩征住了,摀住火辣辣的臉頰望著母親,露出惶恐無知的眼神,終於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滾!滾到最後一排,忘了妳是黑人嗎?」媽媽厲聲地喊:「黑人只配坐後面!」
全車都安靜了,每個人,尤其是白人,都覺得那一記耳光,是火辣辣地打在自己的臉上。
[附件2-2]
「誰來喊卡」劇情、角色與演出規則
【劇情】
1.小安的媽媽是新住民。有天早上小安媽媽做家鄉的早餐,讓小安帶到學校去,被同學說味道很怪、很噁心。
2.小安說話有一種奇怪的語調,班上同學常因此而模仿、取笑他。
3.小安試著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但是同學一直說他媽媽是「外勞」、「菲傭」,而不跟他玩。
【角色】
小安:一位,新住民小孩。
小安的同學:四位,不斷欺負小安。
【演出規則】
1.由原來的同學先演出一次。
2.原來的同學演出第二次時,台下同學若覺得有不同於劇中人物的反應方式(如:台詞、作法),隨時舉手喊“卡”,換你上來演。
3.請勿把同學個人的特色帶進這個角色裡。
4.去除角色的攻擊動作。
[附件2-3]
回 饋 單
感謝同學們在這為期兩週的課程中熱情的參與,上完這兩次的課程,你有什麼感想呢?喜歡課堂裡的活動設計嗎?是否有學習到更多關於族群尊重的知識與新的想法?抑或是有什麼話想跟老師說?下面是本課程活動的回饋單,希望同學能認真的勾選並寫出你自己的看法,以作為老師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
1、我喜歡這次的課程活動設計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2、我對於族群尊重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3、藉由第一堂課的課程我能清楚知道新住民以及新台灣之子的現況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4、藉由第二堂課的活動,我能瞭解不被接納時所產生時的感覺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5、藉由第二堂課的活動,我知道如何去關懷新住民以及其他弱勢團體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6、整體來說,我覺得這兩堂課中讓我有所收穫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7、我想對老師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論基礎
壹、多元文化課程
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早已將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民87)制定的「原住民族教育法」,其中在課程部份的規定,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明訂多元文化課程必須納入學校教育的正式文件,課程部份的規定包括:1.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2. 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3. 各級學校有關原住民民族教育之課程發展及教材編選,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原住民代表參與規劃設計。
許多學者呼籲應將多元文化觀點納入學校課程,黃政傑(民82)建議我國宜組織多元化課程評鑑委員會,對於現行課程進行通盤評鑑,並將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納入各科中。
貳、多元文化的意涵與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多元文化
一、什麼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教育理念、行動哲學。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並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文化多元論(cultural pluralism)和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兩個成份,此二者也就成為社會與學校的目標 (Bennett,1986;沈六,1993)。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幫助老師達成教育的理想:促進所有學生知能、社會、個人的發展,使每位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其主要目標為:1.不同文化強度和價值的提昇。2.尊重人權,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3.增進人類生活選擇的向度。4.主張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5.促進各群體間權力分配的均等(Gollnick,1980:1-17)。從上述目標可知: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全體的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便在自己的微型文化、其他微型文化、國家巨型文化及全球社區中,發揮應有的功能。
近來又有部分學者強調多元文化教育的社會行動功能,強調要提升個體的自覺與批判,並從權力的關係及社會結構本身進行改革。總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整體目標是世界和諧,使我們和不同族群的人和平的共存於世界,且在過程中提升個體的批判反省能力,建立社會行動,進行社會改革,並實踐社會正義。
二、九年一貫課程中展現的多元文化精神
1998年頒佈之九年一貫課程中其基本內涵中之「人本情懷」與「鄉土與國際意識」,分別接櫫了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鄉土情、愛國心與世界觀等精神;十大基本能力中之「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提示了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了解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了解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部,1998:1-5)。上述兩個向度分別指出了多元文化將是九年一貫課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
另外,十大基本能力揭示的「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與「主動探索與研究」等能力的養成,也闡釋了多元文化在課程與教學的歷程與目標。
參、弱勢族群的定義
1.弱勢族群的定義:
(1)依據就業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稱:「負擔家計婦女、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2)受災失業者:係指九二一地震發生日前,設籍於本人、直系親屬或配偶所有之房屋內,而該房屋經鄉、鎮、縣轄市、區公所證明為因地震致全倒或半倒之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而目前無固定工作者。
2、弱勢族群的內涵:
根據上述,弱勢族群主要包含:負擔家計婦女、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及受災失業者等等,因此為配合我們的目標,欲促進國中生關懷、尊重身邊同儕及社會上之弱勢族群的精神,我選擇了以下六種弱勢族群的類別作為主題。
(1)身心障礙:生活中,因為個人身心特質的不同,碰到不同環境與社會制度的設計,人們總是會有一些「方便或不方便」;「順暢或不順暢」的感受,不需特別討論。然而,當有相當數目的一群人的生、心理狀況,若未給予特別的關注,其生存與基本的生活尊嚴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社會便不得不為這些人做一些特別的考量,並對環境設計做一些調整。這個時候,必須有一些標準來看「誰是需要這些資源的人?」、「什麼樣的生理特質需要那些相應的措施?」...等等,這也是要有身心障礙分類和鑑定的主要原因,而關於身心障礙者不同障礙的法律定義及各種相關法律附件羅列在後,主要包含有智能障礙、學習障礙、聽障、視障、多重障礙、自閉症、肢體障礙…等等。
(2)單親家庭:一般來說,傳統的核心家庭有一父一母。而單親家庭在架構上便較以上所謂「理想」家庭缺少了第二個成人。若以家庭功能的角度來看,父母二人作為一個副系統,有著互相支援、共同負起維持一個健康的快樂的家庭、及養育子女的意義。但當其中一人離開後,這些責任都由一個人負擔。身兼雙職自然吃力得多。這個人責任過重,以致產生資源、能力及支援缺乏的困難,也就是說單親家庭的「單擎」結構,使得單親家庭在經濟和教養子女方面較容易發生困境。
(3) 原住民:現在所稱的「台灣原住民」,是指自十七世紀以後陸續由大陸遷移來台的漢民族以外,更早居住在台灣的各南島語族群的後裔而言。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部落文化和社會。可惜現代這些部落文化的體制在迅速瓦解中,加上政府並未根據山地原住民的的社會特質、民族習性、社會組織的獨特條件作為政策的依據,有加速原住民社會解體之嫌。山地保留地的喪失,逼使他們非變不可,人口大量的外流、族群文化的衰退,使得山地原住民的社會成為現代化衝擊下的「邊際社會」。
(4)外籍小孩:依據內政部警政署資料,近五年來外籍結婚登記數每年都超過十萬人,觀察台灣的東南亞新娘及大陸新娘現象,以在台灣婚姻市場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子為主(如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者),因而,需仲介業穿針引線下挑老婆完成終身大事,而東南亞新娘則多因本國之家庭經濟條件差而選擇嫁到台灣。移民入台灣家庭後,她們擔負起生育、照顧老公、侍候公婆或照料全家的工作,面對著需克服語言問題及文化與生活上的適應落差,在照顧與養育下一代之品質上,逐漸被視為潛在社會問題。而外籍小孩則是此種仲介外國新娘的家庭的下一代,在親子教育問題上,面臨了政大的考驗,就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語言能力不足,無論父職或母職部分,同樣限於夫妻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困難,在提供下一代教育產生障礙。
(5) 低收入戶:目前低收入戶門檻標準的計算,是依全家所得除以全家人口,即為平均收入。而平均收入與貧窮線有關,貧窮線是指「所得低於當地平均消費額的百分之六十以下」者,即可視為低收入戶,儘管貧窮線的定義很清楚,但審查門檻的認定如不調整,仍有很多人生活水平雖是低收入戶者,卻未能受到社政單位照顧。因此行政院決定放寬低收入戶門檻,未來包括大陸新娘、外籍配偶、家暴婦女、離婚婦女、原住民及孤苦無依的老人等,約近五萬人,都可成為低收入戶,接受社政單位的保障。
另外根據Rogers的理論,人在於積極傾聽、真誠一致、與無條件積極關切的環境氣氛下,能得到完全的潛能的發揮,並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若能對經驗開放,則更能在身心上有更適當的的發展。
*參考資料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 http://guidance.heart.net.tw/material040630-3.shtml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 http://guidance.heart.net.tw/prm79.shtml
從鴨仔蛋到文化理解 http://mpc.ylps.tp.edu.tw/attachments/month_0711/l20071115153744.doc
美麗「新」世界 http://web.tisnes.tpc.edu.tw/multiculture/2-2.pdf
跨越種族的愛 http://www.tmue.edu.tw/~primary/study/9502/me/1-3-3.pdf